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蘭
摘 要:初中數學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且雜,這就為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一定的困難。對此,初中數學老師可以運用問題導向教學的方式開展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如此既能夠增加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本文即是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課堂提問教學,直觀展示交流;自主探索知識,學生集體總結三個角度對初中數學問題導向教學進行論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導向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初中數學知識教學模式已經悄然發生轉變,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逐漸應運而生。所謂問題導向教學,指的是數學老師通過開展問題探究的方式對學生們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優勢在于不斷啟發學生思維,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調整為主動思索知識,進而真正地獲取知識。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初中數學問題導向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認為要做好初中數學問題導向教學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是問題導向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其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的轉變,從而便于學生快速對此形成認識與理解。在數學老師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時,其首先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即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以此才能降低學生們的學習難度,進而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
例如,在學習“中心對稱”一課之前,老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軸對稱圖型,今天我們學習中心對稱圖形。大家想一想,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中心對稱圖形?它和軸對稱圖形又存在哪些差別?”學生:“軸對稱圖形是左右對稱圖形,而中心對稱圖形是以中心為對稱點的圖形。”老師:“同學們說的沒有錯,那么二者之間的具體差別呢?”學生:“軸對稱圖形是將對稱軸左右兩邊的圖形進行左右翻轉,從而實現二者的完全融合,而中心對稱圖形則是以對稱中心,將圖形進行180度旋轉所得。”老師:“那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存在哪些中心對稱圖形呢?”學生:“平行四邊形。”“太極圖。”
二、課堂提問教學,直觀展示交流
課堂提問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基礎環節,其不僅能夠幫助老師有效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程度,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與認識。然而,問題導向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需要注意的是降低老師的師者身份,以與學生相互平等的方式與學生之間展開對話交流,盡量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旋轉”一課時,數學老師就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圖形的旋轉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那么關于圖形的旋轉,大家認為其中存在什么樣的數學知識點呢?”學生:“不知道。”老師:“我們抬頭看一下黑板上面的鐘表,大家想一想圖形的旋轉需要哪幾部分組成?”學生:“有一個中心點,所有的指針都是以此為中心旋轉。”“圖形的旋轉必然會生成一定的角度。”老師:“是的,還有嗎?比如圖形在旋轉前和旋轉后?”學生:“圖形在旋轉前后的對應點的變化。”老師:“很好,那么同學們自己能否在作業本上將自己剛才所觀察到的圖形旋轉點進行描繪呢?”學生:“可以。”在學生繪制完成之后,數學老師再根據學生們制作的旋轉圖形進行該部分課堂知識的講解。
三、自主探索知識,學生集體總結
所謂自主探索知識,指的是初中數學老師在開展數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其不再作為知識的主講人,而是通過向學生拋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探索,進而實現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例如,在教學“圓的有關性質”一課時,數學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圓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普遍,那么你們真正了解圓形嗎?”學生:“應該了解吧。”老師:“那么圓形都具有哪些不同的性質呢?”學生:“就是一個完美的對稱圖形。”老師:“同學們這一點說的很好,除了對稱之外,它還有哪些重要的性質呢?”此時,數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討,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挖掘關于圓的特性。在學生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數學老師可以進行巡場監聽,并注意了解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在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數學老師可以讓各小組將各自的討論結果進行陳述,然后數學老師再次引導學生對其結果進行二次討論,即以學生的問題為問題開展問題導向教學,以此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問題導向教學并不是簡單、容易的工作,其不僅需要數學老師在課前進行問題的設計,而且還需要注意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既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同時又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振賢.問題導向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20):174.
[2]于霜. 問題導向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5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