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在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創編課程中,學生普遍存在膽怯與抵觸的心理狀態,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不足,難以發揚藝術個性及創造力等缺陷。利用“繪本故事”教學模式加以啟發,激發學生敢于表現的自信,培養藝術通感,進而提高幼兒舞蹈創編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繪本故事;學前教育;舞蹈創編;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58-02
繪本故事不僅是孩子們喜愛的讀本刊物,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語言領域中應該掌握且能讀會講的一門技能。通過各種題材故事的閱讀,能讓讀者在快樂中掌握健康、社會、藝術、科學等各種領域的智能發展。繪本故事以圖畫的形式、簡略的文字成為連接人們內心世界的橋梁。以繪本故事為題材創編幼兒舞蹈,是一種語言領域與藝術領域相融合的課程方式,它既可有效帶動身體五大感官系統的參與和訓練,也可培養學生幼兒舞蹈的創作思路,由此發揮想象力和提升組織合作能力。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習舞蹈創編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主要是針對3-6歲幼兒的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中,舞蹈是幼兒藝術領域的必修課程之一,學習舞蹈創編、培養創編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掌握與提高的一項重要技能。
首先,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要經歷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歷練,技術與藝術的雙重修習,思想和體驗的雙重積淀而長成。同時,經過系統的幼兒心理學、衛生學等理論課程的基礎學習,在充分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的前提下與五大領域課程交融貫通,以達到幼兒教師應有的基本能力與素養。其中,幼兒舞蹈創編能力是在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下不斷打磨而形成的,并能在其他領域的課程需要時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其次,舞蹈創編是運用人體外在動態展示內心活動,需要體力和腦力共同參與,它不僅與人體科學有關,也與腦科學有關。舞蹈創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技法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特的審美視角、敏銳捕抓素材特點的能力、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完善的人格魅力。這也正是學前教育專業大學時期培養的重點目標。
二、繪本故事在幼兒舞蹈創編教學的運用
在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創編課堂中運用繪本故事展開教學,通過從繪本閱讀延伸內心情感,將生動的繪本故事以兒童舞蹈的形式呈現,以活潑趣味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積極性,最終完成一個主題繪本舞蹈。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有正確認識繪本故事在舞蹈創編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才能充分發揮繪本故事的教育利用價值,從而提升幼兒舞蹈創編教學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靜態模仿
在寓教于樂的繪本舞蹈教學中,每一個舞蹈故事都蘊藏著一個生動美好的舞蹈形象。從情境創設、故事背景、人物、動植物等其他事物的描寫皆可由學生及身體動作代替,以此激發學生的模仿才能與創作欲望。
創設情境,從生活中的故事開始。以一個名叫淘淘小朋友放學回家后發生的情境故事為例。故事中以放學回家后房間所見所想的靜態物品作為引子激發想象。在實踐中,學生利用大腦對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去模仿與想象有房間的大門、客廳里的電視、沙發、茶幾、衣架、玩偶等生活物品,并依次以靜態造型呈現。接著,由具有不同情緒的主人公淘淘加入,利用動作來表達他的內心情感,并與靜態造型角色進行互動與合作表演,從而生成同樣的情境不同的生活故事。將生活化的東西注入感情色彩加以擬人化,可作為動作創編的初步擬想階段。
以繪本故事展開,向多個故事角色進階。選取經典繪本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為例,整篇通過講述兔爸爸和兔寶寶之間的對話來表達愛的故事。從分析背景著手,故事發生在靜靜的夜晚,環境主要以風景為主,有大樹、草叢、樹樁、小河、月亮等靜態角色。主人公為一只兔爸爸和一只兔寶寶,在模擬“大樹”的形象時發現,學生會從單人手臂的動作來代表大樹枝干,到多人合作以不同方位的手臂動作和空間調整的思維過渡,來襯托出一棵大樹枝繁葉茂的形態;再如“草叢”的形象,學生通過圖畫中簡單直觀的草叢特點,在一度空間上運用手臂小波浪的動作表示草叢隨風飄揚的感覺;在選擇兔爸爸和兔寶寶兩只動物的扮演角色時,通過直觀的身高、體態的差異,學生會選擇班級中身材瘦小和較高壯的學生來扮演從而突出主人公的角色特點。
通過模仿靜態動植物的角色,顯現出學生內心蘊藏著創作的內容與想法,借此啟發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體驗動作源自生活的樂趣。從簡單事物的靜態模仿中,打開學生的想象思維,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作為動作創編的初級階段。
(二)故事形成,動態流動
把一組舞蹈動作剖析分解,即是由多個單一動作連接而形成。在繪本故事中,靜態動作模仿可看作是點,以點連成線,以靜態變為動態來演繹生動的故事情節。
以繪本主題立意,拓展延伸想象。《猜猜我有多愛你》繪本故事中,通過故事背景中動植物的模仿與創作,單一動作已初步形成,為了將動作形成一種即視感與流暢性,則需把單一動作逐一聯系。以故事中“大樹”的形象為例,首先,學生以其中某一個“點”借題發揮,可利用沙畫給人的即視感與流動性。隨著故事情節與情感的轉變,可由大樹逐漸轉變為石頭、山峰、河流等其他靜態景物的描寫。在以靜襯動、以動襯靜的原則下與主人公的表演配合突出故事的發展性。其次,通過以兔子爸爸和兔寶寶的愛為主題可延伸為大樹媽媽和樹葉的愛、河流和草叢、月亮和對它所照明的一切事物的愛,都可創編成為一個個小舞劇。
以繪本故事為題,加入自主創編展開。《有個性的羊》繪本故事中,講述了一只從不愛剪羊毛、有個性的小羊到最后愿意跟其他小羊一起剪羊毛的故事。通過對故事的閱讀與理解,選擇以同樣故事結尾,但以不同情節發展的形式為題,以小組形式展開創編。在創編中發現,除了學生會選擇故事中的牧羊師、一群小羊、一只個性的羊為主要角色安排,由于加入自己對故事情節的設計與創新,最終以同一個音樂背景,不同的故事劇本的形式呈現,使學生在互相欣賞與評析其他作品時感受思維的碰撞和創編的樂趣。
通過一個故事的主題或內容啟發學生的聯想,創造出更多新穎的故事。學生的思維想象與創作思路得到更深層次的挖掘與提升,可作為舞蹈創編動作形成的中級階段。
(三)結構分析,形成舞蹈
舞蹈作品在主題與立意確定之后,其結構是舞蹈創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引子(人物、環境)、開端(新沖突)、展開(故事發展)、高潮(情緒極點)、結局(人物發展的歸宿和取向)五大部分,創編舞蹈就是演繹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故事動作形成之后,通過運用舞蹈創編結構及舞蹈思維把故事中的動作進行篩選與加工,從而使整個故事更加銜接,具有藝術欣賞美與舞美的特點,最終形成一部兒童舞蹈作品。
在《猜猜我有多愛你》《有個性的羊》等一些經典的故事繪本中,當把故事情節依次按照舞蹈創編的五大結構來進行劃分與整合,把所創編的動作片段連接起來,尤其在情境轉折或矛盾沖突的關鍵點上特別添加空間調度與舞蹈造型,展現舞蹈的故事發展與表達的意義。在后期的精心打磨中,根據舞蹈需要依次添加音樂、服裝、道具來點綴升華,一個完整的充滿故事性的兒童舞蹈就得以形成。
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舞蹈創編的結構與故事情節之間的關系,以故事的小結構來形成大舞劇的認知,從而讓學生在不斷創編中掌握創編的常識與技法,逐漸消除對舞蹈創編的抵觸和畏懼的心理。
三、結語
通過繪本故事開展幼兒舞蹈創編課程,強調故事給學生帶來的感知和引發的情感、動作配合的準確度,不僅調動學生肢體的表現力,語言和思維訓練的融合更有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創編能力的提升涉及諸多要素,雖然在舞蹈創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繪本故事,但更深層次的廣泛研究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孫冰. 繪本舞蹈課程研究[D].北京舞蹈學院,2018.
[2]董一方. 以《小學舞蹈藝術教程》為例探究“舞蹈情境教學”[D].北京舞蹈學院,2017.
作者簡介:李亞梅(1995-),女,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東華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