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必法 魯曉翀 朱亞寅
[摘? ?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扶貧政策從過去的“粗放扶貧”轉變為“精準扶貧”,這是我國扶貧事業的一次質的飛躍。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經之路,也是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舉措。其中,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方面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實現扶貧目標的關鍵。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導下,從以下方面將“精準扶貧”思想融入貧困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中:一是進一步規范資助對象認定程序和標準;二是完善精準資助維度,滿足不同發展型學生需求;三是提升管理精準度,保障服務質量;四是建立互聯網信息庫,實現精準扶貧信息化;五是培養貧困生自強精神,鍛煉貧困生脫貧能力;六是深化貧困生感恩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進而能夠有效實現教育領域的精準扶貧,使貧困大學生順利地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更好地投入學習之中。
[關鍵詞] 精準扶貧;高校貧困大學生;精準資助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2-0075-07
教育乃興邦之本,解決好教育問題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精準扶貧”政策的制定,旨在明確扶貧對象,提高扶貧質量,從而早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問題是國家精準扶貧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深化高校扶貧工作改革,需要高校相關部門改進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質量,保障工作效率。因此,高校要以“精準扶貧”政策為指導思想,主動發掘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高資助工作的準確性,及時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高校貧困學生。
一、高校“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到湖南湘西考察,并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 的重要指示。2013-2015年間,他又多次到各地考察調研,不斷深化扶貧理念,明確“精準扶貧”將逐步成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基本戰略[1]。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國家不僅要增加扶貧開支,還應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和相關可行措施,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把握“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2],注重區分不同貧困對象,根據貧困群體的不同致貧原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扶貧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改善扶貧的方式方法,提升扶貧工作質量和效率,使最需要幫扶的群體能獲得最及時的幫扶。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處于決勝期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著重抓住重點、補齊短板、補強弱項。扶貧工作不能只解決困難群體的經濟問題,還要解決貧困群體“精神貧困”的問題,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實現貧困群體的全方位多角度脫貧。實際工作中要大力開展智慧教育,通過優良的教育提升貧困群體的基本素質、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將窮根徹底拔除,全力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1]。
“精準扶貧”作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戰略部署和重要指導思想,將其融入到教育領域,把“精確扶貧”重要思想及核心內容與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相結合,是國家“精準扶貧”理念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貫徹落實,同時視“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精準幫扶”為三翼,高校通過構建“一體三翼”體系,能夠為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出現的種種難題提供科學有效的解決思路。那么,如何將高校大學生資助體系與“精準扶貧”理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是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可見,高等學校資助育人工作必須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為指導思想,緊跟國家總體戰略部署,科學規范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探索出一套更加科學、更加高效、更加完善的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育人工作體系[3]。
二、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高校貧困生因經濟困難失學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一)貧困學生認定的精準度有待加強
識別貧困對象是開展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第一步,如何準確地評定篩選出資助對象是高校扶貧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保障后續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高校貧困生資助對象的認定,通常是由學生本人提交貧困生認定申請及相關證明材料,經過學校相關部門審核之后即可確定。其審核形式主要是以申請人所在高校老師的考察、同學的評價及相關部門開具的一些書面證明材料為主。實際上僅通過提供統一格式的證明材料和單一的審核認定過程,是無法充分證明申請人的經濟困難程度的。根據簡單的紙質材料來確定資助對象,本質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認定,其忽略了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不同辦學性質的高校以及不同學科和專業等因素給每個家庭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經濟壓力。高校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審核項目應當包括申請人家庭情況的方方面面,例如申請人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狀況、申請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申請人家庭所在地區消費水平等等。然而,在過去的貧困生認定過程中普遍存在申請人隨意填寫認定材料,學校對于重要項目的審核僅僅根據簡單的書面材料來認定等情況,這種認定結果有時不夠準確、說服力不強。
目前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對象認定工作中,相關部門缺乏一套全面、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認定審核規定。對于一些因意外變故導致家庭經濟受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也沒有相應的資助條款。在認定過程中,準確辨別申請人提交的證明資料是否屬實,是保障認定工作準確性的一個重要問題。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通常被劃分為三個等級:一般困難、困難、特別困難。實際上在認定過程中,認證部門并沒有對申請人提交的貧困證明材料進行實際調查和全方位的了解,部分地區開具貧困證明、加蓋公章只是一種形式,申請人通常不需要接受任何調查就能輕而易舉開到貧困證明,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對于貧困生資助對象的判定。在這種情形下,有的家庭條件并不貧困的學生因為開具貧困證明和準備相關材料十分方便,便通過開具虛假貧困證明從中獲利。而另外一部分真正貧困并且需要幫助的大學生,反而因為顧忌周圍的老師和同學異樣的眼光,便放棄申請貧困資助,從而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失去獲得幫助的機會。準確辨別申請人提交的證明資料是否屬實具有一定的難度,相關部門如果通過建立嚴格的工作審核制度以及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虛假證明的開具是可以被有效杜絕的。
(二)幫扶措施不夠全面
由于不同原因致貧的家庭對于資助的需求有所不同,處于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階段的貧困大學生對于資助的需求也會有所變化。近年來,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以“獎、助、貸”為主,“勤、補、免”為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然而,對于大多數處于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別的貧困學生,高校仍沿用過去傳統粗放資助方式,并沒有采取更具多樣化和精準化的幫扶措施。幫扶方案單一、在幫扶的過程中缺乏動態分析、幫扶的形式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在資助工作中忽略不同困難學生群體和個人的現實差異和實際需求,導致資助精準度低,幫扶效果不理想。在資助工作陷入供需不匹配的情況下,就難以做到“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致使很多貧困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資助。如此不僅浪費了國家財政資金,而且資助效果事倍功半。
(三)學生信息記錄不夠規范
全面掌握貧困學生基本情況,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精細化分類是高校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重要前提。然而,如何實現貧困大學生精細化分類?這就必須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數據庫來記錄學生的詳細家庭情況,包括父母工作情況、貧困村整體狀況、個人及家人身體健康情況、家庭收入狀況、父母缺失情況、重大經濟損失等經濟困難家庭情況。傳統的高校大學生貧困程度區分主要基于學生所在地區開具的貧困證明書,但現實生活中學生的家庭情況每年都有可能發生變化,紙制的貧困證明是無法及時體現學生家庭的準確信息的,學校無法對資助對象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進行動態追蹤。因此,對學生的信息進行全面詳細的及時記錄和更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精神貧困常常被忽略
對于貧困學生經濟層面的資助,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校資助工作的重點,國家財政資金和各類社會資金都在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問題上有所投入,但是貧困學生在受到幫扶后的心理引導卻常常被忽略。
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艱苦,自幼便承受著生活和學習的雙重壓力,導致他們從小便產生諸如缺乏自信、自我封閉、沒有安全感、虛榮心強等一些負面的心理特征。這類學生通常存在性格敏感,難以建立歸屬感,社交能力相對較弱等問題。在高校,大學生因成長環境的不同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如有些學生具有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因受到這些同學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存在盲目效仿的情況,當效仿行為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難以為繼的時候,這些貧困學生就會出現心理障礙,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還有部分貧困學生缺乏自立自強意識,存在“等、拿、要”的心理,缺少感恩意識和回報社會的意識,缺乏生活滿足感,錯誤地認為擁有和索取都是理所應當的,存在精神亟待脫貧等問題。諸如此類問題,是由于貧困學生心理認知錯誤而導致的,通過單一的經濟資助是難以得到解決的,必須借助精神上的幫扶和引導來使他們正確認識貧窮現象。
(五)獎、助資金使用不當
為了保障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問題而輟學,為了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國家設立了獎、助學金,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同時,社會上部分企業和機構也通過設立公益基金項目和其他獎學金等形式來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學業。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各類資助項目,主要是為了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學習和必需的生活消費,但是有些大學生在獲得資助和獎勵之后,對資金沒有進行科學規劃,存在將資助金用于購買非學習生活必需品或進行高檔消費的情況,比如請同學老師吃飯、購買名牌產品、沉迷于娛樂消費等,造成資金浪費,破壞了國家和一些社會機構、企業對學生幫扶的原本意義。
三、將“精準扶貧”思想融入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中的路徑
(一)進一步規范資助對象認定程序和認定標準
在過去的高校貧困對象認定過程中,由于一直存在資助對象認定制度不規范、審核流程不夠嚴謹或流于形式化的問題,從而導致評定結果不準確。另外,由于當前還有大多數高校仍停留在原始的紙質記錄認定的操作方式上,從而造成貧困認定操作不夠規范、認定效率較低、耗費人力與物力較多、認定錯誤率較高等現象,同時也增加了高校貧困生認定的成本。因此,高校資助育人部門在工作中必須針對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創立一套科學、完整、規范、高效的困難認定制度。
在高校傳統的貧困生認定模式下,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信息化的平臺搭建一個數據分析統計模型,從而完善資助對象的評定標準。同時高校還應當創建具有動態分析功能的困難認定體系,以掌握貧困大學生的實時動態信息,將學生家庭突發困難情況計入資助對象認定考量標準,并與常態的困難認定結合起來。在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改進貧困生資助對象的認定標準,增強貧困生認定標準的可用性和靈活性,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
在高校貧困生認定的過程當中,由于高校學生對資助沒有全面的正確認識,存在謊報、夸大家庭困難的情況。為避免學生因缺乏誠信而導致認定結果不準確,高校應當在此類事件發生前對學生及時開展相應的誠信教育,最大程度地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譬如在開展貧困大學生認定工作之前可利用講座、班會、微信群、學院網站等不同的宣傳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普及與解讀國家相關扶貧政策,在確保每一位大學生熟知國家相關的扶貧政策,包括獎、助學金設立的目的和意義,提高思想覺悟,正確認識到獎、助學金對于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的重要性,提高貧困大學生資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讓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得到及時資助。
在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認定標準中,大部分僅根據開具的貧困證明和簡單的材料來認定。由于這種認定標準的形式過于單一,從而使認定工作的精確度不高。要想提高貧困生認定的精準度,必須改革創新貧困生的認定形式,比如對于申請人提交的家庭貧困情況,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實地考察、要求申請人出具相關家庭成員的身體情況證明、要求申請人所在地方開具更有權威的家庭情況證明等,以此增加認定材料的說服力,使認定工作更加貼合實際。除此之外,還可以把貧困生認定工作和社會力量結合起來,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搭建資助效果動態反饋通道,不斷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機制,使認定結果更具說服力和可信度[4]。
(二)完善精準資助維度,滿足不同發展型學生需求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應注重把握受助學生的階段特點以及需求差異,一是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根據不同人群、不同側重點對貧困大學生實施分類幫扶,滿足不同類型貧困生的實際需要;二是通過認定過程,在確定資助對象后,要根據不同類別的困難學生群體和個人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扶貧方案來保障精準扶貧工作的質量。
在以經濟幫扶為主的工作體系下,根據各地區、各階段、各專業大學生的需求差異,可以將大學生資助工作體系轉變為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的多維幫扶體系,以各地區、各階段、各專業大學生的需求差異為制定幫扶計劃的主要依據,根據不同的資助對象,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方式,建立一個以學生需求為基礎,個性資助為特色的精細化多維資助體系。例如對于初進大學的貧困生應開展幫助其適應新環境和融入大學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幫扶活動,對于畢業班的貧困生提供幫助其提升就業能力,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就業觀的幫扶活動等。根據不同類型的大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以增強幫扶工作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根據不同類別的困難學生群體和個人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扶貧方案,通過解決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保障大學生順利接受高等教育,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同時開展貧困學生的精神幫扶,實現貧困學生的經濟扶貧和精神扶貧的全面幫扶。
(三)提升管理精準度,保障服務質量
要實現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管理,首先要做好精準服務。高校資助工作中的精準服務包括: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審核認定、資助對象的確定、對于不同需求的貧困生提供個性化的幫扶辦法、對貧困生實行經濟幫扶和精神幫扶、追蹤資助對象幫扶效果等一系列工作,因此,要制定科學、嚴謹、有效、全面的工作細則,保證精準資助工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公正、公開、透明。其次要實現對貧困生資助對象相關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將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網絡平臺對國家制定的相關大學生資助政策、申請條件以及申請路徑等信息進行發布和宣傳,確保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及時了解相關政策,通過網絡社交工具和面對面談話相結合的方式,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并記錄在案,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制定相關扶貧方案。另外,學生管理也應實現信息化,對在校學生的日常消費、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生活情況等要做好充分的數據采集,通過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手段實現對采集數據的精細分析,對學生面臨的困難進行事先預判,設立相應的危機預警機制,在困難發生之前就及時有效地對大學生給予幫助,緩解其壓力,在困難發生的第一時間為大學生提供最及時、最需要的幫扶。
(四)建立互聯網信息庫,實現大學生精準扶貧信息化
提升大學生精準扶貧工作高效性,需要高校及時建立學生資助信息庫,并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運行和管理,定期向相關部門反饋資助工作進程。
具體而言,信息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全面采集學生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包括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學生父母工作條件、學生本人及家庭主要成員身體健康狀況等,根據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扶貧方案。第二步是將整合的數據傳輸到中央系統,并將數據保存到數據存儲層,保障貧困大學生相關信息的高效采集和準確錄入,同時做到數據的安全存儲,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第三步對于采集到的數據要及時分析,確保真正貧困的大學生準確及時地被認定為資助對象。除了對采集到的學生信息進行準確分析之外,數據中隱藏的信息也要精準把握,相關工作人員在數據分析工作中要強化對云技術、大數據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各種新型科學技術的熟練運用,保障對海量學生數據進行科學全面的分析,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制定出科學有效的幫扶方案,做到學生幫扶個性化,特殊對象特殊幫扶。最后,根據學生信息,結合動態信息的實時錄入,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學生未來家庭的貧困狀況作出事先預估,對于部分可能實現脫貧的貧困資助對象進行有效追蹤,保持學生信息數據庫的動態更新,確保其他需要幫扶的學生及時獲得資助,保障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5]。
(五)培養貧困生自強精神,鍛煉貧困生脫貧能力
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和幫扶不是最終目的,通過經濟扶貧的方式讓他們接受高等教育是基礎,培養他們成為自力更生、發奮圖強、頑強拼搏的人才,提升他們的自主脫貧能力是更為重要的目標。高校在加強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貧困大學生力爭上游、豁達樂觀、志存高遠的人生態度,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做到經濟上解決困難,精神上加大引導。
(六)深化貧困生感恩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幫扶的同時,應當注重培養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應當為貧困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創設學生助管崗位、大學生創業基地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奮斗適當減輕經濟壓力,同時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應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加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學生們爭做新時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新青年。
四、結語
進入新時代,國家的扶貧戰略已由最初的廣泛扶貧轉變為現在的精準扶貧。為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了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各項扶貧政策一直處于不斷調整和完善之中。不讓考上大學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錯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但是高等學校貧困生的精神脫貧和資助育人工作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高校應當注重將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培養成素質夠高,質量夠高的優秀人才,在滿足貧困生經濟需求的同時,注重培養他們成才,使他們具備更強的適應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的能力,在實現“精準資助”的同時,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扶貧新論斷: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和精準扶貧[EB/0L].人民網,2016-01-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2]? 習近平提“精準扶貧”的內涵和意義是什么[EB/0L].中國經濟網,2015-08-0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04/c70731-27408438.html.
[3]? 劉曉杰.“精準扶貧”思想下的大學生“精準資助”[J].教育教學論壇,2017,(3).
[4]? 曾敏.精準扶貧視角下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效果研究——以廣西三所高校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8.
[5]? 劉薇.基于精準扶貧理念下的高校學生資助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
[責任編輯:李利林]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has changed from "ext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is a qualitative leap in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Helping the poor out of poverty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mong them, edu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achieving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work of “Targeted Funding”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nding objects; The third is to improve management accuracy and ensure service quality;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n Internet information database to achieve accurate informationiz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fifth is to cultivate the self-reliance of poor students and exercise their ability to escape poverty; the sixth is to deepen th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urthermore, it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o that poor college students can smoothly enjoy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of the country and better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targeted fu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