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波 高巖 付偉
摘 要:學業情緒是近幾年來不斷被專家學者所提及的概念,它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時刻經歷的情緒體驗,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學業成績都息息相關。學業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學業情緒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有推動作用,從而為學生獲得良好的學業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反之,消極的學業情緒則會對學生的學業成就起阻礙作用。本文在研究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實證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目前學生學業情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小學高段學生積極學業情緒的培養提供支持。
關鍵詞:學業情緒;小學高段學生;實證分析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結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JB1316053)。
1 學業情緒的概念界定
德國心理學教授佩克倫最先提出來了學業情緒的概念,它指與課堂教學、學業學習以及學業成就有直接關系的情緒。在佩克倫的研究基礎上,俞國良和董妍對于學業情緒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學業情緒多出現在教學或學習情景中,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其息息相關,像開心、沮喪等情緒一直會影響學生的學業生活。而且,學生體驗到更多的學業情緒往往多在課堂學習、日常作業、學習測驗的成敗等過程。學業情緒與人類一般情緒不同。一般而言,情緒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出現的體驗。學業情緒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是由學習引起的各種情緒的總和。
從之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專家學者們劃分學業情緒的維度比較單一,只通過愉悅度來把學業情緒維度劃分為兩類:消極和積極。通過對被試群體的觀察和研究,佩克倫等人總結出9種相關的學業情緒,并按照愉悅度分類即積極和消極將這些學業情緒進行了分類,積極類情緒包括開心、驕傲、希望、放松;消極類情緒包括焦慮、羞愧、生氣、絕望、煩躁。在此基礎上,佩克倫等人進一步完善了學業情緒的概念,并認識到了喚醒度這一因素,結合愉悅度和喚醒度這兩個維度,將學業情緒分成了四大類,分別為積極高喚醒學業情緒即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積極事件,則會產生此類學業情緒,包含希望、高興、驕傲;積極低喚醒學業情緒指當個體經歷了某個消極過程,當這個過程停止的時候,個體會體驗到放松情緒;消極高喚醒學業情緒是指當個體主觀控制較弱的時候所出現的相關學業情緒即內疚、氣憤、焦慮;消極低喚醒學業情緒即個體對此類學業情緒的主觀控制水平相對較高,包含兩種情緒,即絕望、厭倦。
我國學者根據佩克倫提出來的學業情緒維度結構,結合我國青少年群體成長發展的特點,編制了學業情緒問卷,進而對開展有關學業情緒的調查研究。認為我國學生的學業情緒主要包括三方面:成功的學業情緒、失敗的學業情緒和學生聽課、做作業和考試中的情緒。在長期的研究中,國內學術界對于學業情緒的基本內涵達成了一定共識:
1)學業情緒是在特定的情景、環境下的情緒。它是在學習過程接受校園氛圍的同時產生的,包括課堂教學、室外教育教學、課外實踐作業、各類考試等氛圍中所產生的情緒。
2)愉悅度作為衡量學業情緒的重要維度,將其分為消極的學業情緒和積極的學業情緒。
3)學業情緒是多種情緒的綜合體,包含了高興、失落、奮進、焦慮等不同的情緒。
2 小學高段學生學業情緒問題的原因分析
根據先關研究結果可知,在學習過程中,小學高段學生體驗到較多的積極學業情緒比如:希望、高興、自豪、平靜等;體驗到較少的消極學業情緒比如:焦慮、羞愧、沮喪、無助等。但是相比較來看,小學高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滿足、放松情緒相對較少,體驗到的生氣、厭倦情緒相對較多。結合觀察與訪談結果,分析其主要原因為:教師部分學生的關注較少并且教育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學生不合理的歸因方式;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
2.1 教師對部分學生的關注較少并且評價方式單一
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情緒體驗與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息息相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大多數班級學生人數過多導致班主任老師,很難關注到所有的學生,通常會對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給予更多積極的關注,對其他學生則很少表揚,容易產生自己被忽視的感覺,將這種情感帶入學習過程當中,從而就會更多的體驗到沮喪、煩躁這類消極學業情緒。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情緒,特別是積極的正向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積極的學業情緒,經過訪談了解到,大多數教師都知道夸獎與贊揚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同時,從實際觀察來看,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賞識教育,但是還有一些教師僅僅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種評價方式單一的現象,會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以至于學生面對考試時會緊張不安;其次,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大多數教師對學生進行夸獎主要來自課堂,課堂上積極與老師互動的總是固定部分學生,教師往往也只表揚這些學生,其他學生則較少獲得教師的關注,這對學生學習的信心會有所打擊。
2.2 學生不恰當的歸因方式
學生在學習上的歸因是指在其個人主觀意識上對于自身學業成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一種看法。伯納德·韋納認為個體對于成就的歸因會影響到個體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少相關研究均表明,學生在學習上的歸因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情緒。
根據調查得知,部分小學高段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影響下,過于注重自己的成績,尤其在升學的壓力下,學業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小學高段學生學業情緒的變化。通過觀察和訪談發現,當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時,部分小學高段學生會將沒考好的原因歸于自身,大部分小學高段學生對于自己的學業情緒狀態沒有足夠的了解,而且也缺乏掌握正確、恰當的調解方式,所以當其面對學業上的瓶頸和困難時,認為是自己的學習能力太差,這樣很容易喪失學習的信心,體驗到更多消極學業情緒。
2.3 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與學生的學業情緒狀態密切相關。根據學生訪談得知,部分家長在平時輔導學生寫家庭作業時,經常會批評學生;在成績不理想時有些家長更是會懲罰學生。專制型教養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的人格成長,他們通常會拿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對其成績要求苛刻,但是很少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表揚、激勵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容易失去學習積極性,且這類學生在學習上受到挫折而產生消極情緒時,往往不能夠很好地調節自身情緒,長此以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更多的體驗到像焦慮、沮喪這種消極的學業情緒。
3 培養小學高段學生積極學業情緒的對策
3.1 教師方面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怎樣設置課堂環節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學業情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沙伊(1992)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凸顯出重要的教學內容以及它的價值, 在教學活動中再以恰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這些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良好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積極學業情緒有重要作用。
教師首先要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觀察與教師訪談發現,教學活動中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非常有利于培養師生雙方的積極情緒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作為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觀,認識到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業情緒。
其次,教師的表揚在教育教學活動非常重要,皮格馬利翁效應充分的證明了這點,教師一個不經意的肯定就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它既是成功教學的保障,又是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方式,因此所有教師應該真誠地欣賞、表揚學生。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勵學生的時候教師應該考慮到個體差異性,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表揚而不是千篇一律。
3.2 學生方面
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挫折時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果自身沒有調節消極情緒的意識和方法,很容易使自己長時間地處于比較消極的情緒狀態當中,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后面的學習,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信心。因此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產生消極學業情緒時,可以做一些積極心理暗示、深呼吸等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信心,讓自己能夠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其次,學生還可以通過調整學習目標、寫日記、體育鍛煉等方法來對自己的消極學業情緒進行調節;此外,學生要理性對待自己的成績,進行正確歸因,當成績不理想,情緒低落時,要主動尋求教師、家長和同學的幫助,對自己的成績進行客觀分析,認真分析和總結自己理解錯誤的地方,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也要發現自身的優點,找出自己可以繼續保持的學習狀態,爭取下次考得更好。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樹立信心,改善對自我的認知,就能克服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消極學業情緒。
3.3 家長方面
家長過高的期望往往會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容易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較多消極的學業情緒。因此家長首先要對孩子的學業給予合理的期望,深入了解孩子在學科中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合理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以正確的方式督促孩子實行學習計劃,陪伴孩子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加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而不是壓力;其次,作為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培養不是只有學習成績一個方面,不能一味地只關注孩子的分數,讓孩子承擔太大的壓力,家長更應該做的是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與孩子共同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關注孩子在學習中的收獲,對孩子的努力及時給予肯定,最后,當孩子的學業成績不太理想時,家長不能對其進行批評或懲罰教育,而應該幫助孩子進行正確歸因,和孩子一起找出不足的地方,找到努力的方向,這樣才可以有效的調節孩子消極學業情緒,正確處理學業上的問題。家長要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情緒去解決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在家長的陪伴和鼓勵下,孩子學習會更加用心,也能體驗到更多積極的學業情緒。
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一直是常伴左右,小學高段學生已經有一腳踏入了青春期,情緒波動比較大,情緒的持久性也在迅速增長,在學習中往往會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現狀十分值得去探究。針對小學高段學生學業情緒存在的問題,本研究結合觀察、教師訪談、學生訪談內容,分析小學高段學生學業情緒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問題,并從教師、學生、家長三個方面提出了培養小學高段學生積極學業情緒的對策,希望對小學生的學業情緒疏導教育能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俞國良,董妍.學業情緒研究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5(l0).
[2]邵景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3]胡家祥.辨析“情緒”與“情感”[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1).
作者簡介
張紹波(1969-),男,齊齊哈爾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學基本理論。
高巖(1995-),女,齊齊哈爾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