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薪伊
摘 要: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理論的理解,引出了當前國內外最嚴峻的生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鑒于當前環境問題的惡劣影響,每個人都應該采取行動來保護自然環境。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知行合一,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改善生態問題要靠每個人的努力,要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做一個文明的人,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共同營造美好的生存環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生態文明
一、引言
馬克思本人非常關注人類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同時也強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相對關系的和諧。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直接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當時也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作為“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方案。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直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備受關注的問題,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界的問題必須加以重視。
二、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代謝的概念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不合理性做了批判,他對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代謝的生理學意義表示理解,并且清楚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造成城市與鄉村的分離,其掠奪性的土地利用會使人與土地的物質代謝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縫。為了保護土地,避免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馬克思用了物質代謝來比喻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歷史概念,而是一個獨立于人之外的,不受人類所支配的本體論概念。人與自然是雙向交流過程,人類不能單方面支配自然,把這一觀點具體到環境保護問題上,最終是要解決環境問題。
三、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在這樣一個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國家要持續長遠地走下去,環境問題是核心問題。只有重視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尋求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軟硬結合、標本兼治。在了解、領會生態文明觀、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上,貫徹落實生態文明觀念,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落實,在落實中再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能力。
四、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認識論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者密不可分,理論來源于實踐,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對實踐問題的總結會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顧鈺民提到“理論問題是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問題要從實踐入手,實踐問題是我們分析的對象和素材,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既是現實中各種問題和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論不斷發展的基礎。因此,需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里面提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哲學與革命實踐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認識關系,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每一步都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步驟。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發展的可能性,而人類則需要通過生產實踐去改造自然,從而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是自然的人化過程,就是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對自然不斷改造,使之不斷適應人的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知行合一”是主張知和行合為一體,在教育上,應該反對重說教輕實踐的教育方法。此外,用行動來驗證知識的準確性,能夠更好地認識問題、解決生態問題。
五、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生態文明素養是將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和保護生態等知識、技能轉化為生態文明行為的一種品質,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價值取向。在日常生活中,將這種行為演變成習慣,再將這種習慣一直保持下去,能形成生態文明素養。“羅曼羅蘭說過,善良不是學問,而是行為。生態觀念、情感,只有轉化為行為,才使其意義更為完善。”生態文明行為是生態文明意識的外化,生態文明素養的養成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過程。
六、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王陽明反對“將知行分為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說法,結合當時社會重知輕行、文盛實衰的社會風氣,明確提出“知行合一”說。王陽明主張知行是一體的,道德上的認知與行為是不能分開的,日常行為要依靠道德觀念的指導,缺乏道德觀念的人無法指導實踐,也就是無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不能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理念,強調人的自省對道德實踐的積極作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出自內心的道德約束,由于內心的道德標準的限制而三思。王陽明認為,道德是自身修養,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素養。具體來說,生態問題需要靠每個人的力量共同解決,從而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一)生態建設從思想到行為
首先,生態意識的培育。生態意識是生態建設的基本素質,是指導生態行為的首要條件。生態意識對人類保護環境有驅動作用,生態意識的培育需要人們的齊心協力,從身邊的環境問題觀察體驗,深刻意識到環境問題與人民群眾日常行為相關聯。
其次,生態道德的養成。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十分突出,道德是每個人成長中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需要塑造,生態道德的塑造有利于人類的長遠發展,由于生態道德的驅使,對生態問題加以關注和重視,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出任何破壞環境的不道德行為,環境問題才能逐步得到改善。
最后,養成生態行為習慣。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的養成,用理論指導實踐,生態文明的建設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由于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養成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
(二)“知行合一”與生態文明建設
在日常行為中,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對目前的形勢來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步,城市的環境問題體現著生態建設的效果。
第一,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每個人都有責任大力弘揚生態文明觀的“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相結合的精神,倡導周邊的人們一起保護環境,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生態環境,看到破壞環境的人或行為加以制止,以身作則,帶頭示范保護環境,珍愛每一寸土地的花草樹木,塑造自然的美,讓人人都參與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工程中。
第二,積極宣傳環保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就是節約用電,節約能源,減少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保護水資源,防止廢棄物排入河里,禁止亂砍亂伐。看到周圍人有隨地吐痰、踐踏花草、亂扔東西等行為,要善于勸導,竭力阻止,依照法律法規嚴懲惡意破壞環境情節嚴重者。
第三,帶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者。每個人都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在國家的倡導下,努力執行愛護環境的責任。現階段,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了長遠的利益,以眼前利益為出發點,即為了追求高生產、高消費,為了實現私人價值的最大化,不惜以損害人類長遠利益為代價,受功利主義的驅使,無節制地向大自然討伐,導致大自然成了被掠奪、浪費、破壞的直接受害者。
七、結語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應該把生態文明的觀念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相結合,即做到知與行的結合。正如王陽明所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為知”。生態文明觀須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要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實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顧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教學實踐的幾點認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嚴耕,林震,楊志華.生態文明理論構建與文化資源[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5]張美練.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探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6]溫克勤.中國倫理思想簡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7]劉振.生態文明建設需知行合一[N].安徽日報,2015-12-08.
[8]任健.知行合一與生態文明建設[J].貴陽學院學報,2009(1).
[9]何萍.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兩種傳統[J].哲學研究,2003(8).
[10][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北京: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11]朱良鈺.道德視域中的王陽明知行觀研究[D].西安:西安師范大學,2008.
[12]劉本炬.論實踐生態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