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是聲樂藝術中的最高表現形式,其中童聲合唱被人們稱為是天籟之聲,能以其純凈、優美的獨特魅力感染所有的聽眾,牽動聽眾的每一根神經,給人一種心曠神怡之感。要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童聲合唱訓練,需提升學生參與合唱訓練的積極性,調節音樂教學的氣氛,創設多樣化的訓練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掌握每一位合唱隊員的發聲特點,了解學生所擅長的部分,扎實學生的音樂基本功,加強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學生之間合作的默契度,使所有的合唱隊員都能準確地跟著音樂的節奏擔起自己演唱部分的責任,從而促進童聲合唱訓練的高效進行。
【關鍵詞】童聲合唱;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156-02
【本文著錄格式】徐淑玲.試論童聲合唱訓練在初中音樂中如何有效的開展[J].北方音樂,2020,01(02):156-157.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涌現出了多元化的合唱形式,不再是以往嚴肅的場景,有些合唱注重演唱內涵的同時也加入了趣味性的元素,有些合唱訓練中也借助了一些常見的道具,不同的場合中會有不同的合唱形式出現,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反感,而且還受到了更多學生的喜愛。童聲合唱訓練是一種需要長期堅持而且又復雜的工作,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的發聲技巧了如指掌,還要制定符合全體合唱隊員的訓練方法,注重和聲的指導。當前初中生的合唱意識不強,團隊成員之間缺乏配合的默契度,給教師的合唱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性。那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童聲合唱訓練呢?
一、依據初中生的發展特點確定童聲合唱的訓練方向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童聲期即將結束,進入到變聲的階段,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將學生的這些情況考慮進去,不能為了加強訓練的效果,讓學生過度地使用聲帶,以免造成學生聲音嘶啞、發音疲勞等現象,應適當地降低訓練的強度,給學生提供緩沖的時間,可以指導他們進行一些無聲的訓練,鍛煉咽喉部的各個機能,掌握合唱的節奏,依據他們變聲時期的具體情況確定訓練的方式,同時要掌握每個學生的發聲特點,對于一些具有合唱經驗的學生來說,可以指導他們如何與新的成員建立默契,集體訓練時可作為教師的助手,輕聲地進行練唱,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其他的學生,使得所有的學生都有團隊的意識,在互相幫助和學習中促進整體的合唱效率。對于沒有合唱經驗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個人演唱特點非常明顯,只是不懂得如何與他人配合,總是找不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重點輔導,教授給他們一些團隊合作的技巧,使他們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聲調,多鼓勵他們和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了解彼此的發聲特點,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單獨的練習,促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地融入到合唱團隊中。教師還要掌握學生的個人歌唱特點,將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充分利用好的資源,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的音樂才能,促進學生聲部分配的合理性,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聲音寬厚、堅實的學生可以分配到低音部,聲音輕盈、高亮的可以分配到高音區,做好音區的調配工作,通過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讓他們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可以有效地增強童聲合唱的訓練效果,也能讓學生懂得團隊協作、共同進步的重要性。
二、扎實學生的基本功,從最基礎的角度設置訓練方式
童聲合唱訓練中,教師在掌握了學生的發聲特點及整個團隊的結構之后,就要扎實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了。很多音樂教師直接讓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沒有給予他們有效的指導,使得整個合唱團隊處于一盤散沙的狀態中,包含了每個音樂層次的學生,把更多的教學目標放在了合唱的技巧指導中,使一些學生不能跟上團隊的訓練進度,降低了合唱訓練的效率。因此,初中音樂教師一定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
首先是學生氣息的訓練。氣息是歌唱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了歌唱過程中正確的呼吸技巧,歌唱才能順利進行下去。因此,童聲合唱訓練中,教師要調整全體學生的氣息,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指導學生正確調整自己的氣息,如讓學生想象一下面前有一盆芬香四溢的花,放松身體慢慢地吸氣和呼氣;想象受到驚嚇時,該如何急速地呼吸,慢慢地讓學生放松,引導學生克服合唱時的緊張心理及僵硬的發聲狀態,使學生掌握集體發聲的規律,促使學生歌唱時氣息能流暢自如。
其次是合唱的姿勢,不論是讓學生站著或者坐著發聲,都要提醒學生身體要端正,兩臂自然下垂,雙目平視前方,頭不要前傾或后仰,面部表情不要太僵硬,要適當地根據歌曲的進度來調整,使學生處于一種身心放松的狀態之下,讓學生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童聲合唱訓練中。
最后要指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合唱習慣,看清指揮的手勢,學會聽自己的聲音和其他聲部的學生的聲音,能跟著合唱的伴奏找準音樂的節奏。童聲合唱訓練中,教師是學生的指揮者,要明確地告訴哪些動作對應什么樣的內容,讓學生正確領會其中的含義,建立起師生之間的默契,否則,教師只負責指揮,學生不明白什么意思,那么合唱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用手勢正確地傳達出歌曲的演唱毒素、聲音的力度、演唱的情緒等內容,提醒學生一定要嚴格跟隨指揮的手勢、眼神及面部表情等示意動作,整齊劃一且富有情感地演繹作品,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受,真正達到“合”的目的。在聆聽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集體發聲呈現出和諧統一的狀態,引導學生自身的聲音與其他隊員的聲音融為一體,讓學生分清主旋律部分和輔助部分,明確自己的責任,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演唱音量,提升整個童聲合唱的效果。
通過這些基本功的訓練,每個合唱隊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要負責的聲部,努力配合其他成員,提高自身演唱技能的同時又促進了整體合唱效率的提升。作為初中音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別指導和集體指導策略的重要性,使得童聲合唱訓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指導學生掌握合唱的技巧,提高全體學生的合唱能力
扎實了全體合唱隊員的基本功之后,就要指導學生進行合唱能力的提高訓練了。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的合唱訓練記錄下來,讓學生自己聽,指導他們自主找出合唱中的問題,注意聆聽自己的聲音,認真分析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有的學生對歌曲的把握不夠準確,有的學生需要控制自身的音量,有的學生需要分清主次等。首先教師應在學生充分熟悉合唱歌曲的前提下進行合唱訓練,讓學生掌握歌詞的意境以及歌曲中蘊含的情感,熟悉歌曲的旋律,把握好演唱的節奏等。之后是對每個聲部的指導,要讓學生先學低聲部,再慢慢地向高聲部發展,然后是識譜的指導,教師要減緩練唱的速度,確保練習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以免讓學生感受到壓力,這個環節教師可開設多種形式的活動,增強練習的趣味性,避免學生產生枯燥和疲勞感,并且練習的時候先讓學生從無歌詞開始進行發聲訓練,逐步地過渡到填詞、演唱,使學生掌握歌詞的正確演繹的方法,做到字正腔圓,最后才是集體合唱訓練,教師要耐心地指導每一位學生,逐步提高他們的合唱能力。
童聲合唱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創新訓練的模式,扎實學生的基本功,發展他們的多項能力,通過合唱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指導學生運用童聲合唱的形式演奏出和諧優美的旋律。
參考文獻
[1]馬素梅.初中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有效訓練[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4).
[2]鄧青.試論合唱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開展[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四[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
[3]史蕓.合唱在初中音樂中的地位以及教學策略探究[J].北方音樂,2016,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