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詞匯導圖與詞塊理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認為教師可以以課堂主題為話題形成詞匯導圖、通過語法導圖形成詞塊、通過提問強化導圖與詞塊的關聯,提出更新教學理念、展開生活化教學、實施體驗式教學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英語 詞匯導圖 詞塊理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20-02
根據初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課程分級目標結構,初中生要達到最基本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要求,需要記憶和熟悉1600多個英語單詞、200多個英語短詞及固定句式。當前初中詞匯教學存在兩個不足:第一,傳統初中英語詞匯學習以課前復習舊單詞、聽寫新單詞、單詞學習以個別和短暫加強記憶為主要手段,這種應付式的學習詞匯方式引起許多學生的反感,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效率非常低;第二,傳統的聽寫英語單詞使得場景、意義、作用等分裂開來,學生可以準確地聽寫出某個單詞,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運用。因此,教師必須在詞匯教學時,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改變英語詞匯教學中將語境、詞義割裂開的現狀,運用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一、詞匯導圖與詞塊理論的概述
詞匯導圖理論以英國“記憶之父”托尼·巴贊的思維導圖理論為基礎,將思維導圖的技術分析框架引入到詞匯教學中來,用以分析詞匯教學中的記憶與理解。具體而言,詞匯導圖就是在詞匯教學中利用樹形圖像,將相關詞匯通過歸類形成樹枝形態并通過色彩、圖畫、代碼等形成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增強學習者對詞匯的記憶和理解,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和發散性的學習思維方式。利用詞匯導圖進行教學,可以把復雜的、枯燥的詞匯信息,歸類成簡單的、直觀的、有規律的圖形,使大腦更容易接受和處理,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詞塊教學理論是由美國當代文學作家Michael Lewis于1993年提出的“語言是由語法化的詞匯組成,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組成”的觀點發展起來的,在1997年,他根據詞匯的語義聯系和句法功能將詞塊劃分為四種不同詞塊類型:聚合詞、高頻搭配組合、慣用話語、句子框架與引語,這些詞塊為英語語言學習提供了比較高效且完備的學習方法。我國學者王立非也指出,詞塊就是預制好且被頻繁使用的多個詞的組合,這種詞匯組合有特定結構和穩定的形式,它們以整體存在,不需要語法規則進行加工分析。語言學家經過大量實驗結果得出: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詞塊,這些詞塊以整體的形式記憶在大腦之中更容易被提取,詞塊的學習使人們能夠更加快捷、流利地使用語言,人際交往更加順暢。英語的詞塊教學擁有融合傳統語言學習模式下的語法、語義和語境的多重優勢,成為被越來越多教師認可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二、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
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方法可以將初中英語教學由抽象轉變為具體、形象,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單詞的有效性和學習英語的樂趣。
(一)以課堂主題話題,形成拓展性的導圖
在課堂中以主題話題的形式進行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詞匯導圖與詞塊學習方法。因此,筆者以學生日常最容易接觸到的相關主題進行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讓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形成導圖思維和詞塊意識,提高詞匯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授課程“The World of Color”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詞匯導圖與詞塊優化教學,以“顏色”作為主題進行學習討論,通過“顏色”這個主題詞匯,引導學生拓展與顏色相關的單詞。當有學生說出“red——紅色”時,其他學生就會很快拓展出“pink——粉紅,blue——藍色”等。于是,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出圖1的詞匯導圖和詞塊的效果圖,形成了以“顏色”為中心的詞塊,每一條線上都對應著一個單詞,形成單詞學習網絡,單詞之間不再被割裂開。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設計提問組與應答組,提問組與應答組可以對調身份,具體內容如下。
提問組:What color is it?? ? 應答組:It is black.
What color is this apple?? ? ?It is red.
What color are these desks?? ?They are yellow.
(二)通過語法導圖引出固定詞塊
正如Michael Lewis所言,“語言語法化的詞匯組成,而不是由詞匯化的語法組成”,初中英語中存在著很多詞塊,有固定詞組、習慣搭配、限制性短語等,而固定搭配、句型句式等是英語學習和考查的重難點,也是考試的必考知識點。因此,以語法導圖引出固定式句型句式,可以有效強化詞塊記憶,提高教學有效性。
例如教學“to do sth.”短語時,當它作為賓語成份時,只能接“不定式”而不能接動名詞。要形成導圖與詞塊化學習,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常用動詞作賓語:
1.want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2.would like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
3.wish to do sth.希望做某事;4.help to do sth.幫助做某事
5.hope to do sth.希望做某事;6.learn to do sth.學會做某事
(三)利用提問句式,強化導圖與詞塊關聯功能
提問句式在初中教學中是很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是英語學習中簡潔且有效的語言。提問句式的導圖能讓學生印象深刻,舉一反三。筆者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導圖化和詞塊化學習,使其掌握簡單的英語提問,形成了圖2,活躍了課堂氛圍,加強學生的運用能力和探究性學習意識。從圖2可以看出,“which”“why”“who”“whose”“when”“what”“how”等詞匯構成了提問式詞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地套入其他詞塊,形成提問句子。
(四)注重相似詞塊區別與拓展
相似詞塊學習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詞塊相似,但其意思卻相差千里或在不同的句子環境中有著不同的意思,這是學生經常出錯的地方。相似詞塊區別與拓展就是將一個詞設置為所有相關詞的中心,基于該詞的相關性(形、義、音等)形成以它為中心的構詞網絡,使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容易聯想到相近的詞匯,綜合地從“面”上去理解、記憶和運用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或不同的句子成份中所扮演的意思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進行導圖式的教學分析,說明原因,讓學生在比較和拓展中掌握他們的用法,提高學生運用詞匯的準確度,也是提高應試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初中英語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的策略
如何提高初中詞匯教學有效性和教學質量是教師一直面對的問題,詞匯導圖是將單調的詞匯教學以圖像的形式記憶于腦中,從而有效提高英語水平。筆者結合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采取了一些比較有益的教學策略,提高了學生學習詞匯的有效性和運用詞匯的能力。
(一)更新教學理念
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創新教學理念、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越來越多地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研究。
首先,教師要轉換角色,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目的學生教學方式,采取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探討式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讓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形成一種教學互動、友好討論、共同學習的探究性教學模式。
其次,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接受能力,找到一條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要求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化文字信息為圖像信息,利于學生記憶;優化和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探究能力,聯系生活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運用能力。
最后,教師要提升教學管理能力。詞匯導圖與詞塊教學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延展性,要求教師教學方式靈活、教學思維開放,因此,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論,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二)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師課堂教學的成功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在輕松、愉快中進行,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了,教學有效性也就提高了。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以生活實踐和學生生活場景作為教學的場景,通過生活相關實景拓展課堂教學的詞匯導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單詞house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聯想與房子相關的詞匯,形成一個以“房子”為中心的詞塊:washing room(衛生間),balcony(陽臺),kitchen(廚房),bedroom(臥室),drawing room(客廳)等。在課堂中聯系實際,以生活實景相關詞塊制作導圖,使學生的知識成面展開,同時,將學生的學習思維引到生活中來,讓學生感到在生活中學習而不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是只有老師講,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氛圍,不斷培養學生的導圖思維和詞塊化學習意識。
(三)實施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在詞匯導圖和詞塊教學中,結合課堂知識進行體驗式教學設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教學內容是貼近生活的,是可接觸、可實踐的。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一是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詞匯中心詞,并以導圖和詞塊的樹狀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二是教師以學生身邊的中心詞為引線,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導圖詞匯和詞塊。
在英語課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詞匯導圖和詞塊教學獲得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可,詞匯導圖與詞塊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在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方面具有明顯效果。
【參考文獻】
[1]孟曉詩.新課標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19(20)
[2]尚紅玉.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7
[3]武順利.如何有效地開展初中英語詞匯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
作者簡介:黃彥枚(1979— ),女,彝族,廣西西林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