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敏芳

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法制基礎教育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形成,最初往往得益于班主任的教誨。然而,當前小學教育側重于學習成績,德育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效果不理想。從某些程度上來說,小學德育工作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師生之間缺乏應有的交互、教學氛圍沉悶枯燥、教學方法落后等,這些都會影響小學德育工作的進展。其中,心理環境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為此,小學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水平,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的小學德育課堂環境。
小學班主任是教學過程的主導人、德育教育的領航員,同時也是課堂心理環境的創設者。德育效果不理想與班主任有很大的關系。小學班主任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書育人,這就要求其不斷加強自身的德育素養,發揮營造和諧課堂心理環境的主導作用。
學生時期不僅是身體發展、求知欲萌發、技能增長的關鍵時期,而且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困難時期。學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擅于證明自己,卻又缺乏相應的社會學習生活經驗,審辨能力差。這時候就需要班主任的循循善誘,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向小學生講述故事,給學生正面的價值引導,使學生思想更加成熟和完備。
除了具備思想政治素質,小學班主任還應該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大部分班主任覺得小學德育工作不好開展,究其原因,是其不清楚德育工作的細節,以至于在本身不理解的情況下,將概念性的德育觀念表面地傳授給學生。例如,在教學“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時,有的班主任局限于書本上的圖畫,蒼白地、陳述事實式地告訴學生要尊老愛幼,學生往往很難記憶,也沒有深刻的印象。如果班主任在備課時,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準備一些歷史小故事,運用敏銳的洞察力和辨析力,深挖典故,在授課時引經據典,從歷史、心理學、邏輯學、哲學等諸多方面加深學生的印象,就能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一個具有優秀德育素養的班主任,往往可以將書本知識歸于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
課堂氛圍是小學教育和孩子學習心理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個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可以塑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因此,班主任要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不過,傳統的小學德育給人的感覺是無聊、沉悶的,因為有些班主任為了讓學生在講述的故事中找到“德育答案”,往往會在教學中把預設的結果強行灌輸給學生,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更有甚者會告訴學生記住就可以了,不需要理解過程。然而,無數的教學實踐活動證明,教學氛圍越自由融洽,課堂心理環境就越適宜學生學習。小學班主任只有把握好度,讓學生了解自由寬松并不是脫離主題的胡言亂語,才能在正確引導、平等交流中引入主題,達到教學目標。
比如,在教學“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時,讓學生自由討論“你是否會闖紅燈”,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如果我不闖,可能會錯過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班主任不要急著否定學生,可以微笑著告訴他:“除了錯過重要的事情,也可能會發生車禍或者其他的嚴重后果呀,我們完全可以早點出門,避免錯過時間的。為什么要用闖紅燈這種危險的方式來減少不守時的損失呢?”一句簡單的話,既沒有否定學生的看法,又在溫和的氛圍中教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
小學班主任不應該是一個評判者,而應該是一個傾聽者。一個稱職的小學班主任應該認真對待學生,平等地與學生交流。當小學生發表積極的言語時,班主任應給予充分的肯定;當學生發表不適當的言語或者擾亂課堂時,也不要采取粗暴指責的手段,從而在班級內逐漸形成溫暖融洽的德育教育環境,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絕大多數小學班主任都知道,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師生關系是關鍵。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主動出擊。
第一,班主任應該主動了解和分析學生。每個學生都有鮮明的性格特點,都渴望得到教師的理解、尊重和關愛,尤其是后進生。班主任要把學生作為有潛力、有需求的孩子看待。在課下與學生多溝通,從課業、生活、家庭、喜好等各個方面分析學生,剖析他們的個性,因材施教,從而逐漸拉近師生距離。比如,在筆者任教班級中有一位學生叫小哲,該同學紀律散漫,經常在班級內說一些難聽的話語,做一些反常的事,引得同學哄堂大笑,還經常搗亂、不寫作業,學習成績差,導致各學科教師都對該同學感到頭疼和心煩。作為班主任,筆者對其進行了德育教育。筆者在課余時間主動接近他,與他談心,慢慢地了解他的家庭生活狀況及興趣愛好。然后,筆者使用“放大鏡”找出小哲的優點,并及時表揚了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該名同學漸漸地對筆者產生了信任,對學習也慢慢地產生了興趣,在期末檢測時取得了合格的成績。由此可見,“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了德育教育的作用。
第二,班主任應多給予學生關愛。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關愛是一種流淌著人性光輝的美好情感,它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潤澤,人性得到張揚,從而獲得無比的成就與幸福感,它是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基礎上的真誠對話。如果想和學生交朋友,班主任就要信任和尊重小學生,在教學中做學生平等的交流者。在學生身心高速發展的時期,學生迫切要求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渴求平等的交流環境,這個時候學生需要班主任的認同和尊重。研究表明,經常受到表揚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會比受批評的學生優秀。可見,小學班主任不應吝嗇贊美之詞。
第三,班主任要時刻要求自己以一種贊賞的目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于細微處發現學生的優點,關愛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平和的心態和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以親切的語言參與他們的學習、生活,互相欣賞、互相信任,給予學生愛,并教會學生如何去愛。實踐證明,只有班主任熱愛學生,學生才會愛班主任,對班主任所教的課程感興趣。同樣,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是學生認識人與人的一個窗口,一本活的教科書。正確的態度、高尚的情操在這里萌芽、培育,最終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讓學生沐浴愛,不斷體驗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感情,進而逐步形成對人際關系的正確認識和信任。
第四,班主任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公平民主,努力營造一種充滿諒解、認同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和反駁班主任的觀點,并和學生共同探究,鼓勵學生發揮自我創造力。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從而為小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愛是無聲的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顆閃亮的星星,每一顆星星都需要愛。小學班主任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用一雙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愛教會學生愛。
真正的德育教育會使小學生快樂、輕松且自由。優質的德育教育環境是塑造好的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名合格的小學班主任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應該讓學生在快樂的心理環境中寓學于樂,從而促進人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