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
摘要:為了發現韓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規律,增進雙方語音系統的研究,也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采用對比分析、調查取樣等研究方法,運用二語習得理論,重點觀察了漢語初級班和中級班共65名韓國留學生,總結出漢韓語音的差異,以及韓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問題,同時歸納分析了偏誤的類型,以期為對外漢語教學作出貢獻,由此可以更細致地指導學生對于漢語語音的學習。
關鍵詞:發音 偏誤 語音 類型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183-02
近年來,漢語的國際影響力日漸提高,這也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但是,我國對外漢語教學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且相關教學理論仍不完善。本文旨在通過對韓國學生漢語學習中語音方面的偏誤分析,找出外國人學習漢語存在的普遍重點和難點,探查原因,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相應的教學建議,更好地傳播漢語文化。
一、聲母產生的偏誤
1.唇齒音和雙唇音的偏誤
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語音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唇齒清擦音f的發音。他們總會說出這樣的詞語和句子:
韓國和中國一樣,都是東方(pang)國家。
從上面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漢語里有韓語里沒有的唇齒音f,在發漢語的f音時,是由上齒和下唇接近阻礙氣流而形成的,這種發音和雙唇音的口型接近,韓國學生就會誤以為f和b、p音值相等,因此常發生上述錯誤。
2.舌根清擦音的偏誤
韓國學生在發音時,從舌根清擦音h到唇齒清擦音f的偏誤尤為明顯,特別是和撮口呼相拼的時候,比如下面這個句子:
你能把窗戶(fu)打開么?
需要注意的是,括號里的注音只是韓國學生發出音節的近似音,而并不是漢語中的唇齒清擦音f,更像是韓語里的(?)(類似于用嘴吹灰塵的聲音)。漢語中發舌根清擦音h的時候是由舌面后部抵住或者接近軟腭阻礙氣流而形成的;而韓語中沒有這個音,與之接近的就是(?)這個喉音,發音時氣流從聲門中擠出,使聲帶摩擦而成音。兩者單獨發音時雖然差別不大,但是與圓唇元音等相拼時,韓國學生就會發出類似于f的音。
3.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偏誤
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則是韓國學生學習漢語語音時遇到的另一個大難題,他們經常會把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混淆,因此就會出現下列這些錯誤:
著作(zhu zhuo) 三十(shan shi)
老師(lao si)? ?找(zao)
漢語語音中舌尖前音是由舌尖抵住或接近齒背阻礙氣流而形成的,而舌尖后音則是由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礙氣流而形成的。在韓語中由于沒有翹舌音,這就導致了韓國學生在學習舌尖后音時難以或忽略翹舌的發音方法,便用舌尖前音取代。
4.邊音(舌尖中音)l的偏誤
韓國學生在發邊音l時常常會出現兩種偏誤,一種是將l發成韓語的閃音(?);另一種是發成漢語中同為舌尖中音的鼻音n,例如:
道路(dao ru)? ? ?晴朗(qing rang)
藍天(nan tian)? ?垃圾(na ji)
在教授留學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和學生強調,韓語里的閃音(?)發音時,是先將舌尖和上齒齦靠近,然后使氣流通過門腔,舌尖再輕彈一下;而漢語里的邊音l發音時,是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震動聲帶,從舌頭兩邊或一邊通過,二者雖然發音部位基本相同,但發音方法是不同的。另外,韓國學生在發l音時經常會發成n音,n在韓國的輔音系統中是存在的,與邊音l發音部位也相同,但不同的是,在漢語里n是鼻音,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下降,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發音,二者的發音方法還是有所不同。
二、韻母產生的偏誤
漢語和韓語都有單元音和復元音,有些發音是相近的,而有些則不同。韓國學生受母語影響,在發元音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偏誤,尤以單元音最容易發生偏誤現象。
1.舌尖元音i( )和i( )的偏誤
在漢語的語音中,i( )是舌尖前音,發音的時候是舌葉前伸接近上齒背,氣流通路雖然狹窄,但氣流經過時不發生摩擦,唇形不圓;i( )是舌尖后音,舌尖上翹接近硬腭前部,也是不圓唇元音。由于韓國語音中沒有這兩個音,韓國學生經常會將下列詞語讀成:
老師(lao si) 司機(shi ji)? 十元(si 元)
在漢語拼音中,z、c、s后面的是i( )舌尖前原因,zh、ch、sh后面的i( )是舌尖后元音,韓國學生在讀的時候常常忽略發音部位,機械地把輔音和元音拼在一起造成發音偏誤。
2.舌面前高圓唇元音(ü)的偏誤
韓國學生在發(ü)音的時候總是非常困難,常常把(ü)發成[u]或者[uei],一是因為韓語里沒有這個音,二是在漢語里(ü)和j、q、x相拼的時候要把上面的兩個點去掉,韓國學生一時難以掌握。例如他們會讀錯以下示例:
下雨(xia wei) 女人(nu ren) 旅游(lu you)
ü是舌面前高圓唇元音,發音時唇形攏圓,舌頭向前伸使舌尖抵住下齒背,而u在發音時雙唇攏圓,留一小孔,舌頭后縮,使舌面接近軟腭,只要學生在學習時能分清這一點,便可以避免偏誤的發生。
三、聲調的偏誤
1.陰平、陽平的偏誤
漢語聲調中的陰平就是我們平常說話時的一聲,調值是高平調55,發出的聲音較高且沒有明顯的高低變化,但是韓國學生在發陰平調的時候常常讀成中平調33或低平調11,這就會影響到組合后面的音調無法準確地讀出。漢語的陽平調值是35,是中升調,相對于陰平來說,韓國學生在學習單字的陽平發音時不會出現明顯偏誤。
2.上聲、去聲的偏誤
漢語的上聲是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大難點,上聲的調值為214,韓國學生在讀升調的時候降調不明顯,還沒有降到位就開始轉為升調,在轉折部分無法將音長均勻分配,導致無法將三聲正確發出,因此會出現把小(xiao)朋友讀成二聲、姐姐(jie)也讀成二聲的情況;關于四聲,其調值是51,但韓國學生總會將其念成低平調或者低降調,發音接近調值44,出現四聲降不下來的情況。
四、變調產生的偏誤
1.“一、不”的變調
“一、不”在漢語中存在變調規律,在去聲前,一律變35;在非去聲前“一”變51,“不”仍讀51;嵌在相同的動詞的中間時要讀輕聲,等等,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由于不懂這些變調方法會一直按照最開始學的“一”“不”單讀時的調值而產生偏誤。
2.輕聲產生的偏誤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每一個聲調在語流音變中都有可能變成又輕又短的另外四個調子,這就是輕聲,它的發音與音強、音長、音高、音色四要素都有關系。韓國學生初學漢語并不能完全掌握什么時候應該用輕音,什么時候不用,因此往往會不該用的地方用,該用輕音的地方反而不用,例如會將哥哥(ge ge)讀成兩個重音、地瓜(di gua)讀成后面的字為輕聲。
3.兒化產生的偏誤
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經常會在兒化韻上遇到阻礙,會把應該連讀的讀成兩個音,中間出現很明顯的停頓,感覺舌頭轉不過來,發音不到位,聽起來不是地道的漢語。
五、結語
對外漢語教師要充分了解留學生漢語語音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生所出現的偏誤類型,對癥下藥,從根源上糾正韓國學生發音問題。
參考文獻:
[1]金詠周.韓國學生學習漢語語音問題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韓召望.韓國學生漢語學習中語音偏誤的分析與思考[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3]于詩雋.韓國人學習漢語語音的偏誤分析及其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郭宏.韓國學生漢語學習中語音偏誤例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