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平
摘 要:在新課標當中以德育為中心的核心素養和初中政治學科當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相似之處。筆者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以培養學生們的優秀和健全人格為目標。在適應課程標準改革的引導下,教師們應該嚴格開展新課程標準教學的要求。本文以德育為導向,對初中政治學科中的德育教育展開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初中政治;德育教育;教學探究
隨著新課改的開展,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今初中教學任務當中的核心任務。在素質教學當中提出了以德樹人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德育教育是對學生優秀品德和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推動力量。
教育教學的不斷優化和發展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在初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實踐當中加入德育教育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和貫徹,目的是讓學生們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們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綜合能力較強的新時代人才。
一、開展以德育為引子的教學內容
初中政治學科和社會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的日益繁榮發展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都對當今人才培養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以及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把滲透德育教育當作初中政治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
筆者在開展以德育為引子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開展以理論為主的教學。其次還需要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在課堂當中開展實踐的過程較少,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們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比如進行送愛心活動,社區衛生服務活動或者其他的公益活動。而在教學開始前,需要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精心設置,在其中插入德育教學的內容,并且在課下督促學生們完成好實踐過程。
筆者在教學《感受法律的尊嚴》一課時向同學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基本的法律常識,告訴學生們哪些是屬于違法違規的行為,以及同學們如何才能夠避免違反法律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并且在依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些實踐性的課堂互動,比如設置情景教學,提供給初學生們生活當中的案例,讓學生們來分析案例當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觸犯法律的,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們的印象,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們活學活用的能力。通過加深學生們的法律道德意識,從而培養學生們的道德情操。
二、德育中多鼓勵,建立學生們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階段,自信心對于一個學生一生的發展都起到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為人處世方面都有著奠基性的作用,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們也會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并且盡心的缺乏對其身心健康發展也十分不利,要幫助學生們建立好自信心是開展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國更加注重尊師重道,把課堂教學變得過于嚴肅化,從而影響了學生們的自主性。在古代的時候,學生們對老師具有天然的恐懼感,使得學生們在學習過程當中充滿著畏懼和膽怯。
例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學校通過開展“小活動”,落實“大德育”,使學生通過完成德育作業。在集體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可以體驗到幫助他人、服務集體,還可以明白一個道理——“生活不僅僅需要收獲,更需要付出與奉獻”,從而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覺自身的價值。讓小小的德育實踐作業,成就學生的大未來。
三、注重為人師表的引領的德育功效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作為一名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要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堅決不做。比如教師希望學生上課不要東倒西歪、萎靡不振,自己就應該端莊大方、精神抖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樹己樹人的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開展,在政治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應當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在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上,適當的對學生們的行為作出指正和點評。多給學生們提建議,一方面有利于建設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有助于減少學生們的逆反心理。
在教學《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一課時,教師們應當用自身的言行來教育學生,因為學生們時刻關注著教師的言行,教師的言行也會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當自身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示范作用,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應當將這種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引領到生活中。注重言傳身教的教學作用,對于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言語習慣和待人處事習慣具有重大的作用。除了在課堂教學上的言傳身教之外還可以和學生們分享自身的所見所聞,或者是所經歷過的和德育教育相關的事件,講述給學生們聽,從而樹立學生們正確的德育觀念。
四、結束語
根據真實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當中的定義,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們進行系統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開展中學思政思想政治課程,有助于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鄭志陽. 淺談如何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快樂閱讀,2012(9).
[2]李成 .淺談如何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新課程學習,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