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 陽小艷
【內容摘要】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修養,新高考改革的推進、政治學科的學科定位和新教材的特點,都要求政治課堂回歸生活,結合學生的實際,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生活化政治課堂;邏輯起點;現實路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力求將政治學科構建成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這就對新時代高中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生活化政治課堂的基本內涵
生活化政治課堂即政治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新時期高中政治教學的必然要求,其具體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化政治課堂是符合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
政治學科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和特點開展教學,采用符合當代中學生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前的政治教學應在總結和梳理以往成熟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2.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觀念
生活化的政治課堂,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政治課的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銜接,整合社會資源,走出教室,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生活化政治課堂是符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
政治學科的優勢和育人功能定位決定了其可以進行生活化課堂的探索和嘗試,社會學科的特點也要求我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教學中只有創設生活情境,學生才能夠真正在體驗中學習和成長。
二、構建生活化政治課堂的邏輯起點
政治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我國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發展的趨勢,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政治高考和新教材教學的基本要求。
1.生活化政治課堂是適應新高考改革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是新時代基礎教育的重要突破,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充分發掘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尊重學生的興趣與選擇,將高中學段的學習與職業規劃充分鏈接,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能夠讓學生提前感知職業、科技等信息,將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結合。
2.生活化政治課堂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政治課界定為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思想政治課座談會對辦好思想政治課,強化思政課的德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創新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生活化政治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能夠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生活化政治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政治學科要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項核心素養,生活化的政治課堂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學科活動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參與,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構建生活化政治課堂的現實路徑
如果我們把課堂教學看作一個系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就是這個系統中相互關聯的要素,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各要素之間的配合與協作。
1. 構建生活化政治課堂,要增強老師的學習力和領導力
依據構建生活化政治課堂,對一線政治老師的知識水平、教學組織、活動策劃、課題選擇、資源整合和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老師們加強學習,教給學生的自己先要學習,而且要學得明白。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技術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既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又有利于及時反饋,雙向互動。而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老師就是整個活動的“導演”,需要充分調配課程所需要的資源,使得課堂張弛有度,這就需要提高老師的領導力,能夠把控整堂課的節奏,及時做出調整和應變,達到理想的效果。
2. 構建生活化政治課堂,要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政治課的教學中,我們要和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掘每一個學習者的潛能和優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收獲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經濟生活》企業的類型一節時,就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走進學校所在社區去實地走訪企業,并對企業進行分類,了解每一類企業的特點,形成簡單的社會調查報告,既讓學生了解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也學會了與人合作、探究學習,更為自己將來的職業選擇打下一定的基礎。在講到必修三《文化生活》中中華文化的區域性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家鄉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也和別人分享了分化常識,更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增強了中華文化的自信。
3. 構建生活化政治課堂,要創設完善的評價保障機制
生活化政治課堂的構建,需要改變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加強課堂教學的保障機制建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方式是多樣的,甚至是在校園之外的,學校的課時安排、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都應有相應的變化,并為課程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政治課教學過程中,也可能設計到多個學科的交叉,需要協調多個學科共同參加。如講到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內容時,就可以以辯論賽的形式來開展,讓學生在思辨中領悟深刻的哲學道理,這就需要場地、經費和人員的配合。
【參考文獻】
[1](美)喬伊斯.教學模式[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2.
[2]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1.深圳市育才中學;2.廣西德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