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走上講臺”的教學模式具體包括分建小組、任務分配、提出要求、指導備課等。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懂得如何與他人互相合作,還能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敢于探究的精神,有利于他們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創造能力的提高,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學生;走上講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語文素養
一、 前言
“學生走上講臺”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是近幾年來在中學和大學比較流行的教學改革嘗試,并且效果顯著。田荷珍教授說過:“在講臺上講過的話對自己的記憶是一種強化。”鑒于此,五年級時,筆者做了“讓學生走上講臺”的教改嘗試。
二、 精挑細選,提高自學能力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進入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自學。實踐證明,“讓學生走上講臺”更能促進學生提高自學能力。
由于受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社會閱歷等的限制,高年級的語文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讓學生來執教的。因此,老師首先要和同學們一起,從本學期的課本中選出淺顯的、易學易教的、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文,作為學生執教的內容。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選擇少量的課外精品作為教學內容。
學生走上講臺,會促使他們更主動地去研讀課文,查找各種資料,認真完成預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會讀、會寫、擴詞,熟讀課文,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寫批注等)明確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更深入透徹地去了解教學內容。小老師的準備不只是完成預習任務,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么聯系?”“前后的內容如何連貫?”“怎樣設計才更有特色”等等。為了讓自己在同學們面前展示實力,他們會全力以赴,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自學能力。
三、 眾志成城,培養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提高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課堂要努力實現從“傳授和講解語言知識”向“培養語言能力”轉變,每位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利用積極因素,采用更適合于學習者語言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方法,較快地提高課堂效率”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合作式學習為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途徑。通過合作式的交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相互鼓勵、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完成合作意識的內化與協作能力的提高。
實踐中發現,學生走上講臺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從而較快地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具體操作時,老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在將學生分組時,老師要注意適當調劑,將一些后進生與優秀生進行搭配,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每組經過競爭、討論,選出一名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都過人的學生作為執教者。確定好的執教者勢必做一番精心的準備,如廣泛搜集材料、深入鉆研教材、多方聽取意見、選擇教學方法等。為了小組的榮譽,組員們也一定會齊心協力,一起出謀劃策。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他們刻苦鉆研,自覺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形成較合理的、科學的教案。 上課前和上課時,教、學雙方也會通力合作,備好課,上好課,聽好課,也使雙方對教學內容高度重視,深入研究。
一階段結束,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民主評選出最佳教案、最佳執教者、最佳合作小組、最佳創意、特殊貢獻獎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四、 活躍氣氛,培養探究精神
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都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這種學習觀的變革,意味著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并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走上講臺”這一學習方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敢于探究的精神。
學生走上講臺的初級階段,安排小老師講授的內容可以包括文化常識、作家作品、文章寫作背景、領讀課文、掌握生字詞、檢查大家預習情況等等。一般來說每位小老師在臺上講課的時間不超過25分鐘。學生走上講臺授課,而老師則坐下來,成為學生中的一員。等到該名小老師完成教學任務,走下講臺之后,老師再走上講臺,組織大家用幾分鐘時間針對這名小老師的表現展開討論和交流,總結他的25分鐘課程講授有哪些優點可以發揚借鑒,又有哪些問題出現,值得大家引以為鑒的。必要的時候,老師可以見機行事,查漏補缺。
萬事開頭難,邁出艱難的第一步后,課堂教學內容,在難易程度和教學的量上會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一開始的只是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到與同學們一起學課文中的重點內容,再到一大段、整篇課文,要求逐漸提高,而孩子們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適應,并嘗到了自己走上講臺的樂趣,大家也由一開始的畏畏縮縮、互相推諉到爭先恐后。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課堂教學中,原先教師執教時,礙于師道尊嚴,有些觀點學生不敢提出,因此往往一些充滿個性、創造性的見解,被在無形之中扼殺。學生走上講臺執教,由于教學雙方都是學生,就自然多了一份親近和默契。學生思想上少了一道禁錮,課堂上會對教學內容及時進行判斷,一旦發現問題便立即做出反應,不像原來對老師那么迷信。由于預習充分,他們對課文閱讀理解的層次越來越高,見解越來越獨特,探究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課堂上,他們會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大膽地質疑問難。那些學習困難者,課上更有了用武之地。他們也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很不成熟,甚至有時有些偏執。此時教學雙方各執己見,課堂氣氛熱烈。
記得在學習《嫦娥奔月》一課時,同學們就為嫦娥吃仙丸到底是“為天下蒼生著想”還是“為了成仙私自偷吃”產生了分歧,爭得不可開交。在臺下聽講的我舉手發言了:“《嫦娥奔月》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既然是傳說,所以有不同的說法就很正常。嫦娥在老百姓心中一直是美麗善良的化身,大家覺得哪一種說法更符合她的這一形象呢?”學生異口同聲說前者。老師在關鍵時刻的釋疑,既穩定了課堂教學秩序,同時也以自身的行動告訴了執教者以后如何解決有爭議的問題。這節課,小老師精心設計的每一個學習過程,每一步都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生都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整堂課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課堂上學生們興致極高,一改過去那種沉默寡言的局面,發言很踴躍,掌聲不斷,比預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 多管齊下,提高綜合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的基礎性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小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只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
讓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能使學生獲得終生難忘的學習高峰體驗,真正激發起學生熱愛語文、學習語文的興致。它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它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創造能力的提高,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大有益處。
六、 角色轉換,營造學習樂園
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是學習是否有意義的關鍵,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應是一種享受,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快樂的事,他們才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學習的激情,學習潛能才會得到充分甚至超常的發揮。那時,師生才能共同收獲知識與快樂、希望和驚喜。
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就不再是學生和課堂的主宰,而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聆聽者、促進者;學生就成了學習和課堂的真正主人。學生成為主人后的課堂培養出的不是高分低能,而是愿學、會學、樂學、善學的學習者,充滿著強烈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從而形成了“教師課下忙、課上輕松,學生課上忙、課下輕松”的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這樣的課堂也不是死氣沉沉的一潭死水,而是師生共同探求知識的一方樂園。
當然,“學生走上講臺”并非是把課堂甩給學生,教師撒手不管,一身輕松,只做個聽眾而已。教師一定要全過程參與,從課文的選定、備課、資料的提供、教法指導、課堂聽課(包括課堂救急)、課后評議、教學建議等,都要一一過問,全程指導。學生上講臺講授的過程中,坐在下面的教師要認真聽課,仔細做好記錄,特別是學生錯講、漏講和講解不透的地方,以便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有發言權,在講評學生所講時能對癥下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課后,教師還要搞好學情調查和個別輔導。通過學情調查,及時反饋學習成果。讓學生針對學習中的遺留問題,進行相互交流,及時查漏補缺。通過個別輔導,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大部隊,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雖然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部分學生講課時不夠大方、聲音不夠洪亮、語言組織不夠妥當、備課成了背課等等,但只要我們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始終堅持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希望為哨兵,那么,成功的大門自然會為你打開。
七、 結語
新課程對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必須敢于創新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教無定法”,學也應該無“定勢”。“學生走上講臺”是一種教學嘗試,它可能不時尚,但一定飄散著新課改理念的芬芳;它可能不花哨,但一定演繹著師生共同的智慧;它可能不完美,但一定洋溢著師生成長與收獲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陳偉.讓學生走上講臺[J].科學大眾:教師版,2013.
作者簡介:
柳春梅,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