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 王昕燦 黃俊華
摘 要:文章以“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課程為例,利用 “課堂派”管理平臺,結合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通過對課程知識點的設計、線上線下教學組織與管理、考核與評價等維度,開展混合式教學探索。實踐證明,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微信;課堂派;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混合式教學
1 前言
通過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為習慣調查分析,微信已經全面嵌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目前使用微信的最主要用途是與人交流,使用微信進行文字聊天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關注朋友圈和語音聊天,微信支付,其他的還包括微信群聊,關注微信公眾號等,并少部分學生有通過微信獲取相關專業知識的習慣。總體來看,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意愿需求有三類,即為了滿足通信,為了滿足社交娛樂,為了獲取知識。
傳統課程教學,學生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課后答疑、自學等方式來獲取知識。課外的教學交流和反饋,師生通常通過微信群或QQ 群來開展,反饋渠道單一,這樣的教學方式效率較低,而且知識點容易遺忘,且無法實現教師課堂情境重現,教師也無法準確了解學生學習動態。基于微信功能的不斷拓展,部分高校已經在開展基于微信的交互式課堂的應用實踐,但是從各高校的情況來看,目前主要功能還限于:(1)課堂考勤,通過掃二維碼的方式代替費時費力的點名;(2)基于公眾號的消息通知推送功能;(3)提供課程的教學資源,如課件等,供學生瀏覽下載。總的來說,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輔助的功能,未能真正實現良好的課堂交互。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出現MOOC,SPOC等新型在線開放課程,以其碎片化知識點、開放性資源,以及可視化概念等,為學習者提供了自主、便捷的優質學習機會。然而,在線課程的自主性和分散性也易造成學習缺乏體系和盲目性。尤其對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不夠的學生,在線課程教學對于推進其學習深度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將在線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實施混合式教學,提升教學效果,成為高校教師的關注熱點。基于微信的“課堂派”課堂管理平臺,具有二維碼及GPS等多樣化的在線考勤、諸如彈幕等多種形式的互動、智能成績管理、在線批閱作業與查重、上傳資料、同屏直播、專區討論等功能,能有效協助教師開展混合教學。
筆者任教的“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是高職汽車專業學生所學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需要學生在掌握基本結構與理解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礎上,通過課堂實踐操作來完成檢修能力的培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無法有效地滿足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需求,更無法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實現。我們試圖通過課堂派平臺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結合,將學生“線上”學習與“線下”面授實操相融合,發揮微信功能,將手機變成移動學習工具,探索實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提高“教”和“學”的質量,來破解這一難題。
2 基于微信平臺的“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2.1 移動教學資源的設計原則
1)尋求學生興趣點和學習習慣,設計可移動教學資源
在設計微信移動教學資源之前,首先通過發放相應的問卷,調查學生微信公眾號的使用習慣,如看視頻的時長、相關教學資源的內容、查看微信公眾號的時間段、對輔助和拓展學習資源的關注點等,找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點,針對學生的愛好設計教學資源。
2)教學資源的形式多樣化,滿足在線學習的需求
移動教學資源的形式主要有課件、微視頻、習題庫、試題庫等。在微視頻制作時,為保證學習效果,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遵照微小化原則,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前提,將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個個小的知識點,進行精簡設計,每個教學小視頻時長不超過十分鐘,并配備相應的練習。同時,對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如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點,通過錄制視頻進行多范例講解,讓學生反復練習從而得以掌握,破解重難點。課件和習題庫要按照知識點進行增減化處理,讓學生能有目的性的預習和復習。
2.2 在線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微課程的設計
《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是汽車類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專業性強,為此系統化選取典型知識點32個(如表1所示),以5-15分鐘的專題形式建設,并配以專題測試等環節。課程的開發很好的解決發動機電控系統結構、工作原理、檢測方法和思路等方面的認知,和理解課程的重點與難點。
1)針對課程便于開展“在線開放學習”特點,優化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實訓項目設計等基本教學資源。使之能適應在線互動是開放學習的要求。
2)針對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和技能點,開發了32個微課程并在平臺上線,單個課程可實現碎片化學習。整體的微課分布于課程所有的五大模塊,具備完整性和系統性。
3)針對課程的實踐性強的特點,在學生自主在線學習中引入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彌補在線學習中缺乏實踐操作的不便(表1)。
2.3 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鑒于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知識點較多,且需實際操作的學習特點,設計如圖1所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由課前在線學習、課中面授和實操教學、課后鞏固和反饋3個階段組成。
1)課前在線學習
課前在線學習主要由通過課堂派中鏈接在線開放課程相互結合來進行,在線開放課程中開發了32個關鍵知識點的微課程、課件、測試題等相關資源。教師通過課堂派將學習任務進行推送,學生課前通過對關鍵知識點的在線學習,初步掌握所學系統的結構原理和基本的檢測方法。學生完成視頻學習后,按照教師要求完成相應的測試,來考核學生學習情況。同時教師和學生可通過課堂派的互動功能,對知識點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課前就可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態。
2)課中面授
課中面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課程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并突出重難點,學生也可通過課堂派的彈幕等功能進行趣味互動,啟發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激發學習積極性。基于課程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在課中通過相應的部件實物和檢修實操演示,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講解、分析、討論,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組實操訓練,完成線下結構認知和系統檢修的教學任務。
3)課后知識鞏固和反饋
課后知識鞏固和反饋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及時進行知識點的復習,通過課堂派的作業發布,在線作業批改,作業查重等檢驗學習效果。教師能及時得到有效反饋,對教學進行反思,能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動態優化調整,提升教學效果。
2.4 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
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評價混合教學模式的學習效果,是混合教學模式構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應該包括整個學習過程、技能和素質的培養,以及建立一個開放的、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為此,我們制定了以下學習成效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
其中研討學習側重考察對發動機電控系統故障的綜合分析、排故思路的表達,對研討學習的評價則通過課堂派互動教學管理平臺來記錄與統計。學生線上學習與測試包括MOOC視頻與資源的自學完成度以及線上測試。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利用課堂派平臺和在線課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線上線下教學活動。
3 學習成效與使用評價
3.1 學生對混合教學的效果評價
本課程教學結束后,我們設計了200份問卷,對教學中引入“課堂派”和“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效果和滿意度進行調查。通過“課堂派”平臺發送給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92份,問卷統計結果顯示,96.3%的學生認為基于“課堂派”的互動教學效果非常好,98.4%的學生對課程引入“課堂派”進行教學管理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總體來看,學生對混合教學給予加高的評價。
3.2 教師對混合教學的使用評價
教師利用“課堂”平臺,結合在線課程,改革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考勤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動態考勤,提高教學管理流程的高效性;豐富的互動平臺,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得到提升,學生的課堂表現能有效記錄;精準的統計功能,能動態分析學生成績,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4 結語
基于課堂派平臺的“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模式,開辟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預習、復習鞏固教學內容,并通過多樣化的課堂線上線下互動方式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課堂派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應注意的是,混合教學應避免絕對化和形式化。交互不是目的,只是方法和手段。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獲取與混合教學的設計密切相關,教學內容、過程、研討與組織等必須從課程本身的實際特點、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出發,并考慮學生本身的基礎與接受能力。不然,混合教學易流于形式與浮淺,看作熱鬧,實際成效反而可能降低。
基金項目:
全國交通運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7年交通職業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7B64)名稱:基于微信平臺的交互式課堂及教學模式研究——以《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例
參考文獻:
[1]周雨青,萬書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分析與思考[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 :10-12.
[2]管維紅,華馳,陳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在線開放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2):42 -45.
[3]孫亞志.在線課堂管理工具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以課堂派為例[J].黑龍江科學,2017,8(13):42-43.
[4]葉璟,劉超男.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6(3):33-35.
[5]尹文榮,魏東坡,張坤,等.基于微信平臺的汽車類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9(6):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