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園
摘 要:當代社會媒體媒介體驗眾多,報網端微百花齊放、文圖音視交相輝映。從再造采編發的運行流程,到改革新聞生產體制機制,各大媒體紛紛發力融合發展。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人的融合。本文通過研究攝影教學設計活動與攝影實踐教學關系,討論傳統專業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的專業化人才。
關鍵詞:融媒體;攝影;教學設計;教學實踐
融合媒體媒介的關鍵人才,如設計類和攝影類人才如何培養,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攝影專業教學設計活動,在獲得空前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高校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關鍵在于教學設計的有效運用和教學實踐的有力支撐。
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表達了總書記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殷切期望,也為高校攝影人才培養指明了努力方向。國外很多高校在攝影專業課堂教學上已經有開展包括交互設計和多媒體互動模式的教學先例,國內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已經開展基于虛擬影像制作與特種影像攝影藝術創作的攝影課堂教學實驗。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南加州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西維吉尼亞大學、韓國翰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眾多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已經展開以融媒體攝影教學為基礎的傳播研究。
高校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傳統模式,通過對專業的解讀,設置相應的基礎、高階課程,學生能夠在學校系統學習本專業知識,但是與相近專業不能融會貫通,屬于“專才”;第二種培養模式,是在系統學習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相近專業的課程,這種模式能夠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使“專才”能夠很快融入社會和行業,并快速成為綜合型人才。現在高校設計類專業大多采用這種模式培養學生,設計類專業的攝影課程正是基于培養綜合型人才的考慮才廣泛開設在設計類專業課程體系里。如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廣告攝影課程、產品設計專業開設的靜物攝影課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建筑攝影課程以及服裝設計開設的服飾攝影課程。
高校設計類的攝影課程大多不是必修課,如何考核和評價課程的教學效果成為制約課程發展的阻礙,大多數教師的考核和評價采用以最終作業為得分依據的方式。由于學生主要學習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對攝影課程的認知度低,導致學生的課程作業大多浮于表面,甚至連相關攝影的拍攝流程都搞不清楚。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趨向考查學生在平時作業時的思考和拍攝過程中的改進,考核學生在作品構思到作品初稿、修改稿、定稿的創作過程。這樣,即使最后的定稿作品仍然差強人卻能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了解攝影的拍攝流程,使課程考核和評價更趨向合理。
在當今多媒介交錯融合的時代,設計類攝影教學的教學成果應是多樣化的。教學成果不僅僅是展覽、參賽獲獎,發布在抖音、火山小視頻等在線APP上的高點擊率作品,也是大眾認可作品和作業的一種方式。教師監控學生的平時表現和作業情況的手段應是多樣化的,除了傳統的紙媒,微信群打卡作業、在線APP媒體發布、熱門媒體發布等方式,都應鼓勵學生參與,并給予一定的支持和肯定。
融合媒介背景下的設計類攝影教學,應是輔助于設計課程的,應是可以協同創新的,應是可以轉化成社會成果的。基于這種教學理念,設計類專業攝影課程的教學設計,不應再遵循傳統的教學設計模式,而是應該遵循以“學”為中心為導向的教學設計。在課前,預習的內容不僅是教材,還要拓展相應的在線網課、慕課,使學生了解課程的內容的同時,了解專業了解行業的大環境和社會需求,這樣在課堂中學生可以有重點的學習,徹底解決“教師課上念課件,學生來不來一個樣,學生聽不聽一個樣”的尷尬處境。在課堂上,教師也不宜再遵循傳統的上課模式,把教學內容中易懂的基礎定義理論放在課前預習,使課堂時間集中在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上,通過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課后,傳統的布置作業檢查作業的師生互動也要相應的進行改革,教師應及時拓展學生在專業領域和行業發展的前沿學術,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及時了解專業前沿行業需求,協同創新轉化社會成果。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觀念、新手法成為當下攝影藝術創作的核心力量,并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前一場視覺革命的號角響徹在當今這個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攝影更是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迅速在我們生活中蔓延開來。當代攝影文化以其新的風貌參與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攝影語言打破了時空和民族的界限,成為一種“全球性語言”,培養適合媒體融合發展的攝影類人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林旺.民族院校網絡教學的創新實踐探索.民族教育研究,2014-06-16.
[2]林旺.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民族教育研究,2006-08-16.
[3]胡瑞年.新時代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新探.決策與信息(上旬刊 ),2019-03- 10.
[4]郭玲玉.新媒體時代的攝影研究.天津工業大學,2015-11- 01.
[5]羅伯特·D.坦尼森,弗蘭茲·肖特,諾伯特·M.西爾,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學設計的國際觀·理論研究模型.教育科學出版社.
[6]羅伯特·D.坦尼森,弗蘭茲·肖特,諾伯特·M.西爾,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學設計的國際觀·解決教學設計問題.教育科學出版社.
[7]中國攝影家協會.超媒體時代的影像.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