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張時英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精神基因。大學語文作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通識課程載體,大學語文教材不容樂觀。大學語文教材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在大學定位、專業特色、區域文化特色等層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語文? 教材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No.695)“聚焦文化自信,探索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湘南學院2018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基于新時代文化自信語境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湘南學院校發〔2018〕32號)部分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3.0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39-01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推動社會發展不斷創新的力量源泉。大學語文作為大學通識課程,不限于只是對其文學思想狹隘的研究闡釋工作,更要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針對目前大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要結合當代時代特征和價值,探索出突顯文化特色的教材體系,推動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構建大學語文課程體系。
一、大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
(一)闡釋力虛化。大學語文是一門文化自信的基礎課,是了解其它人文社會學科的鑰匙,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無意識中有較好認同和傳承,展現出朦朧狀態下的文化自覺。這里的文化自覺只是在生活中無意義認同中,被潛移默化的執行,從根本上沒有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生活化的解讀。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過多地以文本解讀文本,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闡釋力不強,大多數教材涉及文學思想內涵、講思想、講境界,大而無當的東西太多,強附新意變得不真實,造成大學語文教材過分的虛化。大學生只是作為一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執行者,卻沒有從文化的內涵、緣由進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文化所蘊含的人文智慧無法進行合理地科學闡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文化自覺處在邊緣,文化自信無法再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得到肯定和延伸,無法上升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程在闡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沒有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二)框架模式同質化。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編排存在過于簡化、泛泛而談。目前,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無非是從語言文字探究、文學影視鑒賞、應用文寫作三大方面進行教學,可以說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教學的縮小版,整體上看,大部分以史為綱,對文學、語言學、寫作學、美學等學科的綜合,過分的偏重于文學文本和語言的賞析,幾乎涵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知識的銜接性不強。其中一部分篇章已經在高中的課本中重點學習了,在大學階段又“炒現飯”再學一遍,沒有正視大學語文自身內容體系,忽視高中課程教學內容的考量,造成高中和大學語文知識沒有銜接,造成高中和大學語文的銜接沒有系統化,出現了重疊現象。如:高中就有詩經《蒹葭》,大學還將此篇納入。
(三)文本解析方法偏向“西化”。大學語文的內容分析時,大多數都是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不是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分析故事情節的環境,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大多照本宣科多。在教材中大多數反映的是經典的文學作品,而體現新時代文化價值和人文現象不夠,尤其是近100年來革命先烈、科研精英、民族脊梁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涌現的杰出貢獻人物的事跡沒有近距離的呈現,忽視身邊凝聚著具有新時代特色豐富的文化典型。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核心價值認同,沒有一個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統一的執行力。
(四)區域文化理念隱形消失。大學教學特色既有專業本身內部屬性,也兼有地域性文化特色。扎根于中國大地,學習和傳承地域性文化更是現代大學傳承地方文化的義務和使命。大部分的大學語文教材沒有甄選當地優秀地域文化資源進入教材,區域地方文化沒有得到普及和弘揚。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學生對當地的區域文化特色缺乏認識和了解,從而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感、文化理解力和優秀文化的歸屬感,在對文化的兼容并包和擴寬視野方面沒有得到更好地培養,間接地對母校地域文化特色缺乏根本性的認同。
二、大學語文教材突顯文化特色對策
大學語文教材體系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立足于區域文化、立足于大學的定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較世界各類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勇于發出聲音,彰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一)正確認識大學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作為傳承中國文化最基本的通識課程,大學語文擔負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全面普及和文化內涵深層解讀?!按髮W語文課程來完善傳統文化的‘點和‘肌肉,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有機鮮活的生命體,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導引和塑形的作用?!盵1]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知識進行科普,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內在的精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探索新時代大學語文教材體系。做好積極主要構建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地方區域文化常識、風俗文化常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在編排上注重故事性的融入問題,豐富教學內容。要選取直觀性、有特色、典型性的案例,能夠代表和詮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民族和區域文化,讓大學語文成為通識課程的前置課程,
(三)大學教材的編寫要融入大學的專業特色。要注重文化知識的普及和闡釋,結合各專業的差異性,適當的偏向專業性方向編寫,體現出專業性的特點和特色,緊扣新時代的脈搏,要找準故事、用對故事、講好故事。如,針對建筑學院的學生,要結合中國古代建筑特色,闡釋建筑文化突顯出來的民族文化及特色。針對服裝學院的學生,從共時和歷時兩個方面主講服飾審美文化。
(四)注重地方區域文化挖掘和融入。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立足于大學所在區域文化特色,探索飲食、服飾、建筑、詩詞歌謠、方言、傳統節日等方面包含的文化要義,形成專章專講,從豐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多角度開拓視野,促進地方文化和共識文化的融合統一,有利于包容性和開放性結合,更好地辯證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結論
大學語文教材編寫要基于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梳理和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精髓,推動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滋養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郭海軍,張旭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作者簡介:
宋超(1984年-),男,山東泰安人,助教,碩士。
張時英(1977年-),中教一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