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楊穎紅 張琳
〔內容提要〕 制造業的振興離不開智力支持,遼寧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狀況已經嚴重制約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智能發展,打造遼寧制造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已成為振興遼寧制造業的重要基礎和戰略支撐。本文從遼寧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意義出發,分析了培養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出臺各項激勵政策、提升制造業人才軟技能和關鍵硬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加人員培訓投入等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 職業教育 遼寧制造業 高技能人才
一、打造高技能人才是振興遼寧制造業的重要基礎和戰略支撐
為了提升遼寧省制造業競爭力,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2015年12月遼寧省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專注于高端數控機床、航空航天設備、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設備、海洋工程設備和高端船舶等的開發。推動智能制造和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將工業4.0和智能服務作為全省制造業發展的新優勢,實施制造強省建設戰略。制造業的振興離不開智力支持,遼寧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狀況已嚴重制約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智能發展,培養適合發展需求、類別齊全、工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是促進制造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并已成為振興遼寧制造業的重要基礎和戰略支撐。
二、遼寧省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和主要原因
高技能人才目前沒有統一和權威的定義標準,一般是指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從業人員,主要包括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和具有相應職級的技術工人。
近年來,遼寧省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這一現象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遼寧省政府出臺了“遼寧省高技術人才振興實施方案、關于加強企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實施意見以及遼寧省技師培訓項目補貼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改進技能培訓體系和改進技術人員待遇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但是,總的來說,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訓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與現代制造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據調查,遼寧省技術人才數量達到447萬,其中高技能人才僅占員工總數的3%,只有14.8萬,其中大多數人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較低。造成這種供求失衡的原因包括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和技術革命對高技能人才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公眾對文憑資格的認識和對專業技能的偏見沒有改變;制造業人才社會待遇比較低、發展渠道窄的問題尚未解決;教育機構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各個行業的制造業人才總體上缺乏投資。
三、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打造遼寧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議
遼寧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經嚴重制約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創新盡快加以解決,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等多方需要協同合作,共同破解遼寧制造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面臨的諸多問題,推進遼寧省強省建設的戰略目標,為遼寧制造業的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相關建議如下。
1.出臺各項激勵政策,積極改善遼寧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環境。一是建議政府積極宣傳,引導社會公眾打破職業偏見,扭轉重仕輕技的傳統觀念和重視學歷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偏見,形成“尊重技術工人,使制造業工人感到光榮”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二是建立完善與制造業特點相契合的人才評價體系。如鼓勵制造企業打破年齡、教育等方面的限制,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或首席技術人員等高層職位,從而拓寬技術工人的晉升渠道。三是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發揮企業、教育機構和其他組織的培訓主體作用,增加遼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
2.提升制造業人才軟技能和關鍵硬技能。建議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等軟技能作為職工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技術人員的愛崗敬業、創新創造的良好素養。在培養軟技能的同時,要加強對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綠色制造技能、全員質量素質等關鍵硬技能的培養和提升,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業務的開發和應用、形成綠色行為規范和生產方式,從軟硬技能整體上提升制造企業職工的質量意識和管理水平。
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優先培養緊缺的高技能制造業人才。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等培訓機構要不斷完善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完善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將其與專業標準和工作規范相結合。二是實現與制造業企業一體化育人,具體可試點現代學徒制,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到教育機構兼職,共同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三是通過開發整合優質的線上課程以及品牌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線下課程,對制造業緊缺高技能人才培訓。四是借助遼寧省建設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及人才培養基地等平臺,開展大規模高技能人才培養。五是建議結合遼寧制造業的實際發展,關注十大重點領域,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開展“訂單式”培訓。
4.增加人員培訓投入,改善制造業人才培養條件。高技能人才是遼寧省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人才的培養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政策、時間和資金等持續的投入。從政府視角看,在制定相關人才政策的同時,需要增加財政指導基金的投資支持;從制造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角度看,需要制定完整的員工培訓規劃,安排增加專項資金投入、提高員工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健全人才發展和培訓機制。
(作者單位:1.2.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3.黑龍江大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創業服務指導中心)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