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民營經濟發展櫛風沐雨,以“改革開放”為歷史分界點,呈現兩種不同的發展態勢。前期民營經濟發展起起伏伏,大勢走向沒落衰敗,后期民營經濟發展迎來最好的時機,大勢走向全面健康發展。通過梳理民營經濟在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歷程,總結出兩點歷史經驗: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黨對民營經濟的領導。得出兩點現實啟示:以基本國情為出發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開創高質量營商環境,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關鍵詞:民營經濟;歷程;經驗;啟示
一、民營經濟在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歷程
1.改革開放前的民營經濟
(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營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百廢待興。出于盡快恢復經濟建設的考量,國家采取了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但是,黨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政策是有所區別的,在充分發揮它們對國計民生積極作用的同時又加以限制。在新中國的重建中民營經濟獲得了有限制的發展。
1950年受“統一財經”政策的影響,民營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阻礙。為打開局面,政府重新調整經濟政策,頒布《私營企業投資暫行條例》。這時黨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方針是利用、鼓勵,民營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1951年開始“三反五反”運動,政策大反轉,大量工商業者遭到處理,嚴重破壞了私營經濟的持續發展。
(2)民營經濟發展受到重創
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從1953年開始黨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三大改造以期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同時,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農業和手工業合作經濟基本喪失自由空間,公私合營經濟下企業基本喪失自主經營能力。通過改造,基本變成公有性質。1956年黨的“八大”后,保留下來的民營經濟短時期獲得發展,但正確的政策路線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在1958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為數不多的個體、私營經濟的生存空間受到嚴格政策的擠壓,直接導致民營經濟衰落。這種狀況在文革時期達到及至。到改革開放前夕,全國個體勞動者僅剩十幾萬人,私營經濟已經完全沒落。民營經濟發展嚴重受挫。
2.改革開放后的民營經濟
(1)個體私營經濟恢復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推進取得了很大成功。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把個體經濟視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982年黨的十二大對待個體經濟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加了“有益的”。1987年黨的十三大首次明確私營經濟成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1988年憲法修正案承認私人經濟在法律范圍內的合法性。同年6月,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誕生。民營經濟最早有登記記錄是在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民營經濟處于補充的地位,但是黨已經承認和肯定并提出對它的引導、監督和管理,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出現“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極大激發了創業的熱情。
1989年受政治經濟大環境、社會輿論的影響,民營經濟在之后的兩年一直處于徘徊甚至停滯的發展階段。
(2)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回答了姓“資”姓“社”問題,為民營經濟發展清理了障礙。“民營企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93年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的文件中。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首次涵蓋個體、私營和外資經濟。20世紀90年代末產生“非公有制經濟”概念。
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對民營經濟的政策上升為“規律性”的認識,使政策支持更具備了長期、穩定的特征。
在1992年和1997年的時候,民營經濟掀起了創業浪潮,這一階段,它們非常活躍,迅速成長,發展領域逐漸擴大并積極參與國企改革。
2001年黨把“民營企業主”政治角色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民營企業大步走向世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2004年《憲法》規定對合法的私有財產給予保護。
2005年國務院頒布“非公經濟36條”,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特別是2007年下半年開始,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民營經濟發展受到沖擊,放慢發展,開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各種經濟在物權和競爭方面具有平等地位,同年通過的《物權法》中,首次對公有和私有財產在法律方面給與平等保護。2010年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出臺“新非公經濟36條”。
雖然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我們黨努力破除障礙,創造體制、機制、法律等方面的便利,打開局面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向前發展。
(3)民營經濟發展邁步新征程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繼續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從戰略高度提出促進“兩個健康”。這一時期,黨和國家鼓勵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通過改革混合生長。
2013年開始,受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民營經濟迫切需要轉型升級。黨對民營經濟除了在金融支持、市場準入、鼓勵“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外,還通過簡政放權、提升政府服務質量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2014年,在“雙創”號召下,民營經濟又一次掀起創業熱潮。
2016年國務院提出:“有恒產者有恒心”,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同時持續開展“放管服”改革,為民營經濟發展開創良好的環境。
2017年,政府發文聚焦企業家群體,明確企業家的價值,弘揚企業家精神,不斷為企業“松綁”和“減負”,鼓勵民營企業進一步參與創新型國家戰略計劃,鼓勵民營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這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促進了“雙創”的深入。
2019年10月,國家頒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一步從制度層面為民營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黨對民營經濟關注度的不斷提高,進一步增強了民營經濟的地位,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持久的信心和動力,民營經濟發展邁步新征程,對未來經濟長期穩健運行意義重大。
二、民營經濟在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經驗
1.立足當前基本國情,發展民營經濟
(1)改革開放前
建國初期,面對百孔千瘡的形勢,我黨做出正確的政策主張,調動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來恢復發展生產,對民營經濟利用和限制的政策方針符合當時具體國情和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經濟發展。
隨后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革”浩劫,未能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未能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錯誤的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這一時期,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方針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發展,使整個經濟出現停滯狀態。
(2)改革開放后
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是能動的反作用力,作為生產關系范疇的所有制選擇模式,只有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們理論上參照馬克思主義,實踐中結合我國的國情實際,對民營經濟發展走出教條式理解誤區,重新認識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所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積極性,不斷調整民營經濟政策,不斷掃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民營經濟的大發展,成為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成果。
2.堅持黨的領導,穩定政策預期
(1)堅持黨對民營經濟的領導
70多年來,黨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每一次探索中,都涵蓋了對民營經濟的再認識。黨對民營經濟定位上的變化(“允許少量發展”——“重要的補充”——“重要的組成部分”——“毫不動搖”)可以看出黨對民營經濟認識上的升華,對其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針對民營經濟發展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安排,不斷健全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不斷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不斷營造良好的國內外環境,領導民營經濟發展。習總書記也曾多次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力挺民營經濟。民營經濟今天的發展成果,來源于黨的辛勤栽培,來源于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支持。
(2)保證政策預期的穩定
改革開放前,黨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是“利用、限制、取消”,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改革開放后,黨對民營經濟態度上大轉變,由“監督、管理”到“支持、鼓勵”,充分說明改革開放后對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的堅持,落實對民營經濟穩定的大政方針,促進了民營經濟的迅速成長。
70多年來,質疑民營經濟發展的論調不時出現,造成的思想混亂阻礙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每當出現雜音,黨中央總是及時地澄清錯誤思想,肯定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體現了政策支持的穩定性。近年來,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錯誤思潮,習總書記力挺民營經濟再次強調:“三個沒有變”,用“三個沒有變”強調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消除了民營經濟發展的雜音,讓民營企業家安心謀發展。穩定的政策,保證明確的預期,給予民營企業信心,表明黨對力挺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原則的堅守。
三、民營經濟在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啟示
1.以基本國情為出發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70多年的曲折發展歷程證明:黨制定的經濟政策當立足國情實際時,經濟平穩發展,當偏離國情實際時,經濟發展就會遭受挫折。改革開放后,民營經濟發展符合 “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充分立足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
我國現階段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坐標定位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不確定因素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意味著新時代各項工作都要以此為基本出發點,需要不斷地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重視民營經濟“五六七八九”關鍵作用的發揮,不斷發展生產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2.開創高質量營商環境,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新時代要全面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對標一流,改革創新,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為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提升企業家信心。
(1)推動思想解放,提高工作標準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打破思想“圍墻”,關系優化營商環境目標的實現。從思想上對標一流,對標世界銀行指標體系,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外學海安,內學右玉”。學習海安守正創新,破除發展的障礙,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學習右玉久久為功,真抓實干,一步一個腳印,積小成為大成,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問題導向,刀刃向內敢于動真碰硬,主動擔當作為,發揚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標準,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2)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政策落地
黨對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已進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現在主要在于貫徹執行。我們要緊緊圍繞中央、省、市已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對標對表,立足市場和企業反映的深層次問題,指導辦法及時跟進與實施指引,政策實施效果及時評估與動態調整,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
(3)推進政府革命,提高行政效能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明晰政府職能邊界,以市場為導向,以法律底線為監管原則,公正監管,平等對待不同市場主體,不能搞三六九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發揮關鍵少數的示范作用,以“店小二”姿態,靠前服務,提高服務意識、改進服務質量。
引深審批制度改革。以方便民營企業為宗旨,不斷推進審批流程再造,減少審批的程序與時限,提升審批效率。加強政務服務機構的建設,特別是基層機構的業務指導和人員的教育培訓,實現咨詢、申報、登記、備案等審批的電子化,確保一站式完成,特別是服務窗口與后方遠程單位信息口徑的互聯互通。
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分類監管,充分運用信用風險和大數據評估手段,對不同企業的誠信度初評,再結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誠信度高的企業,適當減少抽檢,反而反之,體現監管的針對性和重點性,提高監管的效率,避免對企業經營的干擾。包容審慎監管,對于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中出現不少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在沒有觸及安全底線的情況下,企業經營不合規定但沒有主觀故意,要從輕處理,但某些民營企業以 “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為名,“掛羊頭賣狗肉”,從事坑蒙拐騙、違法違規的行為,監管部門就不能坐視不管,而應嚴加懲罰、依法打擊、以儆效尤。
優化政務服務。督促職能部門做好涉企服務,為民營企業提供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技術支撐,建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將平臺資源共享給民營企業,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的精準性,更好地促進資源整合和創新成果落地。
在降成本上見實效。在增值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社保費征收等方面,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抓好減稅降費工作的落實,減下來的真金白銀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著力體現黨支持中小微和科技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的政策導向。
在打造公平競爭環境上見實效。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強化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依照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激發科技創新。法律法規透明清晰,以法律為依據,嚴格規定企業經營機制,促使企業遵守規則,從而節省成本,進入良性循環。規范市場秩序,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目標,以“競爭中立”為遵循,將評估、審查、執行、申訴貫穿其中,保證民營企業享受到平等的市場待遇。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288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373
[3]李義平.中國發展離不開非公經濟[N].經濟參考報,2018-10-26(05)
[4]王海兵、楊蕙馨.中國民營經濟改革與發展40年:回顧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4):3-14
作者簡介:
劉平(1984--)女,漢族,山西陽泉人,中級職稱,管理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