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芳


摘 ?要:高等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結構高級化、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轉換、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對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有著迫切需求。但經濟帶高等教育在發展平衡與質量、合作深度與廣度、區劃利益協同、合作機制等方面存有許多不足,需要在加強融合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創新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建立高效的產學研用合作創新動力機制、構建合作發展的保障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
關鍵詞:珠江-西江經濟帶;高等教育;合作;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2-0010-05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power sou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development mod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Pearl River-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have urgent nee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Howeve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conomic belt has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aspects of balance and quality of development, depth and breadth of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interests,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Innovation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in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ntegrate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and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methods, establishing an efficient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guarantee system for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Pearl River-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概述
知識創新、科技創新與高素質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在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新時代,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愈加緊密,已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動力[1]。只有在區域內持續產出高素質創新人才,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人才競爭力[2]。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珠江-西江經濟帶①的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希望通過產業轉移承接、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壯大實現經濟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東西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五年多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經濟帶戰略規劃要求相比仍存相當大的差距,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較慢、科技創新動力不夠強,高素質人才支撐力弱等。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珠江-西江經濟帶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衡且質量有待提升,沒有形成與經濟帶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教育體系,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沒有形成良好的協同創新格局,科技創新資源難以合理有效配置,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不通暢,弱化了經濟帶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如何建立新時代珠江-西江經濟帶高等教育新型合作關系,樹立經濟帶協同發展意識,推動經濟帶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助推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珠江-西江經濟帶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歷史使命。
二、珠江-西江經濟帶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基礎與需求
(一)合作發展的理論基礎
關于高校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國內外許多學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Romer(1986)提出科技活動是產業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核心[3]。Feldman(1999)認為區域內大學創新活動將會通過企業的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4]。Ross Atkin(2004)指出作為中西部的Columbus能成為美國第三大快速發展的城市得益于區域內豐富的大學資源[5]。任兆璋(1999)研究表明勞動力資源質量的改進將對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6]。吳志攀(2003)認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依賴于區域之間高等院校合作所引起的資源重新配置這一重要途徑[7]。鄒曉東、程春子(2018)認為高等院校通過人才培訓,提升產業勞力素質與人才技能水平;通過知識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8]。以上研究成果為珠江-西江經濟帶高校合作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二)合作發展的現實需求
1. 產業結構高級化對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需求
產業結構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高低和發展方向、階段的重要標志,產業結構水平低意味著該地區產業發展水平低,且處于低的發展階段。從表1數據分析,2018年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結構總體水平為4.9:37.4:57.7略強于國家產業結構水平7.2:40.7:52.2。但除去發達地區廣州、佛山的經濟數據,其余9城市產業結構水平為13.2:40.1:46.7,明顯低于全國產業結構水平。在珠江-西江經濟帶中,產業結構水平低的崇左、來賓和云浮第一產業的比重高達18%以上,而發達的廣州與佛山第一產業的比重不到2%,發達城市與落后城市產業結構水平的差距非常大。
五、結束語
高等教育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強動力源。一個區域的發展可以引進人才和技術,但只有在區域內持續產生的高新技術和高素質人才,才會根植并形成持續的真正的競爭力。為實現國家《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所提出的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同發展的目標,必須對經濟帶高校資源進行整合優化,走合作發展之路,通過人才培養方式、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合作保障機制的創新,大力解放高校人才資源和高效利用科研資源,為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提供新產品、新技術,增育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新興產業。
注釋:
①珠江-西江流域上接云貴、縱貫兩廣、下通港澳,歷來是連接西南和華南的“黃金水道”。珠江-西江經濟帶包括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云浮4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柳州、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崇左7市,區域面積16.5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5625萬人,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戰略腹地,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港澳和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地帶.
參考文獻:
[1]聶娟,辛士波.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差異化及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8(11):58-65.
[2]謝愛磊,李家新,劉群群.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背景、基礎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5):58-63.
[3]Romer P.M.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4,No.5,1986.
[4]Maryann P. Feldman.The New Economics Of Innova- tion,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 A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Vol.8,No.1-2,1999.
[5]Ross Atkin. A Tale of Cool Cities[M].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李超,等.1999年廣東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7]吳志攀.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以“首都教育”為視角的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4):68-77.
[8]鄒曉東,程春子.區域教育中樞建設:理念、模式與路徑——馬來西亞、卡塔爾和新加坡典型案例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7(11):3-15.
[9]盧卓,鄺婉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9(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