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重新研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查閱相關語文閱讀教學新方法,調查分析目前我國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探索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思路,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水平和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96-02
對于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工作而言,有效性教學要求教師按照小學語文教育的標準,在一定的教學成本內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必須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下面是筆者經過多年工作積累的關于提高閱讀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方法。
1.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針對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應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對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模式加以優化,實現課堂全過程的高效率利用。教師必須在結合教材內閱讀素材和知識的基礎上完成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同時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根據相關學者對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要求,教師應該要為學生提供更加細致和高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語文閱讀的能力,完成語文閱讀課堂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向全新教學模式的轉變。針對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筆者主張指導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學會批注不認識的生字,然后通過教師反復引讀,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完成生字的注音,教師再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生字,通過這種閱讀——發現——再現的模式完成隨文識字這一教學環節。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在指導低年級學生閱讀和完成識字教學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2.培養學生的敏感性,重視關鍵知識教學
根據當前我國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來看,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因素主要有閱讀課堂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選擇界限不準確,忽視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三點。對情感表達十分豐富,符合小學生情感理解的閱讀教材教師尤其要重視向學生開展重點詞句的強調教學,能夠發揮重點詞句在閱讀素材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閱讀素材,準確把握閱讀素材的情感體現,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語感和情緒共鳴的教學目的。
3.質疑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課堂上是由老師主動設置“質疑”及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通過高效閱讀模式探究變為經過教師點撥和引導由學生主動質疑,再經過老師指導和討論達到解決問題,使語文閱讀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更加有益于知識的掌握。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應充分以揮教師組織、引導和啟發這一主導作用,盡最大可能讓學生這一主體學會通過某一段落、某一知識點提出質疑,再持之以恒的培養學生抓全文、抓重點質疑的能力。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工作時必須要發揮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提出課堂中存在的疑問,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實現讀寫結合教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閱讀教學的實質是為學生寫作教學提供知識和素材的補充要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針對寫作這一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許多老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諸多家長挖空心思,但最終結果收效并不大,致使習作能力受阻,最終導致對語文科目學生望而生畏或失去興趣。《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明確提出,低年級段閱讀教學重點在于“養成不斷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這個環節;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學會找到閱讀素材中的優美詞句和精彩段落,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也需要對有所啟示的內容進行積累學習。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準備閱讀教學隨身摘抄本,堅持課外內容(生字、詞語、名句等)積累,把閱讀積累的大量詞匯和佳句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
5.協調課堂內外教學,加強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學階段實施語文閱讀教學,要求教師除了要認真把握課堂教學工作以外,還應該調動學生在課外的學習能力,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通過適度加大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自主的去尋覓和探索文章的脈絡和主旨,從而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激發學生更加強烈的讀書欲望,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能使枯燥的課堂閱讀教學環節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有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培養,最終實現培養學生高效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勇.淺談對小學語文相關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3(12)
[2]王家文.閱讀與寫作,學習語文的“黃金搭檔”——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的有效整合芻議[J].新課程·小學,2017(1)
[3]朱長榮.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整合[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6,(9):55
作者簡介:
董淑萍(1974.12-),女,漢族,甘肅莊浪人,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