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張蕾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時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國學生應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將中國文化的英語表述作為實踐的重要部分(王晨2018)。但是,英語專業學生由于學習經歷不同,對文化的理解不同,加上受二語水平限制,導致產生了“中國文化失語癥”。
外語教育中母語文化的缺失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深思的問題。有些學者如邵麗君、孫秋月(2015),張(2017)嘗試通過課堂這一主要陣地促進外語學習者中國文化表達能力的提高,但對于寫作課堂的實踐探索還遠遠不夠。寫作是交際的一種形式,是文化交流的平臺,更具有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文化因素影響著二語寫作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二語寫作課堂,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英文書面表達能力勢在必行。
中國文化二語表達能力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特有的事物、觀念、現象等知識的能力。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更是加入了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考核部分(即漢譯英翻譯測試)。中國文化二語表達能力涵蓋了學習者對民俗、歷史名勝古跡、傳統節日等的表達能力,范圍比較廣,涵蓋了學者認為重要的中國文化內容,但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還未形成統一的測試范圍或話題。中國二語文化表達能力測試多以翻譯為考查方式,輔以選擇、填空等其他形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筆試,也有口試,以及口試和筆試相結合。測試內容的答案相對固定,且往往題量很大,耗時長,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對測試內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了其考試成績,抑制了其表達的興趣。
為了提高中國文化二語表達能力,在二語課堂融入母語文化很有必要(王晨2018)。崔艷輝和王軼(2016)對二語課堂如何融入母語文化進行了理論研究,對教師、教學內容、測評模式和教學活動提出了建議。邵麗君和孫秋月(2015)從實證研究的角度指出,通過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和加強課外自主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能夠順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際,擔負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張(2017)則通過實證研究認為,應平衡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輸入,從而提高學生的母語文化素養,增強其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雖然學界對中國文化失語這個現象進行了探討,但專注解決此類問題的教學實證研究偏少。此外,相關研究考察的均是學習者廣度的中國文化表達能力。而對于真實的應用語境來說,學習者能就一些重要方面進行文化闡釋對文化溝通顯得更為重要(李春光2017)。2017年1月出臺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中國文化的教學范圍提出了建議,包括核心思想理念和中華傳統美德等。可見,將外語課堂的中國文化范圍縮小,在學生能相對自由選題的基礎下考查其中國文化表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有鑒于此,本文聚焦于中國文化話題的分類寫作,在二語寫作課堂中為學習者創設文化傳播的情境,布置寫作任務,以期為寫作教學提供建議。
本研究通過英語課堂的中國文化二語寫作實踐,旨在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中國文化二語寫作產出中的內容和語言質量如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2.中國文化二語寫作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研究對象為某高校英語專業一年級的兩個平行班,分別為商務英語專業和翻譯專業,共55名學生。課堂實踐在寫作課程的第一個學期,此時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思辨能力還不夠高,因此不能設置過于困難的二語寫作任務。
教學實踐主要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分為三個步驟:寫前活動、寫作活動和寫后活動。
步驟一:寫前活動(Pre-writing activities)
在內容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對提供的圖片上的蛋糕做法進行討論,使其了解過程寫作中注意的事項,如分解步驟和使用銜接詞等。同時,讓學生完成有關過圣誕節的排序練習,進一步鞏固銜接詞的使用。在語言方面,通過組句等練習使學生熟悉三大從句的用法。教師將寫作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他們選取自己認為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某一個過程進行寫作,為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文化。寫作任務為45分鐘限時作文。
步驟二:寫作活動(While-writing activities)
在教師將寫作任務布置給學生后,學生就寫作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并整理寫作提綱,這期間學生也可以運用互聯網資源查閱相關資料,之后進行獨立寫作。
步驟三:寫后活動(Post-writing activities)
在學生寫作結束后,教師為他們提供評價單,讓其進行互評。教師對學生的作文再次評價,將紙質的評價單反饋給學生。在隨后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總體評價,對他們所選取的話題進行擴展,組織討論。學生的思維全程都很活躍,對討論和反饋都充滿興趣。
對學生而言,如何選取代表中國文化的過程也是一種挑戰,課堂討論的氛圍很熱烈,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整體而言,本次課堂實踐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1.二語寫作產出內容
從寫作產出內容來看,學生共選擇了20個不同的話題(見下頁圖),包括選題最多的春節(13人),以及零星選題的話題如賞析唐詩、學說方言、做孔明燈等。學生選擇的話題普遍具有代表性,且多選擇外化的物質方面的制作過程,如餃子、粽子、月餅等傳統食物的制作過程。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話題選擇點偏窄,如做團子和做紅燒肉這兩個選題。還有學生選擇了“支付寶”這一話題。教師與學生溝通后得知,他們是想通過介紹讓外國友人使用支付寶軟件,從而顯示中國的經濟實力。但是就文化層面而言,這個話題顯然是不合適的。可見,學生選擇寫作產出內容時既要考慮將話題縮小到能用一篇文章寫的點,又要考慮自身的寫作能力,更要能以小見大,對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進行分析。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學生選擇的代表中國文化的話題
但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存在主次不清的問題。比如,有學生在介紹春節時只注重介紹其由來及有關故事,而忽略了如何過春節這一主題。還有學生寫賞析漢字的作文時將話題鋪得很大,造成文章空洞無物。在教師與學生交流后,他選擇了一個漢字作為例子,從其發音、寫法和意義方面對作文進行了重構,從而使文章言之有物。總體而言,學生的作文均體現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又體現了他們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愿望。如以下學生作文中的句子:
(1)As all the people know,Christmas is a significant festival for western countries.Similarly,Spring Festival is as important to Chinese people as Christmas is to Westerners.(將中國的春節與外國的圣誕節作類比,表現春節之于中國人的重大意義。)
(2)I felt very happy when making rice-pudding with my family.It makes me feel the warmth in my family.Also it lets me feel the beauty of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體現了對國家和家庭的熱愛。)
(3)The shape the dumplings originate from the legend of Nv Wa made man,so the shape of dumplings has a good implied meaning.(在做餃子過程中加入女媧造人的神話介紹,傳播了中國文化。)
(4)Many parents will name their children as“zhi”,because they place great hopes on their children to be a man of ambition.(對漢字的意義進行描述,分析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總體而言,這樣的寫作訓練有效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這些也是英語專業學生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2.二語寫作中產出語言
二語寫作任務不僅是思維任務,還是語言任務。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出現的語言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語言表達中出現標點符號使用不當、時態使用錯誤等。如:
(1)My mother and my grandmother will be in the kitchen,both of them make meals for dinner.(逗號使用不當。)
(2)To put it another way,the kite is embodying national wisdom and expressing people’s pursuit and yearning for a compromising blueprint.(embody時態使用不當。)
第二,部分語句表達不夠地道。如:
What’s the next,wake up the tea.You may be confused about how to wake it up.(用wake up描寫茶藝可能會引起歧義。)
第三,使用簡單句較多,復雜句的使用不多,整體而言寫作的復雜度不夠。
1.寫作評價和反饋多元化
針對學生二語寫作中產生的內容和語言問題,二語寫作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本次課堂實踐進行了多樣的寫作和反饋評價。首先是對內容的評價。如話題的選擇是否合適、行文是否有邏輯、中國文化是否有機地融入二語寫作內容等。其次是對語言的評價。教師采用了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評價標準。在第二堂課的開始,又對學生輸出的文化內容進行了綜合分析,并請學生回憶與反思,就如何提高中國文化表達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啟發和思考。同時,對學生愿意表達中國文化的態度進行鼓勵和支持。
2.學生寫作交際目標明確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探索文化寫作發現,學生在寫作時大多注意到了寫作任務的交際目標,即向外國友人傳遞中國文化,在寫作過程中也有意識地體現這個寫作目標。如:
(1)I hope you can be blessed by eating Chinese dumplings and can fall in love with China from the dumplings.(希望外國友人愛上中國的餃子。)
(2)I want to introduce Chinese dialect to you.When you have learned the language,you can understand the culture better.(希望外國友人通過學習中國方言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如何在課堂中融入文化教學內容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中國文化輸出融入二語寫作任務進行了有效性嘗試,發現寫作任務的真實性和語境性能促進學生進行真實的思考和產出。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學生參與度較高,積極思考。對學生的作文評價則采用了內容和語言評價相結合、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還引發了學生對文化輸出的討論。學生在中國文化輸出過程中展現了自己的思考,其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學生在自己熟悉的話題中樂于表達想法,但囿于二語水平,精準表達中國文化還存在困難。
中國文化融入二語寫作教學任重而道遠。這次嘗試僅僅是系列嘗試中的一項。今后還應設置系列化課程,逐漸提高寫作任務的難度,如對文化內容的比較和深入闡釋等,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更加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