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一課為例,具體闡述以學生學習為導向改進口算教學的途徑,提出創設情境、運用圖示、讓學生合作學習、給學生創造認知沖突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兒童學習 口算 教學行為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31-02
一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存在差異,有的學生能力強,口算速度快且正確率高,有的學生則正好相反。為了幫助一年級學生打下扎實的口算基礎,提升其數學思維,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兒童學習導向,創設機會讓他們當“小老師”,或解說、或總結、或評價,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一課為例,具體闡述立足兒童學習導向改進口算教學行為的途徑。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動、樂趣和愿望有助于記憶,賦予信息一種“分量”,為信息選擇提供便利。為了給枯燥的口算課添上一抹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筆者在新課伊始設計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參加過繪畫比賽嗎?我們學校今年也要舉辦迎“六一”繪畫比賽,一年級一班共有學生45人,其中30人上交了繪畫作品。
師:你能根據這兩個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還有多少人沒有參加比賽?
師:誰會列式解決這個問題?
生2:45-30。
師: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內容。(揭示課題:兩位數減整十數)我們學過兩位數加整十數,如45+30的口算,你能用已有的口算方法來計算45-30嗎?
……
筆者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二、依托圖式,鼓勵學生表明算理
學習者不是單純的學習“參與者”,還應該是他所學的東西的“創造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自主探究“45-30”的計算方法,考慮到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教師可以在活動單上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圖式(有直觀的小棒圖、計數器圖、算式導圖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圖式來嘗試解決新問題。此環節的教學可以分三個層次。
(一)以扶為主探究“45-30”,照顧潛力生
“怎么口算45-30?”學生經過一番獨立思考都有了自己的想法。為了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特別重要的一環就是有序組織學生交流,正確表明算理和算法。交流從最直觀的小棒圖開始。
學生指著小棒圖說算法:“整捆和整捆先減,4捆減去3捆得1捆,表示40-30=10,然后10+5=15。”接著請利用計數器計算的學生說算法:“先從十位上的4顆珠子里去掉3顆珠子,表示40-30=10,然后10+5=15。”最后請填寫算式導圖的學生說算法:“45-30,可以把45分成40和5,先用40-30=10,再把10和5合起來是15。”
聽完三名學生的分享,每一名學生都清晰地感知了兩位數減整十數的算理和算法:先算整十數減整十數,再把剩余的整十數和一位數合起來。
(二)以放為主探究“45-3”,發揮小組的力量
學生在小組中取得的進步是在獨立學習時不可能獲得的,小組的動力機制會促進個體修正自己的想法。有了“45-30”的探究經驗,學生對“45-3”的探究更加自信,因此筆者可以大膽放手,安排四人小組交流。原則上每人交流一種方法,還可以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及時糾正組內學生交流不到位、不清楚的地方。在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請一個小組進行全班分享,大家再一起評價。
(三)辨析異同,明晰算法算理
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讓人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新的認識;把這些想法寫出來,會使它們更嚴密。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45-30和45-3的口算方法之后,筆者及時組織學生辨析異同。首先是減數不同:45-30,減數是整十數;“45-3”,減數是一位數;其次,計算方法不同:“45-30”,先算整十數減整十數,即先算40-30=10;“45-3”,先算一位數減一位數,即先算5-3=2。
三、同伴互助,組織學生多元解讀
由于存在客觀差異,學生對新知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學生先有概念對學習造成了阻礙,學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識,對一些新事物避而不見。因此,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一起探究知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鞏固練習中,學生出現了“86-5=36”的錯誤,這是很好的學習資源,筆者組織學生同伴互助,重點交流兩個問題:第一,你能有理有據地說明這道題的結果是錯誤的嗎?第二,你有什么好方法能提高計算正確率呢?學生開動腦筋,暢所欲言。
生1:這種算法是錯的,我猜想她先用十位上的8減去個位上的5,得到3,然后再添上個位上的6,就得到了36。十位只能和十位相減,個位只能和個位相減。
生2:我用估一估的方法也可以判斷這個結果是錯的。86-5,個位上6夠減5了,所以結果應該是八十多。
生3:我算的時候在腦子里想一個計數器,撥好86,即十位上8顆珠子,個位上6顆珠子。因為是“減5”,所以只能在個位上撥去5顆珠子,結果是81。
生4:我在6和5的上面連一根線,表示先算個位減個位,這樣就不會搞錯了。同樣如果算“86-30”,可以在8和3的上面畫一條線,表示先算“80-30”。
師:用連線來提醒自己先算什么,用估算先確定結果的大致范圍等,都是很不錯的方法哦,謝謝大家的分享。
四、直面沖突,引發學生主動反思
認知沖突以一種動態的方式對認知結構“發起進攻”,引發思維紊亂。因此,學生需要主動反思并闡明差異,協調自己的行動和觀點,使認知得到進步,使學習走向深刻。為了有效阻止學生的思維負遷移,筆者有意識地組織對比練習:16-5和16-9,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然后組織學生交流辨析。
生1:16-5,先算個位上6-5=1,再算10+1=11。16-9,先算個位上9-6=3,再算10+3=13。
(生1剛分享完,馬上有學生反對)
生2:16-9=13算錯了。個位上應該是“6-9”,不是“9-6”。不能因為不夠減,就倒過來減。
生3:16-9=7,其實不是今天的口算類型,應該是20以內的退位減。個位上“6-9”不夠減,可以用破十法來算。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聽了兩名學生的解釋,做錯的學生明白了兩道練習題的區別。雖然都是十幾減幾,但個位上還有“夠減”和“不夠減”之分,因此算法和算理都不同。筆者結合算法導圖,再次幫助潛力生及中等生直面沖突所在,反思口算突破口,使學生內化算法。
筆者以學生學習為導向,有意識地改變了教學行為,從而很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促進了每一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新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初步構建了以兒童學習為導向的口算教學行為改進模式,今后我們會繼續通過課例研究的形式,根據學生的需求,更好地梳理、改進口算教學。
作者簡介:王美亞,女,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