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梅 周家鑫
摘? 要:身體素質的保障是學生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基礎,所以體育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當今社會網絡技術高效發展,在各個高校教學活動都有融入。以此作為契機,本文淺要論述了體育教學中網絡技術融入的原因以及重要性,并為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提供方法措施,保障課程的高質量進行,以及學生們身體素質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網絡時代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網絡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人們的生活活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更高的舒適度。體育教學作為我國重要教學課程,既培養了學生們身體鍛煉的意識也提升了學生們的身體健康發展,所以體育教學的授課質量如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及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網絡技術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體育教學在網絡時代下的運用
(一)體育教學中運用網絡的原因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全面進入信息化網絡時代。在傳統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不僅總是會受場地和天氣的影響,而且大學體育教師師資較少,很多時候學生們還要通過“搶課”等方式進行喜歡的體育項目學習,再者,由于課時的影響,學生們在課堂上可能因為一時的走神或者示范教學時間較短,讓學生們不能很好地學習相關技巧知識導致不能進行科學正確的鍛煉。但是如果教學中有網絡作為輔助,體育教學便不會再受此類問題的影響,能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也能更加鍛煉我國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學生們學習生活提供良好的身體基礎。
(二)運用網絡在體育教學中的優勢
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為我國的教學活動帶來了新形勢,不僅更新了體育教學的教學形式同樣也為體育教學的進步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和保障。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體育教學可以通過學生們自己選擇喜愛的體育運動以及無數次的反復學習運動技巧要點來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也能通過全國大數據的統計和分析給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和對未來體育教學進步提供方法技術支撐,全面提高我國教育水平和學生們全面素質的發展。
二、體育教學適應網絡時代的方法措施
(一)體育教學中運用短信息交流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下,學生和教師們對網絡短信并不陌生,如微信信息、QQ信息、群聊、視頻電話等。而大學體育教學完全可以依托短信設備和學生進行交流活動,以更加促進信息的準確傳達和教師與學生們的活動交流。教師可以采用網絡短信息提前通知課程安排和體育活動安排,保證學生們課前的預習和熱身活動,還能通過群聊形式將一些優秀的體育教學視頻、運動要點和建康知識方法和學生們進行分享,保證在課程下學生們學習質量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活動進行實時信息的交互
大學體育教學融入網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學生自學學習[1],由于課程時長和教師數量的限制,往往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因為一些馬虎走神或者示范教學未看清,導致運動知識的技巧要點不能準確掌握。但是,網絡技術的融入,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減少此類問題的發生。例如在大學體育教學中,二十四式太極拳的教學,在課前,教師不僅可以將課堂安排及時通過信息形式發送給學生們,學生們在接到課時安排后可以進行自主學習,自主了解太極拳武術的起源、發展以及授課目的,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熱情,同時,教師分享太極拳教學要點以及注意事項為還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后,由于動作記憶點眾多,若學生們還是沒能完全掌握,也同樣可以通過網絡和教師做好溝通交流,及時消化以保證課堂質量。
(三)運用網絡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高校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指引著和實踐者[2],若想保障體育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就必須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意識和專業技術水平。在網絡背景下,教師可以運用網絡觀看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進行自身專業能力的訓練和提升,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教師可以運用調查問卷對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和課程運動喜愛作出大數據統計和分析,更加清楚掌握學生們的身體狀態和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課程。在體育教學授課后,同樣也可以運用網絡將學生們的運動信息和身體信息進行更新統計和分析,幫助學校進行智能化管理,幫助在國家大力倡導的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政策下提供數據匯總,為推動未來更好的教育水平發展。
三、結束語
總之,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日,各高校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將網絡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中,以為保證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和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在體育教學中也是如此,網絡技術的運用不再使體育教學受到場地和天氣的影響,同時也為保證學生不僅是單純的體育運動鍛煉,更能學習到專業體育知識及理論保障體育運動的科學正確。更重要的是,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教師們通過及時的信息傳遞和大數據統計交流能更加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和身體狀況,以保證在課下學生們的身體素質能真實高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榮娟. 大學體育教學如何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
[2]林進. 網絡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發展對策[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00(0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