李奇芫
【摘 要】本文對薩克斯曲《茉莉花》演奏與作品進行了研究,從表現類型、作品創作來源、演奏分析三方面展開論述,最終認為薩克斯曲《茉莉花》演奏中,音量、旋律、音色、織體等方面都具有獨到之處。
【關鍵詞】薩克斯曲《茉莉花》;演奏;作品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44-02
薩克斯曲《茉莉花》演奏與其他版本不同,一方面是由于薩克斯本身的性能十分特殊;另一方面,是由于這個版本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一、《茉莉花》的表現類型
《茉莉花》作為一首傳統民謠歌曲,受到了大眾的普遍喜愛。《茉莉花》的表現類型十分豐富,一般有歌舞表演類、器樂演奏類兩種。
歌舞類《茉莉花》是最為常見的類型,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就是《茉莉花》,可見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器樂演奏類《茉莉花》根據樂器本身的特征對《茉莉花》進行了適當改編,以此來襯托樂器本身的音色特征,目前有薩克斯版本、鋼琴版本、二胡版本等,將樂器與這首民謠很好地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其中薩克斯曲《茉莉花》最為獨特,由于其特殊的音色和旋律創作,讓薩克斯曲《茉莉花》韻味十足,演奏風格迷人。
二、薩克斯曲《茉莉花》的作品創作來源
《茉莉花》最初叫《雙疊翠》,再后來改為《鮮花調》。《鮮花調》已經比較接近《茉莉花》了。《鮮花調》流行于明清時期,主要在社會底層流行,歌詞通俗化,到了清朝中后期就變得傳唱度很高,大江南北都有不同版本的《鮮花調》。乾隆年間,一位秀才將《鮮花調》收入自選輯,并且在《西廂記》當中也有體現。“好一朵鮮花,好一朵鮮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的花開賽不過了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
自從新中國民歌文化開始盛行,這些舊日的作品被翻了出來,解放戰爭時期經過一些人的整理創新,才有了今日的《茉莉花》,改編后的民歌《茉莉花》旋律清新,曲調悠揚動聽,更加適合不同的人演唱。作為江蘇民歌,《茉莉花》在全國范圍內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直至今日仍廣為流傳,因此分析這首作品具有極高的意義。
薩克斯曲《茉莉花》出現的時間較晚,通常認為比鋼琴版本、二胡版本、揚琴版本更晚一些。薩克斯是西方樂器,用它來演奏《茉莉花》別具一番風味,有中西合璧的意味在里面。而且薩克斯曲《茉莉花》是現代性和古典性的完美結合,用現代樂器表現古代民歌,這種創新本身就具有積極的研究價值。
三、薩克斯曲《茉莉花》的演奏分析
(一)薩克斯樂器性能表現
薩克斯曲《茉莉花》中吹奏樂器的性能,及整個伴奏樂器組在《茉莉花》中的作用、地位,與傳統民歌《茉莉花》中弦樂器組的性能,以及它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地位是不一樣的。薩克斯曲《茉莉花》中的薩克斯在音樂表現力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整支曲子的基礎,所起的作用很大,單獨演奏的片段較多。然而目前我國對薩克斯曲《茉莉花》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對其樂器性能的表現力沒有充分認識。有人認為,薩克斯的音色、音域無法很好地襯托出這首民歌的藝術魅力。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薩克斯曲《茉莉花》通過樂器本身性能優勢的發揮,改編后的曲目將原曲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更加獨特,雖然與傳統審美有些差別,但是這種性能也是別具一格的。
(二)演奏中的音量及旋律
薩克斯曲《茉莉花》演奏中,音量和旋律十分獨特。引子部分雖然只有八個小節,但是在營造意境和氣韻表現方面有著較高的難度。它的旋律是由薩克斯負責,音量由打擊樂負責。演奏中打擊樂的音量一般都比較大,在實際舞臺表現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眾所周知,音量與旋律是薩克斯曲《茉莉花》中相當重要的一種組合形式,因此在譜中讓打擊樂器緊挨在薩克斯下面,音量和旋律的相得益彰,結合得更加完美。同時,薩克斯將原曲的音調伸長一倍,變為一支悠長的旋律飄在髙音區,這是一種擴大模仿。舉例來看,在第五小節中,悠長的旋律轉入低音區,由薩克斯、打擊樂奏出,其音調特別像古箏的旋律感。這種旋律感就像是在模仿復調及節奏型伴奏的織體寫法,聽起來像是悠揚的山歌,或者采花的舞蹈旋律和節奏,此起彼伏,描繪出一幅喜采豐收的圖畫。各個聲部都有自己的活動音區,互不干擾,各種音調盡可能適應各種樂器不同的特性。音樂轉入薩克斯的獨奏后,以運用種種滑音奏法為特點的主題變奏,給主旋律以新的色彩,表達了樂觀、優美的情趣。而在該段的末尾,又回歸到了平靜中。要求演奏者處理好力度、速度、情緒的變化。
(三)音域及音調
薩克斯曲《茉莉花》演奏與二胡等版本有所不同,二胡只有兩根弦,其音域狹窄,另外中胡、大胡、低胡都有翻髙翻低的現象,彼此時而同度,時而八度,音域就顯得過窄,雖然基本的旋律線很清楚,但是表現力有些差。薩克斯演奏可以讓低音區流動的快速旋律更能渲染熱情、活躍的氣氛,故意作翻髙翻低的用法,有它一定的積極意義。演奏中,薩克斯不是作為全奏的旋律與低音使用的,而是用四度模仿的結構以描寫江蘇民眾勞動的情景。演奏時,曲子開始的音量被控制得很小,然后逐漸加大。音調很像號子,開始時憋住氣,漸漸放聲、用力的情景是很形象的。其他樂器部分的織體也是由旋律與低音兩個部分組成,不同的是這里的旋律作兩層三度平行的結構,音響效果比八度平行結構要濃些,可能是由于伴奏樂器不夠多的緣故,它的織體在整支曲子全奏中只由旋律與低音兩個部分組成的寫法非常普遍,全體作為和聲(節奏)用的寫法也不少。
(四)其他技法
《茉莉花》中有些合奏的片斷純屬氣氛性的,沒有明顯的主旋律,用裝飾音技巧演奏即可。它隱約的旋律起伏就像是海浪一般,類似這樣單獨以薩克斯樂器出現的演奏技巧,在以往的民族管弦《茉莉花》當中十分罕見。薩克斯演奏的優勢就在于音色及特殊技巧的表現性能,它不斷擴大單獨使用的技巧和以它為基礎的種種裝飾音處理手法,使薩克斯曲《茉莉花》富有更多的表現力。
具體演奏中,薩克斯部分用不同的色彩點綴旋律的某個需要突出的音是旋律潤飾的又一方面。薩克斯通過改變音色的演奏方法,如喉音、滾舌、泛音、抖音等,常被用來當作旋律樂器自身的潤飾手段。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運用非旋律聲部樂器作各種潤飾,可以得到更多的色彩變化。舉例來看,薩克斯曲《茉莉花》的結尾部分,有兩個長音用了顫音重復,達到了色彩潤飾的目的。旋律由薩克斯及打擊樂奏出,加以其他伴奏樂器短斷續續的重復,色彩性很強,使輕快的旋律顯得更加活躍。
總的來看,薩克斯曲創作先有一個和聲布局的設想,然后根據這個設想改寫旋律;或者先有節奏,再寫旋律;或者和聲與旋律同時創作。薩克斯曲《茉莉花》屬于第一種情況,演奏中除一部分薩克斯與打擊樂合奏以外,基本上都是以薩克斯旋律為中心的,而且很講究對旋律的潤飾。這是中西民族音樂的一種交融,和西方和聲與復調的運用不同,這種交融不等于旋律的復調潤飾,而是旋律潤飾的擴大化,可能已包含了和聲與復調的某些因素。
四、結語
綜上,薩克斯曲《茉莉花》具有獨特的魅力,希望廣大薩克斯學習者和演奏者對這首作品有充分的重視,在把握其創作和演奏要點的同時,積極推廣這首作品,使其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讓更多人感受到薩克斯獨奏曲獨有的價值和魅力。
參考文獻:
[1]沙勇.薩克斯與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的融合[J].經濟研究導刊,2017,(28):55-56.
[2]孫博.淺談薩克斯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J].藝術評鑒,2019,(02):103-104+121.
[3]周永生.簡析薩克斯與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的融合[J].戲劇之家,2019,(01):69.
[4]趙大光.薩克斯管的吐音方法研究——評《薩克斯管吹奏法》[J].新聞與寫作,2018,(01):125.
[5]呂恂源.淺談薩克斯管的教學方法[J].黃河之聲,2012,(04):27-28.
[6]陳荷蝶.淺談我國薩克斯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民族音樂,2016,(0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