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農莊是一種田園綜合體,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建設共享農莊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業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都有重要的意義,逐漸成為農村轉型的新途徑。本文通過綜合分析國外的美國艾米農莊、日本MaFarm農場以及北京懷柔區田仙峪村、成都浦江區明月村的共享農莊運營和盈利等模式,研究其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未來共享農莊發展方向,提出對三亞共享農莊運營的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共享農莊;休閑農業;運營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15064
收稿日期:2020-03-25
作者簡介:萬三連(1988-),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休閑農業、熱帶農業科學技術研究。
為推動鄉村振興,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海南省于2017年首創性地提出以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1]。指出共享農莊是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服務功能于一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鄉村振興綜合綜營發展模式[2]。自海南省提出建設共享農莊,全國各地開始在農業農村領域發展共享經濟,武漢市推出打造1萬戶共享農莊、西安市高陵區推出“共享村落”、山西呂梁推出“康養共享村莊”等。隨著國內共享農莊的興起,國外共享農莊的經典案例及運營建設模式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康興濤[3]將國外共享農莊按照用戶支持總結為3種模式,分別為基于互聯網的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蔬菜會員制和會員制訂單。張鑫等人[4]按照消費者參與方式分為4種模式,農場與社區合作模式、觀光度假模式、全開放模式、綜合模式。海南在創建共享農莊時按照共享模式分為了產品訂制型、休閑養生型、投資回報型、扶貧濟困型、文化創意型等6種[5]。筆者擬通過對分析4個國內外共享農莊的運營和盈利模式,提出未來共享農莊發展方向和建議。
1?國內外共享農莊典型案例
1.1?美國艾米農莊
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屬于全開放模式共享農莊代表。占地3.6hm2,以小型、多樣化經營的生態農場替代大規模工業化農場,經營者僅2人,農莊養了多種類動物,并種植了近百種水果和蔬菜。其特色在于不設門檻,農莊大規模參觀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費用,消費者即可參與種地、采摘、學生參觀、自然課堂、農場節日活動等。主要的引爆點在于純自助方式參與,即門隨便進、活隨便干、菜隨便采、錢隨便給。其盈利項目在于出售農產品、農場加工品、參觀收費、活動收費等。農莊的自然教育和親子課堂很受市民歡迎,吸引了大量客人,每年收益達百萬。
1.2?日本MaFarm農場
創建于2008年,創立了120多個特色的都市小農園、3所農業專科學校,屬于綜合模式代表。線上建設了農園土地租賃平臺,線下有自營蔬菜直營店。農園分布于市區周邊,且每個面積不大,實行會員制,有會員近萬人,會員可以參與務農、學習農業技術等,租賃者每年的續租率在70%以上。農業學校專門設有務農技術、農業經營及蜜蜂養殖3個專業,學制1.5a。農場盈利項目在于會員會費、學員學費、出售農場自產果蔬等農產品和土地租賃費用等。
1.3?北京懷柔區的田仙峪村
原是一個瀕臨空心化的老村落,在2014年引入北京國奧集團,通過流轉村中的閑置房產,建成北京首家農村休閑養老式社區,成為共享田園養老社區的典型代表。目前,國奧集團在田仙峪村共流轉和改造了40多座院落,均以“老”開頭命名,如:老畫家、老農民、老酒友、老棋友等,讓老年人很快找到情感歸宿。同時,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內設公共食堂、休閑酒吧、餐吧、洗衣房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備衛生所,滿足養老的功能需求。這些院落以眾籌、保底運營、酒店式民宿等方式對外經營。以保底運營為例,一套176m2的院落,18a長租需一次性支付97.8萬元,可以委托運營,每年只需空出60d,便可累計獲得86.4萬元的收益優惠,這樣獲得這座院子的成本只有11.4萬元。養老社區按照農村閑置房屋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原則,采取“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經營模式,建立了“農民所有、合作社使用、企業經營、政府管理服務”四位一體的運行機制。
1.4?成都浦江區明月村[6]
共享鄉村旅游創客基地代表,代表性資源為蒼翠雷竹和一口窯,年接待游客量18萬人次。明月村從頂層設計入手,基于雷竹、茶業等特色產業資源和邛窯的歷史遺存,確定了“茶山竹海明月窯”的主題定位,再加上文旅業態的組合,依托村民閑置的林盤院落,引進改造了陶藝工作室、劇場、美術館、書院、酒店、餐廳、手工藝體驗館等17個項目,為創客們提供創業的場所。明月村以“IP+文創”的模式,開發了陶藝、草木染、篆刻體驗課程以及采茶、制茶體驗課程,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體驗需求。目前,從全國引進的文創項目有45個,帶動村民開設文創、鄉村旅游業態24家。同時,為增加農民收入,明月村成立了合作社,幫助進行農產品研發、包裝、推廣,相繼推出“明月釀”、“明月手工茶”、“明月村”、“雷竹筍”等深受市場歡迎的農產品品牌。除此以外,明月村還對老村民、返鄉青年提供規劃設計、創業培訓、低息貸款等系列扶持,這些扶持政策的出臺和服務平臺的打造,極大地激發了包括農民在內的各方主體的創業熱情,實現了老村的復興。
2?國內外共享農莊分析與思考
2.1?國內外共享農莊運營模式分析
共享農莊是利用共享經濟盤活鄉村資源,借助互聯網的手段將閑置資源如民宿、土地、產品、資源、項目等進行共享和分配利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資源共享和盈利多贏。國內外較為典型的共享農莊大多是屬于多主體參與建設和運營的業態。然而在實際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一般是企業(合作社)負責策劃、投資等進行農莊的開發建設及運營;農民通過租賃、入股、產業合作、勞務外包等方式參與農莊建設,扮演了地主、管家等角色;而政府是輔助參與,主要承擔指導和規劃功能。開發運營者(企業)利用互聯網等平臺吸引消費者、投資者參與投資共建、共擔風險、共享利潤。大部分共享農莊是根據資產配置占比來決定話語權,一般是負責開發運營的主體占據較大話語權。
2.2?國內外共享農莊運營發展經驗
其共同點在于選址大部分在大都市近郊,有著優美田園風光的同時,城市人群多,客流量穩定。如,日本MaFarm農場基本選擇是離市區30min車程的農村;主題明確,定位清晰,包括自我及消費者定位。如,明月村依托鄉村獨特資源,搭建了眾創平臺,滿足了各方主體的需求,創客們獲得了新的空間和成就感,消費者獲得了新的體驗,農民獲得了更多的收益;活動豐富,定期舉辦活動,消費者參與和體驗感強;盈利模式多樣,盈利點和盈利項目多,包括售賣農場產品、閑置資源(包括土地、農機等)租賃、農事體驗、教育培訓、住宿等。
2.3?未來共享農莊演變分析
共享農莊是“莊園經濟”與“共享經濟”結合下的新型農業模式,具備明顯莊園性、共享性特點[7]。受制于行業特性、發展現狀、管理水平等因素,猜想未來“共享農莊”的發展會有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會從單個農莊共享到平臺共享,最后到生態共享。單體農莊的共享模式是指單個農莊的內部共享,這主要體現為與農民、消費者的共享,通過項目眾籌、認種認養、場地、房屋租賃等形式,最大化資源的使用價值,這也是目前大部分共享農莊的主要存在方式。將逐步發展到基于平臺的共享農莊模式,即共享經濟意義上的共享,打破空間制約,借助互聯網平臺,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共享農莊模式,實現多個農莊的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基于生態的共享模式指基于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而構建的共享農莊模式,打破農莊界限,實現農莊與景區、其它休閑娛樂業態的生態共享,并讓消費者獲得極致體驗。
2.4?共享農莊演變過程中3個重要的體系構建
信用體系的建立。信任是共享經濟的基石,沒有信任就沒有共享經濟。信任關系包括農莊與平臺之間、消費者與平臺之間、農莊與消費者之間、農莊與農莊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等;農莊社交體系。賦與共享農莊平臺社交價值和社會屬性,助力消費者在獲得有形產品的同時,還有精神價值和情感價值的滿足;農莊信息化體系。包括生產過程、交易過程和消費體驗過程的信息化。可根據農莊的成熟度和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進行分類管理,先易后難,逐步上線,推動農莊信息化的完成和產品服務信息的無縫對接。
3?未來三亞發展共享農莊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啟示
鄉村是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安全的保險閥、化解危機的蓄水池。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國內很多地方已經開展鄉村旅游模式,共享農莊是一種農旅融合的產物,基于城市需求建設在周邊鄉村,其發展有助于提高農產品銷售額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促進農業、工業、商業間的相互融合。三亞市熱帶農業資源豐富,目前正在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在建的美麗鄉村有66個。旅游是三亞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具備較好的鄉村旅游發展基礎,加快發展以共享農莊為抓手的鄉村旅游將是實現鄉村振興和推進全域旅游建設的重要內容。
因此,在未來三亞共享農莊在開發運營時可基于2種模式展開:面向眾多不特定用戶的眾籌或租賃模式,可以采取股權共享、資產共享、產品預售、項目眾籌、土地認種、場地租賃等,讓消費者獲得實物,身份感的認同和精神上的滿足以及項目運營收益等;面向眾多農莊的農業生產資料或設施的共享模式,可以采取農機共享、倉儲物流共享等。
同時,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多主體的作用。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旅游的規劃與指導。將共享農莊建設納入全域旅游視野中考量,對接土地規劃、產業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等,通過共享農莊補齊鄉村旅游的短板,打造各具特色的熱帶田園的休閑度假勝地;建立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共享農莊產業體系逐步規范化和標準化,為共享農莊的發展乃至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法律環境;要加強經營主體的培育,提升服務質量。可以成立專門的休閑農業旅游協會,發揮協會在農業旅游宣傳推廣中的作用,也可參與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服務標準,并對農莊管理和服務進行監督。同時,利用共享農莊示范點建設人才培訓基地,培養共享農莊職業經理人隊伍,實現農教一體,將共享農莊從業人員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新型農民培養、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等范疇;開發運營主體要堅持走優質內容之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形成類型多樣、特色的復合型農業旅游產品體系,豐富農業旅游產品內容,滿足人們個性化消費需求。農莊建設時盡可能綜合多種農業資源要素,以多產品組合吸引游客,實時更新,以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同時,要提高游客參與性,參與性強是國外典型的農莊如艾米農莊等的一大特點,以提高消費水平,讓游客及消費者來了想消費,來了還想再來;要加強平臺搭建,做好區域營銷推廣,可通過積極開展推廣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號(抖音、快手等)開展線上線下宣傳,與電商平臺合作推廣,增強鄉村的吸引力,以形成良好的城鄉互動關系,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到鄉村進行深度體驗。
參考文獻
[1]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以發展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意見[Z].海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瓊府[2017]65號,2017-7-25.
[2]DB HN/045—2018,海南共享農莊建設規范[S].海南:海南省農業廳,2018.
[3]康興濤.共享農莊運營模式研究[J].管理觀察,2019(02):111-112.
[4]張鑫,辛霽虹,曾祥亮.國內外共享農莊模式對我國農業旅游發展的影響[J].農場經濟管理,2019(05):5-9.
[5]鄧琪琳,牟江.基于文化創意項目打造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成都浦江甘溪鎮明月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6(13):239-241.
[6]梁亞榮,鐘文顥.共享農莊土地利用法律問題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2019(03):117-124,159.
(責任編輯?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