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高中美術教育而言,是一場歷史性的變革,美術作為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審美素養、鑒賞能力和綜合藝術水平等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本文便首先闡述了高中美術教育的教學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教學策略,致力于優化高中美術教學方式,發揮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魅力和獨特屬性,促進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培育。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新制定和頒布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美術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在課堂上對美術知識的學習感受和體驗,使其在參與探究美術學習活動,并基于相關教學問題進行合作思考的基礎上,收獲深厚的藝術知識,形成基本的藝術學習技能。進而利用具有獨特魅力和價值的美術作品對學生進行熏陶,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此,高中美術教師應當著力轉變自身觀念,利用新的教育技術手段,將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美術實踐活動融入課堂之上,促進學生自覺接受藝術知識的熏陶。并將所學技能內化為開具有開放性和融合性的知識結構,使美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的同時亦更具時效性,切實踐行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標和要求,真正使高中美術教育的效果落到實處。
一、高中美術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死板,教學模式不合理。
根據筆者的調查發現,現階段的高中美術課堂上依然延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高中美術課堂上較多的采用灌輸式教學法,一味依據某一美術作品,為學生講述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中不同光影線條色彩的運用方式和技法。這些教學內容雖然有助于深厚學生的藝術積淀,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范圍。同時,這種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單一枯燥,忽略了學生意見和基于美術作品獨特理解的個性化表達,因此也降低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難以保證教學成果的有效落地和彰顯。
(二)部分高中美術教師對美術教學存在觀念上的誤區
長期以來,由于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導致其一直認為美術在整個中學教育體系中只能作為偏門副科。因此,教師本身對美術學科的認識便有所不足,對其本身所存在的獨特人文性、學生藝術思想的熏陶作用等長遠價值與意義,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因此,這些內在認識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部分美術教師并未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汲取先進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上所開展的教學,往往只由教師對作品技法的簡要闡述和學生自主繪畫等兩部分構成。如此一來,高中美術教學便流于形式,有悖于當前推進的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中的要求。
二、高中美術有效教學策略
(一)加強業務學習,增添知識儲備。
在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推動促進下,大部分高中教師基于對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目標的學習,逐漸轉變了自身的教學觀念,對美術課程的深遠意義和藝術價值產生了嶄新的認識。因此,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不斷通過業務學習,提升自身理論知識儲備,通過示范性課程的聽取及自身的有效實踐,提煉出更多具有借鑒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經驗。美術新課程標準也更加強調了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從另一方面而言,教師需要在備課過程中更為廣泛地欣賞優秀美術作品,并閱讀與之相關的拓展性書籍和資料。同時也要主動接觸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其他新知識、新技術,以便開拓出更為前沿的教學模式,并利用這些新知識技術,創新自身教學方法,并應用于對學生的引領過程中,實現美術教師與高中學生在知識水平、學習視野上的共同發展。
(二)開展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感知。
所謂啟發式教學,便是通過課堂上教師的一系列教學行為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其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知識內涵,并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實際之中。而為了在高中美術課堂上啟發學生對藝術作品及其內在靈感的深切感知,教師可以從開展實踐活動方面入手。由于自然界中存在著豐富多樣的色彩,純天然的光影線條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就將一處處美景雕刻渲染如畫卷一般。因此,美術教師可嘗試組織學生深入走出教室,深入自然之中,開展采風或寫生實踐活動。來到戶外的山水之間,學生可自由選擇自然中的一處美景或某一生物,甚至某一人文景觀展開繪畫訓練。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均能用心關注和感受自然,從美的源頭中尋找到學習和創作的靈感,有的學生選取大面積的自然山水,利用丹青水墨鋪灑和勾勒。有的學生選擇的也許只是在草叢中、天空上出現的種種生物,捕捉到其某一瞬間的動作,并進行栩栩如生地展現。在這一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也可專門拿出一節課時間在全班范圍內展示學生的畫作,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品評和分析。通過這一形式,既能夠對學生的創作靈感有所啟發,同時也可讓學生在觀賞和審美的過程中,對他人作品中的藝術性元素進行分析,深化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妮.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內江科技,2012,33(08):205-206.
[2]邵永民.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9(1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