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玉 焦峰亮 鄭明言
摘? ?要:文章在對目前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學質量、思想狀態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管理模式研究現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以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部分頂崗實習專業為例,對構建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多元協同育人管理模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頂崗實習;管理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改革任務,是建設現代職教的重要內容之一。當今社會新型產業不斷發展,產教不斷融合,高職教育亟需調整與改變[1]。頂崗實習是高職教育的重要一環,很多方面尚需完善,才能更好地為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素養服務 。在傳統的高職頂崗實習中,學校往往“放羊式管理”,學生“有心無力”,企業“有力無心”,家長“不管不問”,最終導致學生經常出現煩躁、懈怠、厭學的情況,甚至出現無事曠工、中途退崗等現象。問題產生的原因雖然多樣,但最主要的是學校與企業并沒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并嚴格地執行實施。頂崗實習只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質,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為學生進行長遠職業規劃。只有通過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運行體系和科學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學校、企業、教師、家長多元協同育人優勢,完善高職教育頂崗實習管理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頂崗實習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提升頂崗實習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1? ? 研究現況
國外相關的研究為我國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之處。在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由于有比較完備的法律保障,職業教育的產學融合教育開展較好,企業愿意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實習服務。歐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一系列的決議或條款來強調加強教育機構與企業間的緊密聯系,進一步完善“學徒制”。職業教育體系最發達的德國,在相關法律中強調“雙元制”職業教育中企業的義務和責任;日本的“官產學”合作教育機制,在官產學合作教育問題上,日本已經構建起一整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日本對官產學合作的基本看法為職業院校必須與產業界相結合,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共同承擔重要的協同育人責任,對人才培養共同發揮重要作用;瑞士也非常重視以企業為主導的學徒培訓理論學習,重視師傅帶徒弟的作用,企業的師傅帶徒弟的環節占到了2/3以上的時間;美國的新職業主義也要求實現學校本位、工作本位以及協調兩者的“聯結活動”。國外的這些研究是通過政府立法來保障頂崗實習,鼓勵學校與企業、行業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讓學生順利走入工作崗位做好準備。國內對頂崗實習的相關探索與研究仍還處在初級階段,很多專家開展了頂崗實習方面的一些研究。如殷翔文[2]提出了以理論、政策和實踐為基礎,頂崗實習要遵循教育與勞動制度相協調、多主體廣泛參與、各規則系統明確以及校內外機制聯動的原則來規范、健全、完善頂崗實習的全過程;胡同德[3]提出了為更加有效地對頂崗實習學生監控和管理,要建立有實習基地、企業領導參與的管理組織機構,企業人員必須從決策層到執行層都要參與,定量和定性地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評價指標進行創新完善。
各高職院校研究人員對于頂崗實習教學的組成、評價、質量反饋等各個方面研究也較多,對于研究頂崗實習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4],但還存在如下不足:(1)頂崗實習全過程立德樹人的教育措施不全面、不實時。(2)頂崗實習教學如何組織研究多,系統全過程研究比較少。(3)監控評價體系難于操作,反饋激勵機制不暢通。(4)分段監控多,全程管理評價少等。
2? ? 研究路徑
通過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做法進行梳理,找出了制約高職院校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工作的共性因素。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很多方面并沒有那么完善,頂崗實習作為當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過程中會產生種種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雖然多樣,但最主要是學校與企業并沒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并嚴格執行實施。頂崗實習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質,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為學生進行長遠職業規劃。因此,只有通過健全保障體系、運行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學校、企業、教師、家長等共同合作育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頂崗實習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問題,提高頂崗實習的質量。
為探索解決這些瓶頸的對策,要構建合理的頂崗實習質量保障管理體系。筆者基于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視角,在對影響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因素展開全面、深入的分析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套多元主體參與的、具體而客觀的頂崗實習教學質量評價管理體系,為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價與監控提供理論指導與操作方法。具體研究采取以下路徑:
(1)調研分析找出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校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與社會企業需求間存在的系統偏差,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專業頂崗實習技能核心課程教育教學和職業素養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2)以濰坊工商職業學院的計算機專業、財會類專業、建筑專業等頂崗實習為例,開展多主體頂崗實習育人活動、注重革新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設置、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設置、教學方式和方法緊貼崗位實際生產過程,創新多元協同育人機制,立足“崗前、崗中、崗后”調研、分析、評價,通過實踐應用改革,強化學生頂崗實習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奉獻精神的培養。形成“崗前、崗中、崗后”教育、跟進、評價“三環漸進”管理模式。
(3)根據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育者主要有5方:高職院校、企業、學生、指導老師、學生家長,要全面聯手互動,形成全面履行頂崗實習育人責任的共同體,創新搭建一個相互協調又制約的體系。形成行之有效的、可顯著提升頂崗實習效果的協同育人體系和管理平臺。
(4)改革頂崗實習體系,高職院校頂崗實習質量評價標準,增加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護學生主動實習的熱情,深化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家長密切合作,建成一個實時、實用、高質、高效的五主體權重適宜的考核體系,使得頂崗實習效果實現高質量。通過規范和強化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創新頂崗實習育人管理體系,對企業而言,一是學生能符合企業要求真正起到頂崗的作用,二是方便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管理、評價,三是為學校培養具有科研型的教師提供途徑,提升廣大教師的學術水平。
3? ? 研究使用去向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多元協同育人管理模式體系的構建,可以完善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緩和學生、家長、學校、企業之間的不和諧因素,增強學生頂崗實習的獲得感、幸福感和企業效益的提升感,為高職院校開展頂崗實習的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管理提供有效指導;為頂崗實習管理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適應實習主體多元、場地分散、內容多樣的特點,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多維聯動、多重覆蓋、充滿人文關懷的“五位一體”的柔性開放管理育人體系提供基礎,也能極大加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管理與教育,達到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全面提升。對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育人體系進行深入研究,提出頂崗實習教學具有教學活動由主體開展、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設置、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設置、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緊貼崗位實際生產過程等特征,對學生頂崗前的專業設置、技能培訓、立德樹人等提出新舉措,為職業院校頂崗實習提供新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小娃.新時代高職院校發展的模式轉型與路徑建構[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16):29-33.
[2]殷翔文.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制度研究(上)—基于江蘇實踐的現狀調查與問題剖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24-26.
[3]胡同德.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管理模式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09(8):56-57.
[4]焦峰亮.基于AHP的高職院校頂崗實習評價系統的構建[J].時代教育,2017(14):1-2.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multipl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os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heng Cuiyu1, Jiao Fengliang2, Zheng Mingyan2
(1.Weifa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Zhucheng 262200, China; 2.Weifangshi Jingji Xuexiao, Zhucheng 2622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status of the pos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pos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aking some internship majors of Weifa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nagement mode of multipl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os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multipl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ost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