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令敏 莫修良
摘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探析我國經濟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是現實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嶄新課題。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一要堅持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三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將轉型、創新、開放三者相統一,是研究我國經濟發展路徑的題中之義。
關鍵詞:新時代 經濟發展 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245-02
新時代,我國的經濟建設開始了新的探索。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現今的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時間點上,邁進2020,面對新的發展環境我們必須持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而實現新時代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進入新時代,我國結束了之前一味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經濟發展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要想實現經濟的高效益發展,我國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其首要問題就是要促進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調整產業結構對于新時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調整產業結構有助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為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強大動力;其次,調整產業結構滿足了迎接全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大挑戰的迫切需要;再者,調整經濟結構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效益。但是,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當中也存在的兩大突出問題:一是我國制造業空心化嚴重,“大”而不“強”的特別明顯突出,落后于全球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的發展步伐的問題;二是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生產性服務業效率低,消費性服務業發展速度緩慢的問題。
(二)如何解決產業結構內部突出問題,促進經濟高效益發展
1.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著力點
基于高新技術產業來調整產業結構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一條捷徑。高新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改造我國傳統產業,提高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促使我國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合理化。另外,現今各發達國家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大多依靠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
2.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要途徑
我國原有的生產發展方式雖然加快了經濟的發展速度,但也存在著高耗能、高污染等問題,不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性基本要求,同時也限制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因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使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高效率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速度與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的和諧統一。
3.以振興支柱產業為重點突破
以“點”帶“面”,通過重點促進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等支柱產業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升級。發展支柱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比率對推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會起到先導性作用,具有較強的“連鎖效益”,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振興,必然會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2019年10月我國發布《關于新時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1],提出設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的發展試點,這對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更有助于為未來經濟發展擴展空間,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二、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振興與發展的前提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
(一)科技創新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成為第一貨物大國,“中國制造”隨處可見,但是,當時我國提供的主要是一些中低端產品,這完全得益于我們的人才資源優勢和資源低價優勢,各行業的核心技術大多還是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如今的國際競爭愈加激烈,中國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須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只有掌握前沿核心技術,占領科技創新高地,才能牢牢地將經濟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促進科技創新深入融合到經濟發展當中去,才能真正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二)如何縮小與科技強國之間的差距,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1.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現經濟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3]近年來,中國愈加重視在各個領域的創新與發展,自“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啟動以來,我們在載人航天、量子通信、北斗導航等領域不斷涌現重大成果,高速鐵路、網上支付、共享經濟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科學技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增加。
2.要提高企業的自我創新意識,激發企業主體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與活躍性
一個企業是否具有自主創新意識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占據市場優勢的關鍵所在,因此,企業經營者要堅定以創新促發展的牢固信念,增強創新主體意識,將科技研發成果深入融合到自身發展當中去。
3.要將人才資源開發擺在科技創新的優先發展位置
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培養高科技人才,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科技創新事業,旨在不斷擴大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規模,解決領軍人才、尖子人才稀缺問題。新時代環境下,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重任,必須始終發揮“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破除科技發展困境,才能增強科技創新力量,提高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