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凡
摘 要:高校的教育工作不僅針對漢族學生,也包括少數民族學生,盡管民族生的人數較少,校方也不能忽視,本文主要針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進行詳細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
一、引言
我國由眾多民族組成,國家的發展與少數民族的教育緊密相關,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越來越重要,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能夠促進民族團結、繁榮發展。
二、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
(一)融合度較低
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整體數量較少,同時不同民族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少數民主的學生有著本民族的飲食習慣,學生的表面衣裝穿戴和外形條件與漢族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高校的集體生活里,會產生相應程度的局限性,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很難融入,再加上不同民族之間的宗教信仰也不同,容易因為宗教信仰而產生矛盾,相同民族的學生更喜歡聚在一起,形成較小范圍的組織團體,更加降低了少數民族學生融入校園集體生活的積極性,融合度較低。
(二)民族性較強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每個少數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生活習俗與民族文化內涵,在現代化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盡管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正在逐漸減弱,但是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較強的民族特色。例如,對于人數較多、地域分布較廣的維吾爾少數民族,由于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內涵,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維吾爾族的學生需要使用漢語普通話進行學習交流,但是維語是他們的民族語言,平常更加習慣用維語進行溝通;在衣裝方面,維吾爾族的女性習慣頭上戴著頭巾,無論是語言還是著裝文化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有著較強的民族性,同時,也是維吾爾族學生的民族特點。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值得尊重,值得發揚鼓勵。
(三)適應能力較弱
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是從周邊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或者縣來到學校,小學和初中主要都是本民族的學生,其他民族的學生數量較少,本民族在校園中起到主導作用,但是進入高中或者步入大學校園,少數民族學生不再是主要成員。相關調查顯示,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學生總人數在學校學生總人數中占據的比例不到10%,人數之間的巨大落差,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對高校校園生活的適應能力較差。主要體現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學習方面,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使他們在學習方面很難趕上學生與老師的學習速度;生活方面,在極度缺乏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氛圍中,無法較快地適應;心理方面,由于容易產生自我差異的心理,使少數民族學生形成消極負面情緒,導致適應能力較弱。
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日常管理不充分
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在生活習慣、語言文化、行為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有較大差異,而且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數占比較少,因此,大部分高校會對少數民族生進行區別對待,校方的針對性管理,使少數民族學生容易產生較強的抵觸心態,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由于我國少數民族群眾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度非常高,容易被想要破壞國家領土安全的邪惡勢力誤導,利用少數民族當地的淳樸民風和人民樸實忠厚的性格以及濃厚的宗教信仰,煽動制造分裂國家安全、民族統一的惡劣行為。因此,大多數高校會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定期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談話,每周或者每個月進行一次溝通,并且要求相關負責人員上交談話報告,談話的目的主要是監督學生的思想變化,但是該談話行為起到的作用適得其反,讓學生很抵觸,也在無意中給少數民族學生貼上了特殊標簽,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校方沒有一視同仁,降低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
上述問題校方應給予重視,高校管理者應該不要過于區別對待,增強人文關懷和提高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掌握好關懷尺度,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情況,理解學生的特有思考方式。校方可以規定班級不定期舉辦心理講座,相關負責人員可以對少數民族學生有心理迷惑時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校方工作人員需要充分展現班級干部的疏導能力,關懷理解少數民族學生,綜合體現校方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受到校園的溫暖人情,可以健康快樂地在校園生活學習。此外,學校可以定期舉行具有特色民族特點的有關活動,學校作為社會團體的一種,校園的文化與教育的關系錯綜交叉,教育和文化相互影響,文化是學校發展生存的基礎,因此,可通過舉辦活動,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與其他漢族學生加深友誼,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
(二)資助方案不合理
高校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貧困資助政策上,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對學生的家庭情況沒有進行充分了解,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例如,對于來自西藏的學生,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差,通常情況下,學生申請補助基本都通過。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邊遠地區的群眾家庭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已經不符合資助資格,但是依然會申請補助,但是由于校園在審核方面機制不完善,因此大部分申請會通過,導致真正家庭條件較差的民族生沒有得到相應的資助,造成補助資金的浪費。同時,大部分進行資助的項目比較簡單,無法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主要看重資助金額的多少,忽視了資助的本來目的,沒有起到激勵效果,長期直接提供生活上的援助,會使少數民族學生不去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資金依賴,不利于學生獨立成長。校方在進行資助以后沒有進行后續的引導,學生從外地家鄉原道而來,文化思想會受到影響,經過資金補助后,容易產生相應的享樂思想,不積極進取,導致資助政策沒有起到原本的激勵效果。此外,部分高校忽略了針對資助項目設立配套的政策,重視物質援助輕視思想引導,導致資助方略只是起到了改善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生活情況。
針對上述問題,校方應該區別資助,邊遠地區整體上經濟發展較慢,但是部分地區的學生家庭條件較為良好,應該進行區別補助,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需要從體制上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經濟情況按照一定的參考標準,將經濟條件劃分為多個等級,根據學生的貧困等級將補助資金分別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領取不同程度的金額。第二,根據不同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同高校的生源分布情況,制訂合理的資助調整計劃,例如,藏族學生與維吾爾族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如果存在較大的差異,校方可以對學生的資助幅度還有資助范圍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高校應該對申請補助流程進行嚴格規范,資助申請的每項環節都應該公示,保持公平透明,針對謊報家庭狀況的情況,為避免出現該情況,校方需要落實審核,可以通過電話方式對申報學生的家庭狀況進行核查,確保申報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在公示環節,可以在確保申請人的隱私權前提下,保證其他學生的監督知情權。在激勵學生方面,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替代單一的資金援助,以經濟補助作為手段,將能力知識補助作為目的,例如可以通過勤工助學進行補助,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三)部分學科考核標準較低
由于少數民族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邊遠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教育水平較低,大多數高校主要通過降分錄取的方式進行招生,從而導致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源質量較低。很多高校都設立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免修部分學科,免修課程需要先選課然后申請。該政策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任務,減少學習負擔,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相反的效果,漢族學生在教室上課期間,少數民族學生在睡覺或者做其他浪費時間的事情,民族生并沒有充分利用免修課程的時間,浪費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此外,對相關課程的考核標準降低,會使少數民族學生對自身專業素質的要求減小,同時會使漢族學生對考核標準改變產生不滿,無論是對少數民族學生還是漢族學生都有不利的影響。
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校方應該提倡學習共同體的理念,科學制定考核體系,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和班級學習優異的學生,對民族生進行課外輔導,也可以,利用民族生的同鄉團體發揮積極學習輔導作用,可以定期進行民族生的學習幫助活動,可以設立專門的學科重修班,主要針對學習成績較差,以及留級、考試不及格的少數民族學生,改善民族生學習效果較差的情形。在學科的考核標準上,學??梢愿鶕W生所學科目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考核標準的整體調整,但是不能過度降低考核標準,造成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考核標準形成較大差異,可以經過科學調研制定漢族學生也相對滿意的考核標準,使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有效學習。
四、結語
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是國家促進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策略,旨在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高校應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自我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秦睿,潘樂.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探究[J].才智,2019(28).
[2]李書娟.新時代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路徑[J].新西部,2019(24).
[3]趙慶新.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現狀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