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
閱讀像一盞不滅的燈火,點亮學生通往智慧的道路,讓學生在優美詞句、詩歌諺語、名人故事的積累中拓寬視野,健全人格。“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求通過課內的閱讀教學來豐富學生的體驗。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集中閱讀以及延伸閱讀呢?
一、營造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學生喜歡的事物,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就能成為很好的教育素材。大量閱讀也是一樣,要建立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之上。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兒歌、漫畫、故事都是培養閱讀興趣的有效素材。教師和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應該營造閱讀氛圍,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北宋文學家蘇洵有兩個孩子蘇軾、蘇轍,小時候不愛讀書,蘇洵為了引導孩子讀書,就趁孩子玩耍時故意躲在角落里讀書。孩子來時,他就把書藏起來,孩子好奇了,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就趁著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把書偷偷拿出來讀,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最終都都躋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應側重結合課文內容與興趣點,從課內向課外輻射,進行海量閱讀,讓學生始終圍繞教材的主題拓展閱讀。教師在每節課上課之前,可以事先設計一個切入點,讓學生提前翻閱,去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進而產生閱讀興趣,閱讀相關資料。
二、大膽放手,鼓勵自主閱讀
教材只是作為樣本,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教師可以合理壓縮課堂教學時間,把學生自主學習落到實處,給學生創造更多課內閱讀的機會。我們用1/3的時間講教材,用2/3的時間讓學生大量集中閱讀。所謂見多識廣,學生看得多了,對相似故事題材的敏感度會提升,閱讀速度也會提高。此外,教師應該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學會邊讀書邊思考,學會批注和提出疑問,能夠在閱讀中讀出感受、說出收獲、交流觀點,實現積累與背誦。
新的語文教學倡導自主、開放、大閱讀的課堂模式,尤其是大閱讀,我們應該大膽地“放”和恰當地“收”。如有一位小學教師接任一個班級,發現班里一部分學生愛看課外書,他就私下和孩子們約定:如果每次考試成績在85分以上,他們就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看課外書。后來,這些課堂上愛看課外書的孩子,不僅小學考試成績總在90分以上,中學之后的語文成績也是名列前茅。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空間和豐富的閱讀體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措并舉,實現拓展延伸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展,大多不是靠教師在課堂上講出來的,而是靠個人在自由閱讀中習得的。課外延伸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揮自主性,選擇與課堂所學知識相對應的讀物,從中獲取有益信息的遷移學習。
有些閱讀在課前拓展。如學習《林海》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了解老舍,讀讀他的《內蒙風光》。學習《鳥的天堂》,則先認識一下巴金。有些可以在課尾拓展,如在教學《留住今天的太陽》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詩歌《曬太陽》,明白“太陽”在兩文中的不同象征意義,即課文中指時間、詩歌中指關愛。那么還可以象征什么呢?就讓學生自由發散思維。這樣的教學是把教材當作學生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課雖盡而意無窮。
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課外讀物給學生,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為目標。
寫作小練筆也是一種課后的拓展與延伸,可采取仿寫、隨想兩種形式。如學習《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要求具體生動,贊一贊它的長處與特點。隨想比較自由,就是把自己學了課文以后的想法用連貫通順的語言表達出來,文章可長可短,不必過分在意結構。如學習了《意想不到的災害》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要與動物和睦相處,人類應該怎樣做”,談自己的看法。語文程度一般的學生只要能完整地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查閱大量資料,重視文章的邏輯性,提出合理觀點。
還有一種用于課后拓展的方法,即在考慮學生共性的同時,更兼顧學生的個性,使作業成為學生發展特長、彌補不足的手段。如學習了《黃河魂》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黃河,從母親河的文化中吸取更多的營養。這樣,學生擅長寫作者可用文字完成作業,擅長書畫者可用書畫完成作業,擅長音律者可用歌聲完成作業,擅長朗誦者則可以朗誦完成作業。學生各揚其長,以不同的方式學語文、用語文,能夠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
另外,鼓勵學生編寫主題黑板報、手抄報,也能實現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不同主題的黑板報和手抄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鞏固已學知識。如在學習完有關“信仰”主題的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回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平時的閱讀中,了解或經歷過哪些相關事件,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通過辦黑板報或手抄報的形式來進行交流。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是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進而讓語文教學變得開放而有活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積極提升自身語文素養,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將閱讀教學聯系實際、落到實處。
(責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