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威
摘 ?要:文章以行政法比例原則第一案為例,探討在高校法學課堂中開展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與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與具體步驟。希望通過上述研究與實踐,能夠探索出一種可行且高效的行政法教學模式。
關鍵詞:比例原則;對話式互動;設計思路;組織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2-0073-04
Abstract: Taking the first case of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administrative law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of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dialogue in law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esigns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concrete steps on this basi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 can explore a feasible and efficient teaching mode of administrative law.
Keywords: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ideas; organizational plan
一、案情回顧與問題提出
本案行政相對人匯豐公司在未全部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情況下,即在哈爾濱市中央大街108號建成9層商服用房。哈爾濱市規劃局查明后認定匯豐公司超出批準面積部分的建筑屬于違法建設。該建筑所在位置屬于歷史名街,哈爾濱市城市總體規劃對中央大街景觀的保護要求不能遮擋中央大街的標志性景觀外文書店,而該商服用房部分遮擋了外文書店,嚴重影響了街道美觀。根據《城市規劃法》第二十九條和第三十二條,做出責令匯豐公司限期部分拆除違法建筑并處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匯豐公司申請復議請求減少拆除面積,后訴至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經現場勘查認定,該商服用房僅一部分遮擋了外文書店的頂部,哈爾濱市規劃局責令原告拆除的面積明顯大于遮擋面積,于是判決減少了拆除面積,酌情增加了并處罰款的金額。哈爾濱市規劃局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后駁回上訴,維持原審判決。①
此案被學界稱為中國比例原則第一案,雖然法院判決中沒有直接引用或者明確提及比例原則,但是在對判決理由的闡釋中運用了比例原則的三階理論。比例原則是一項重要的行政法基本原則,如何準確生動的向學生闡釋該原則的理論來源、意涵以及該原則在執法與司法實踐領域的前沿問題,是行政法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頭戲”。本文立足于高等院校行政法本科課程,探討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在比例原則第一案課堂討論中的應用策略。
二、原則與結構: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
(一)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首先,以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為依據。
任課教師應當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確保教學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同時,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質量和效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教學日歷中應當適當安排少量機動學時,確保課程進度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
其次,以學生為主體,以任課教師為主導。
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的靈魂就是在案例討論環節以學生作為課堂“舞臺”的主角,任課教師更多的時候要充當“導演”或者“觀眾”。教師切忌喧賓奪主,應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言。同時任課教師應當注意把控節奏與方向,及時糾正過激言論和偏頗觀點。
再次,以經典案例為核心,以具體問題為線索。
如果說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和觀眾,那么案例與問題就是“劇本”。課堂畢竟是嚴肅的教育殿堂,無論氣氛多么熱烈,始終應當圍繞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切忌離題萬里、不知所云。
復次,鼓勵發言,重在參與。
任課教師在課前應當明確告知學生,課堂討論重在參與,不必因為擔心答案正確與否而三緘其口。有無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否積極地獨立思考、能否嚴謹地分析問題遠遠比簡單地提供正確答案更為重要。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結合。
任課教師不能滿足于單純的知識體系教育,應當有意識地提煉行政法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
(二)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的框架結構
在上述基本原則的指引下,任課教師首先應選取貼切、權威而盡可能有趣的行政糾紛案例用于課堂討論。
其次,向學生介紹本案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同時提醒學生復習鞏固既有理論與相關知識點。
再次,提出對比案例與衍生知識點供學生提前查閱,同時預留若干將要在課堂討論的法律問題。
復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經典案例為基礎,以思考題目為抓手,在課堂上展開辯論與質證。
最后,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互動環節的具體表現給予評價和記錄。
三、方案與步驟: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在比例原則第一案課堂討論中的應用策略
(一)教師的前期準備
由任課教師按照一定的標準篩選行政糾紛案例,層層遞進地提出若干用于課堂討論的問題,將涵蓋上述內容的課件在課前發送給學生,用于預習和討論。
1. 選取案例
任課教師按照以下三個標準嚴格篩選用于課堂討論的案例:
首先,貼切性:案例與教學內容相匹配。
任課教師所選案例必須能夠準確地呈現相關知識點,能夠生動地反映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前沿問題。上述匯豐公司訴哈爾濱市規劃局一案即能夠緊扣比例原則的基本原理。
其次,權威性:案例真實可信。
所選案例應該是真實、經典而權威的。匯豐公司訴哈爾濱市規劃局一案,主審法院級別高,對于案件事實的認定與法律的適用,無不具有高度的權威性,易于使學生產生認同感與信服感,有利于提升課堂討論效果。
最后,趣味性:案情生動、折射現實。
所選案例在具備了貼切性、權威性的基礎上,最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在匯豐公司訴哈爾濱市規劃局一案中,學生對“未批先建”、“過罰不當”等現實問題頗感興趣,進而積極準備并參與討論。
2. 預留用于課堂討論的法律問題
選取案例之后,任課教師根據以下原則確定用于課堂討論的若干問題:
第一,緊扣教學大綱,圍繞教學目的與要求確定問題。
第二,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要避免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又要兼顧理論與實踐前沿。
第三,因材施教,通過延伸問題拔高難度,以嗜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學生關注理論前沿與社會熱點問題,不做象牙塔里的“書呆子”。
以匯豐公司一案為例,任課教師在課前布置了以下五個問題:
第一,試分析本案中的行政法律關系及其主體。
第二,比較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說明上述兩個案件應當適用的法律依據。
第三,試運用比例原則相關理論,比較分析本案中行政處罰決定與法院判決結論,說明你所認同的處理方式。
第四,結合目前掌握的行政法相關原理,對比武漢“樓高高”案例,試比較分析兩個案例中的行政處罰行為,說明“樓高高”②一案是否能夠適用比例原則。
第五,試結合相關法律規定,說明在“樓高高”一案中行政相對人的違法建筑被全部拆除之后,行政主體能否并處罰款。
(二)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課堂上,由任課教師從德國警察法對警察權力如何進行控制和規范說起,向學生闡釋行政法比例原則的理論來源與意涵。如果可以檢索到合適的小視頻或者小案例,也可以穿插于理論介紹中,比如本案第四個問題所涉的武漢“樓高高”一案,任課教師從網絡上檢索到由東方衛視播放的一則新聞報道,視頻短小精悍、貼近生活,非常適合于課堂播放。
(三)對話式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步驟一:案例介紹。
以比例原則第一案為例,由于本案在網絡上沒有檢索到由權威媒體制作的視頻節目,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通過中國法院網刊載的本案二審判決書來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在閱讀該判決書之前,通過PPT重申將要討論的五個問題,提示學生帶著問題了解案情并做好筆記。
步驟二:查閱資料與獨立思考。
案例介紹完畢,為學生預留思考和準備時間。鼓勵學生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允許學生之間通過討論交流彼此的意見。雖然課前要求學生進行了預習,但是考慮到本案涉及的問題較多、難度較高,以及個別學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并未預習的情況,因此給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時間相對較長,大概預留15分鐘,同時有利于已經預習的學生進一步深思熟慮,可能迸發新的靈感。
步驟三:引導與互動。
本案預留的前面兩個問題難度不大,屬于基礎類題目,但是涉及的知識點非常重要。一是案例分析的切入點問題,法院審判案件的切入點即法律關系及其主體,明確了這一要素,才能高效地認定案件事實并正確的適用法律進行裁定或者判決。二是法的溯及力問題,學生如果能夠運用法律原則不溯及既往理論作為分析問題的工具,便可明確雖然《城市規劃法》已于2008年被明示廢止,但是匯豐公司一案發生于1996年,因此應當適用當時處于有效狀態的《城市規劃法》。通過對于上述兩個問題的討論,有利于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活學活用,同時掌握案例分析的切入點。
本案預留的后面三個問題難度較大,對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討論時間較長,需要任課教師更多的點撥和啟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將以這三個問題為例進行描述。
(1)針對問題三:觀點碰撞、精彩紛呈。
A同學認為:我贊同規劃局的處罰決定。因為無論如何,一審原告匯豐公司都是未批先建,本質上屬于違法建設行為。對于行政機關來講,應該嚴格按照《城市規劃法》責令全部拆除。否則會誤導和誘發類似的違法行為,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應!因此本案并沒有適用比例原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對此意見,B同學進行了激烈的反駁:“我支持人民法院的判決。原因是:首先請大家注意,匯豐公司的違法建筑是處于行政規劃許可審批過程中,而非未經遞交申請的絕對的‘未批先建。同時一審被告哈爾濱市規劃局存在在法定期限內沒有做出審批決定的行政不作為,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其次,根據比例原則,哈爾濱市中央大街外文書店是否被遮擋是一審被告做出規劃許可決定的重要參照標準,本案中匯豐公司的違建只有一部分遮擋了外文書店,如果責令拆除的面積過大,就沒有滿足比例原則的必要性和均衡性要求,會導致行政處罰行為明顯不當。”
在產生了上述兩種代表性觀點的基礎上,任課教師發現雙方均沒有補充其他理由來佐證本方觀點。于是,提出以下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路:
“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匯豐公司尚未獲得規劃許可證的建筑,哈爾濱市規劃局做出的行政許可決定有哪些可能性?”
C同學認為,可能全部批準。
D同學認為,可能全部拒絕。
E同學補充道,也可能部分審批。
“綜合三位同學的意見,哈爾濱市規劃局的確可能依法做出上述三種決定。那么,如果你是主審本案的法官,此時會怎么做?”
F同學認為,法官當然是依法做出判決。
G同學反駁道,不對,那樣判太草率了!應該從專業的角度詢問哈爾濱市規劃局根據匯豐公司行政許可的實際情況,依法會做出哪種決定。然后再慎重的進行判決。
此時任課教師對G同學的觀點表示贊同:“的確如此,因為建筑規劃許可是一項非常專業的行政許可行為,涉及城市建筑物之間的比例、不動產相鄰關系以及標志性景觀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作為法官來講,很難做出專業判斷。因此有必要詢問一審被告依法會做出何種決定,進而審慎地做出判決。事實上,本案中規劃局最終做出的責令拆除面積過大的處罰決定與‘部分遮擋的認定結論相互矛盾,顯然違背了比例原則必要性和均衡性要求,導致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法院有理由做出變更判決?!?/p>
此時H同學舉手發言補充道:“我認為如果僅僅因為匯豐公司未批先建,部分遮擋景觀建筑就責令全拆,那么在其全部拆除之后仍有權利再次申請規劃許可,如果規劃局依法做出允許恢復部分建設的許可決定,那樣豈不就是拆了重建?會嚴重浪費社會資源!”其他同學對此觀點頻頻點頭,表示贊同。
經過上述激烈而精彩的觀點碰撞,已經將本案的核心問題弄得一清二楚,基本達成了共識。
(2)針對問題四:觀點一致、有理有據。
有了第三個問題作為鋪墊,對于第四個問題的討論頗為順利。
I同學首先發言:“與匯豐公司案相比,武漢‘樓高
高一案沒有適用比例原則來處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原因在于根據視頻③內容,該大樓旁邊有一處幼兒園,武漢市規土局當初批準相對人建設12層已經是極限了,再高的話就要遮擋幼兒園的陽光了。因此對于違法建設的8層只能全部拆除,不能只拆部分?!?/p>
其他學生對此觀點不約而同地表示支持。同時,任課教師提醒學生在參與討論時可以有意識地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擅于運用已經掌握的原理作為分析問題的工具。譬如在分析幼兒園與違法建筑物之間的法律關系時,可以運用民法學不動產相鄰關系概念作為理論依據,從而明確幼兒園作為利益相關人或者間接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因此在該行政許可法律關系中,間接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應當受到保護,既然已經是“頂額審批”,那么就沒有減少拆除面積的余地,無法適用比例原則來處理本案。任課教師在適當時機補充發言或者總結陳詞,示范如何遣詞用句、組織語言來較為嚴謹地表達見解,對于學生不無裨益。
(3)針對問題五:難度較高、莫衷一是。
在任課教師的要求下,首先大家討論的是法律依據問題。
J同學認為,根據上述第二個問題,應當適用的是《城市規劃法》。
K同學反駁道,請注意武漢“樓高高”案件發生的時間,是2009年!《城市規劃法》已經被廢止了!因此應當適用《城鄉規劃法》。
L同學補充道,我贊成K的觀點,而且我在課前已經查閱了《城鄉規劃法》,我們討論第五個問題應當著眼于該法第六十四條。任課教師對此表示認同,提示大家翻閱該法律條款(同時在大屏幕上放大顯示該條款內容),并思考行政主體能否并處罰款。
大家對此問題沉默良久,在任課教師的鼓勵之下,L同學繼續發言道,從該條款的字面意思來理解,武漢“樓高高”違法建設行為應當屬于“無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限期拆除”的情形。但是能否并處罰款,我并不確定,法條表述不清楚。
M同學表示,可以并處罰款,因為根據法條原文,限期拆除與不能拆除之間是逗號,不是分號,按照文法解釋方法,應當可以并處罰款。
任課教師此時補充插話:“M同學能夠運用文法解釋方法分析法律規則,這很好!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針對行政相對人不同的違法建設行為,行政主體依法有權做出的處罰種類與幅度范圍問題。誠然,該法律規則的表述并不十分嚴密,容易產生歧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地執法實踐的差異性。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請大家課后認真思考!下節課我會提問。”經過上述一系列梯度式問題與討論,學生們紛紛表示意猶未盡、印象深刻。
步驟四:總結與點評。
上述討論結束之后,由任課教師對于辯論中激發出的亮點給予肯定,同時糾正部分學生思維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誤區,引導學生歸納提煉科學而有益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培養自己對于理論與現實中的前沿問題進行質疑與反思的能力和勇氣。最后希望學生能夠透過案例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樹立理性的維權觀念,做到知法、懂法而又不濫用權利。
步驟五:評價與記錄。
任課教師及時對學生在課堂中的發言情況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并記錄在冊。
四、結束語
通過前文所述教學模式在高校法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本文認為,可以有效實現教學大綱的既定目標與要求,嚴肅認真、生動有趣、因材施教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盡可能地提升課堂效果。
注釋:
①詳見中國法院網: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2/04/id/4396.shtml.
②詳見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樓高高/10204885?fr=aladdin.
③東方衛視:武漢“樓高高”擅自長高8層被強拆[EB/OL].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I5MDAyNTQw.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3_3000_Qzu6ve_19042900.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三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七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第一版)[M].羅康,張閱,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5][美]洛林·W·安德森,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蔣小平,等,譯.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8.
[6][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李其龍,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德]奧托·邁耶.德國行政法[M].劉飛,譯.商務印書館,2013.
[8][法]讓·里韋羅,等.法國行政法[M].魯仁,譯.商務印書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