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陳光炬
[摘 要] 民族地區既是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是集中連片特困區,面臨“環境保護、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三重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道路,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
[關鍵詞] 環境保護;精準扶貧;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5--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無論是精準扶貧戰略還是生態環境保護戰略都是關乎國家發展、關乎民生大計的重點戰略。盡管我國社會經濟科學發展,但是我們依舊無法否認一些偏遠農村山區人口貧困的局面有待破解。雖然很大一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不發達,但是其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實現精準扶貧和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在生態保護中實現經濟發展,借助生態優勢發展經濟優勢,是地方政府應著重考慮的問題。
1 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聯系
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在落實精準扶貧戰略的道路上,和諧、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最堅實的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只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到位,地方經濟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應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長期發展的基本準則,認識到消除貧困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系。其實,基于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一般越是發展落后的地區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就越強,因而很難找到新的發展出路,會導致地區愈加貧困,導致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脫貧工作開展效果都不理想。因此,地方政府必須認識到精準扶貧和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貧困人口減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應的壓力就會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減輕,該地區的人們就有可能利用生態優勢發家致富,形成良性
循環。
其次,雖然精準扶貧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看起來沒有明確的聯系,但是,其本質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這兩項工作有較高的契合性,可以協同開展。換個角度來說,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對可持續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是為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精準扶貧工作是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如果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有效調節,那么人口貧困的現狀就得不到改善。因此,兼顧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調節人與自然關系,打造生態產業品牌,借助自然優勢發展經濟,是目前農村地區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可行路徑,具有堅實的理論依據和政策保障。
最后,不立足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精準扶貧就是空想。社會經濟發展應堅持以人為本,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犧牲生態環境來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最終可能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竭澤而漁,逐漸惡劣的生態環境很有可能會成為壓倒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必須找準重心,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結合點,將二者置于同等地位,使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 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點
2.1 著力點
地方政府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把找準二者的著力點作為前期工作的重點任務,依據精準扶貧工作的著力點制定相關工作策略。一般經濟發展不發達但生態環境優越的地區十分有可能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這就需要政府方面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市場情況展開深入分析,研究分析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鼓勵當地的貧困群眾根據區域特色打造品牌產業。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意義應是讓貧困人口徹底摘掉貧困的帽子,而不是定期給貧困人口一筆錢,資助他們的生活。無論如何,精準扶貧工作應堅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好自身的“造血功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能在這項工作的落實下擺脫貧困,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客觀看待現階段的市場需求,我們不難發現市場對于生態環保的需求逐漸增強,對于生態環保的發展項目,市場經濟會給予其更大的認可。這也就說明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不能只解決一些淺層次的表面問題,而應立足資源優勢,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尋找精準扶貧的突破口,尊重市場導向,打造核心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1]。具體來說,地方政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找脫貧攻堅的著力點。
其一,開發綠色生態產業。近年來,很多農村地區依靠發展蔬菜、畜禽等特色產業發展致富,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農村發展致富將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力,僅靠發展傳統農牧業已經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所以,貧困地區要注重開發綠色生態產業,一方面傳統的農牧業要繼續跟進,另一方面要根據地區的氣候特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一村一品”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值得借鑒的例子。此外,政府人員應把構建貧困地區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作為工作重點,向廣大農民普及最新的農業政策,向貧困地區的人口推薦一些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明朗、種植風險小的種植項目,進行大力宣傳,配合經濟不發達地區打開市場,打造生態特色產業。
其二,大力扶持養殖業。近年來,養殖業的迅速崛起有目共睹,一大批原本生活水平低下的養殖專業戶的生活走向正軌,摘掉貧困的帽子,做到徹底脫貧。地方政府應總結這些正面的示例,為貧困地區想要搞養殖業但缺乏啟動資金的群眾提供一筆資金,鼓勵發展豬牛羊等養殖業。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除了要對這些養殖人員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外,也要邀請專業的養殖人員為這些新從事養殖業的人員傳授經驗和技術,促進養殖業發展迅速進入正軌,降低他們因為養殖方法不當而產生經濟損失的概率。同時,地方政府應有意識地規劃和控制貧困地區的養殖規模,既要使其形成規模養殖,也不能使相關地區的養殖業發展過于單一。比如,過大規模的養雞場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糞便污染,過大規模的牛羊養殖可能會導致過度放牧,這些都有可能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太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三,加強科技宣傳。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其技術發展跟不上現代技術進步的步伐,其信息相對來說比較閉塞,甚至不了解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只能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從事體力勞動,效率不高,收益不大。所以,政府應大力宣傳相關的技術,向農業勞動者普及最實用的、較為先進的技術,同時根據種植特色考慮是否需要引進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此外,政府方面應積極組織勞動人民進行技術培訓,向群眾灌輸一些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使其從意識形態方面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對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意義。
2.2 落腳點
率領整個區域的群眾徹底摘掉貧困的帽子是一場持久戰,要想全面實現精準扶貧,地方政府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部署。比如,政府可以培養一批有干勁、有熱情、有能力、有想法的基層干部,優先對這些基層干部開展理論及脫貧方法上的培訓,讓他們發揮脫貧攻堅工作的引領作用。政府可以定向開展脫貧工作,確立脫貧攻堅工作的試點,先全力幫助一個最貧困的地區率先富起來,那么其他地區自然會爭相效仿,全面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阻力就會大大減小。此外,對于一些生態環境已經在經濟建設中被破壞的區域,政府應組織實施異地搬遷脫貧,一方面是為了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是幫助人民群眾擺脫生態環境對于社會生產發展的制約,使其迅速脫貧。引領脫貧工作、發展生態環境的落腳點還有很多,如生態補償脫貧可以讓一大批生活不穩定的農業人口轉型為有固定收入的護林員,解決一部分人的貧困問題;教育脫貧則可以改變貧困家庭的教育現狀,從根源上阻斷長期貧困;社會保障扶貧是在脫貧工作中應注重的一方面,不能將其作為脫貧工作的核心內容,應針對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開展,保障這些人的最基本生活[2]。
2.3 基建點
拋開生態環境保護去大談特談脫貧工作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而拋開經濟建設去著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得不到廣大民眾支持的。政府要修復生態,要發展經濟,就
必須從貧困群體最關心的問題著手,完善地區基礎設施,整治村貌,清潔衛生。一個村子的環境衛生情況代表著這個村的精神面貌,所以,政府必須對貧困地區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農村新風貌才能吸引更多的好資源,才能讓貧困地區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具體來說,政府應從道路修建、排水系統建設、新能源引入等方面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農村居民臟亂差的生活環境,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
2.4 支撐點
在精準扶貧攻堅工作中,政府應對鄉村的整體面貌加以調控,目前比較富有成效的精準扶貧措施主要有危房改造、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等[3]。政府方面不可能兼顧每一個貧困戶的具體脫貧狀況,但是政府應做好宏觀調控,為有意愿、有能力、有韌勁的生活困難者盡可能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將具體的精準扶貧工作落實到各個單位,鼓勵各個單位開展與精準扶貧相關的工作,解決一部分農村人口轉型就業問題,推動農村特色種植業、旅游業全面發展。同時,政府方面應積極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面積開展植樹造林等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對過度放牧和過度砍伐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讓靠山吃山、傍水吃水的廣大農民守住他們世代生長的家園,實現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精準扶貧工作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現階段及未來我國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利用好貧困地區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從根源上解決人口貧困問題,讓貧困人口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實現脫貧。
參考文獻
[1]陳全會,黃海燕.技術進步、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率: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GMM方法[J].河池學院學報,2019(2):107-115.
[2]周斌.農業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118-122.
[3]王鑫潔.精準扶貧中語言弱勢群體口述檔案的利用[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3):157-160.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課題“民族地區‘兩山轉化的路徑與模式研究——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經驗觀察”(2019-GMG-044)。
作者簡介:何莉(1973—),女,本科,研究方向:高教管理;陳光炬(196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態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