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落實,我國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多樣,現有的教育方式、教育體系和教學理念等,必須進行革新。從“互聯網+”視域中教育發展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入手,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思政課 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165-02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國家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與高校在校生的成長、發展、思想意識、價值操守和人生目標的建立與形成息息相關,對高校在校生畢業后參與經濟建設、社會生產活動、實現個人發展等方面都會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和渠道,直接面對廣大高校大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新形勢
1.教育共享化
在“互聯網+”視域中,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平臺,人們獲得教育資源的方式和途徑更加靈活多樣,很多先進的教育資源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等方面的限制,而藉由互聯網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比如,借助一些專業性的教育平臺,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過程制作成視頻影像,并上傳到教育網站上,而有教育需求的人,可以通過教育平臺,藉由教學視頻進行學習。
2.教育互動化
在“互聯網+”視域中,教育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現了有效的互動。在傳統教育方式下,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簡單互動,但是由于一對多教育模式的束縛,師生互動效果并不十分明顯。而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語音、視頻等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和溝通,學生也可以針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和困難與教師進行深入探討。
3.教育碎片化
在“互聯網+”視域中,依托微課、慕課等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某一重點知識進行集中講解,教學更加靈活、機動,自然教學效果也更加高效。
二、“互聯網+”視域中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
1.對學生理想信念培養造成極大干擾
在“互聯網+”視域中,大量的互聯網信息沒有經過有效的監管和過濾后,就直接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思想波動較大、自我意識突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和負面思潮的侵襲,進而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產生質疑、抵觸的思想和行為。
2.對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
在傳統教學思維和理念中,理論教學是高校思政教學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大多采取理論灌輸、言傳身教、語言講解等方式進行教學。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活動型課程與議題式教學、體驗式授新等新型教學形式的提出使原本以師為主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以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此對原本的傳統教學模式造成一定的沖擊。
3.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互聯網+”視域中,教師能力方面的短板更加凸顯。
一是理論創新意識不強。很多理論成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更新,變成了老生常談,對學生缺乏感染力,不接地氣。
二是理論創新能力不強。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都是剛畢業就上講臺,教育實踐能力不強,缺乏對理論問題的深入研究,甚至對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也缺乏深刻認識。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機遇
1.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互聯網+”視域中,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引入和實施,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方式和途徑,依托這些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進一步創新學習手段和方式,將抽象化、理論化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更加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了,學習信心提升了,學習興趣增加了,就從根本上降低了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難度,提升了學習效率。
2.創造了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條件
在“互聯網+”視域中,由于學生對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使用比較普遍,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載體,給學生布置一個學習題目,并設置出完成時限、學習要求和標準。
3.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個人能力和教學水平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工具作為教學媒介,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最佳方式。視頻導入、圖片示例、歌曲播放等都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多媒體工具的操作也對高校思政教師,特別是年齡稍長的教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不同課題制作精美的課件,調試好合適的字體與間距等,并且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也要考慮到使用多媒體技術的節點。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創新路徑
1.要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
一是從根本上提升對“互聯網+”的認知和理解。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步入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也深受“互聯網+”的影響,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對于“互聯網+”,高校管理者和思政教育人員要面對它、了解它、認知它,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積極支持,資源上優化供給。
二是不斷緊密聯系實際。在“互聯網+”視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做到與時俱進,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2.要進一步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
一是創新教學模式。在“互聯網+”視域中,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緊跟這種變化,而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斷革新學習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新媒體等,在學習方式創新上下足功夫,主動對接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訴求。
二是創新教學途徑。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內容過多、不利于消化理解等問題,要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與高校理論知識有機結合,通過多媒體課件等媒介,不斷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解讀,圍繞難點知識“望聞問切”,定位理論學習的難點、重點,有的放矢地逐一突破、各個攻克,使學習效率不斷提高。
三是利用更多載體。在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要積極利用校內網、手機App、QQ群、貼吧等網絡載體和平臺,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豐富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要不斷加大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一是深挖教師內在潛力。高校思政教學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意識,高校要不斷挖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潛力和工作激情,引導他們把教學責任扛在肩上。
二是提升教師的理論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理論研究,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理論素質,為教師進行理論研究、理論創新和理論探索營造良好環境。
三是提升實踐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與生活實際結合,才能更有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要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組織教師集中考察紅色文化基地、傳統文化基地等,引導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感,進一步夯實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趙麗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學理論,2019(8).
[2]鄭淑賢.“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