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斌
美術鑒賞是美術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和現代媒體藝術五個部分構成。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矛盾集合體,主要存在學生學習美術鑒賞可興趣不高和迫切需要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矛盾,以及美術課程課時少與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美術知識以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矛盾。如何解決教學過程中這樣的矛盾,是每一名美術教師都需要研究的課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傳統授受式的美術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現出來,建構新的美術教學模式迫在眉睫?,F代多媒體信息教學技術的應用已被愈來愈廣泛的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利用聲音、圖形、動畫、視頻、虛擬現實等二維和三維試聽影像技術,使得課程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它能經過特定軟件的加工,使抽象的美術作品和美術符號形成直觀化的頭像,并使其以聲像、文字和動畫等多種途徑展現。這樣既能在相對較少的課時內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較為抽象的鑒賞內容,獲得所需的基本知識,又能使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樂趣,使學生在教學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習興奮點得到多方面的刺激,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全面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使美術鑒賞教學效果更加顯著,有必要把多媒體的潛力加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教學,取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一,觀賞性。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能夠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美術鑒賞課主要通過學生的鑒別、欣賞來達到掌握知識、開闊視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賞和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比如美術教學中的雕塑欣賞,我利用較短的泥塑制作視頻和展示中外著名的雕塑作品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還可以迅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書法章節教學中,讓學生欣賞中國不同時代不同書法家的作品并相互比較,讓學生了解楷書、行書、草書、篆書等書法特點,來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及能力。
第二,直觀性。
美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只能訴諸于視覺形式來完成。因此通過對藝術形式的感覺而進入審美體驗(即作品形式
作品的內含),這就成為美術欣賞的主要途徑。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就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展示手法具有豐富多樣、富有變化的優越性這一特點。進行大量圖片演示,用藝術作品所特有的可感知的直觀的形象、色彩、線條、明暗等,引發學生的審美的直觀感受,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在上有關黃河題材的美術美術作品鑒賞時,課前可向學生展示大量的黃河實景風光照片,這樣便把學生帶入實際場景,學生似乎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黃河的風采,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黃河這一直觀物象的認識,更加深刻清晰地為隨后鑒賞做好準備。
第三,自主性。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鑒賞不僅是理念的邏輯思維,而且帶有許多主觀的情感因素。在不少場合下不一定能談上什么具體道理和根據,只能憑直觀去感受。根據這一特點,就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優越性來啟發學生思維,啟發他們的真實感受,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審美經驗去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從而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水平。
第四,情境性。
美術作品中的線條、色彩、形象等,對人的情感有積極影響作用。觸景生情是美術鑒賞活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因此激發學生情感可以促進鑒賞活動的開展和深入。在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實物投影儀、功放、音響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同時播放背景音樂,渲染氣氛,創造意境,引導和激發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觀察、想象,從而體會藝術家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以形、聲、色并茂的優越性,全方位、立體地調動視、聽覺。再結合教師生動的講解,就能與學生的需要、興奮、情趣等感情因素結合,產生興奮,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又能加強學科的整合,效果很好。如,我在上《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作品鑒賞》這一課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鑒賞環境的創設就采用此方法。先讓學生自主鑒賞作品《父親》,鑒賞同時配以騰格爾的歌曲《父親和我》作為背景音樂。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它們之間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的關系,讓學生自由地游弋在藝術教育的海洋里。
現代多媒體的廣泛性和任意組合性及功能的多樣性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總結經驗,充分發揮現代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課中的潛力。在有聲有色的課堂氛圍中,可以輕松調節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將知識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充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總結經驗,它潛力的發揮將會是與日俱增。
參考文獻:
[1]吳東梁? 樊學川:普通中學美術課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3]吳樂年: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