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就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聽說讀寫的整合呢?筆者在任教一年級語文教職時,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在作業方式上不斷探尋聽說讀寫的設計,促進學生有效作業的開展,促進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 作業設計;微信打卡;聽說先行;讀寫其后;樂于仿寫;運用提升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素質,形成良好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而在現在的小學作業布置中,普遍存在著作業布置重數量輕質量、重教材輕實踐、重被動輕主動、重單一輕多樣等問題,由此造成了學生對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產生疲倦感。新課程實驗中作業設計與實施應堅持主體參與的開放性、形式的趣味性、內容的綜合性、作業評價豐富性的原則。
一、 入學之初,聽說先行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說讀寫結合就是一種遷移、一種運用。這種運用能力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提高。在一年級學生入學之初,部分孩子在入學之前已經進行幼小銜接的培訓,習得拼音,有一定的識字量能自主閱讀,但也有一部分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沒有基礎進行自主閱讀。那么,教師要將聽說結合起來,就必須抓好學生在家的兩項作業,即聽與說。聽,指的是親子閱讀中孩子要會“聽”;說,指的是每日說一句完整的話。
語文素養中說是寫的基礎,只有會說才能會寫,而讀(聽)又是說寫的奠基工作,因此,筆者每天布置孩子的閱讀打卡作業中,讓學生在讀(聽)的基礎上,能說出故事的大意及自己的感受、體驗,慢慢發展能復述故事大意等;另一方面,筆者善于運用小程序中的小打卡,讓班級的孩子堅持每天說一句話,以錄音或學生說一句話家長代筆寫的形式進行打卡,筆者利用課余的碎片時間進行檢查和點評,這樣一來,學生的“聽與說”就開始在筆者布置的作業中播下種子,慢慢發芽。
班里的孩子們自開學到學完拼音,每天堅持“每日說一句話”的微信打卡,孩子們說話的邏輯思維、條理已經比較清晰了,他們從說不完整話到懂得說一句完整的話,再懂得結合生活,結合閱讀,加上修飾的話,真是讓人欣喜的。如孩子們這樣寫道:
今天中午,我的媽媽買了兩份四果湯。她吃的時候,發出像外星人攻擊地球的聲音,我好害怕。
家里停水了,我大吃一驚,原來水管爆開了!不會吧?晚上有水做飯嗎?有水洗臉嗎?……難道我要以淚洗臉嗎?
筆者每天晚上睡前,都會檢查孩子們“每日一說”的作業,給他們點贊或三言兩語的評價,如“你這句話說得太逗了!”“可憐的寶貝,要不要來老師家蹭飯呀?”……據家長說,孩子們每天打卡前都迫不及待想知道老師的點評,也會慢慢從生活中去提取素材,去思考如何把話說在通順、完整的基礎上,再用自己喜歡,認為有趣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的進步需要得到肯定,這個肯定和鼓勵需要及時性,因此,我就會將“每日一句”的優秀作業收集、展示,并頒發“最佳口才獎”,孩子們真的是在這樣的作業中進步著。
聽,是語言的輸入;說,是語言的輸出。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庭閱讀后,班里的孩子們利用午休進行班級講故事。每天一名同學講故事,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完故事后,講故事的同學提出三個問題,由聽故事的同學回答。若時間允許,聽的孩子們也能反問講故事的同學,讓孩子們在故事的海洋里徜徉,碰撞出“聽”與“說”的思維火花。孩子們的語言,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豐富和提升。
二、 拼音習得,讀寫其后
經歷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輪教學實踐后,筆者認識到“寫”的訓練起步越早越好。雖然他們認識的漢字還不夠多,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產生強烈的表達和寫作的欲望;另外,一年級的孩子想象力特別豐富,敢想敢寫,雖然有些字還只能用拼音代替,但何妨,孩子們的想法充滿童真童趣,別具韻味。
如果能創造條件,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筆試著寫下來,無疑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于是,拼音學完,筆者布置的從“每日一句”作業,就從學生錄音或學生說家長代寫的模式,轉變成讓孩子自己運用拼音來寫“每日一句”,家長幫忙每日打卡,老師依然每日檢查、互動。
筆者緊緊圍繞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寫話要求來布置每日一句:“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中,筆者除了讓班里的孩子自由表達一天的所見所聞,說自己想說的話外,還向課文學習,讓孩子以特定的句式來寫一句話。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秋天》中,學習了這句“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蔽乙龑Ш⒆觽冴P注句子中的兩個“了”,這是一個由三個單句串成的一個句子,從整體到具體的思路來寫天氣變化。課后作業,我讓孩子們的“每日一句”要寫這樣的句子,孩子們這樣寫道:
春天來了,小草綠了,一棵棵小草從土里鉆出來。
暑假來了,孩子們開心了,一個個孩子走出廈門去旅游。
可見,經過老師的用心點撥,孩子們的“每日一句”是能習得一些語言的門道的。再如,上完《樹和喜鵲》第一自然段,“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課上老師引導后,孩子們發現了句子的奧秘所在,不僅有三個“只有”,句子中還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孩子們懂了以后,筆者在檢查他們的“每日一句”的作業時,發現孩子們很聰明,一點就通,他們掌握得比較理想,寫出來的句子,讓人稱贊。如:
我只有一個書包,書包里只有一個文具盒,文具盒里只有一塊橡皮擦。
廈門只有一所觀音山音樂學校,觀音山音樂學校里只有一個一年一班,一年一班里只有一個我。
周末,我稍提升了點難度,讓孩子開始寫周末日記,并堅持下來。隨著拼音習得,識字量增大了,孩子們的寫話也越來越好,一句話寫好了,然后再慢慢練習學會連貫地寫好幾句話,寫好一段話。
三、 走向課文,樂于仿寫
有人說,會讀書的人把書讀厚,我想是這些人能從作者的有限文字延伸開去,加入自己豐富的理解和想象。筆者認為會教書的教師應把書教厚,即能抓住每一個契機,豐富教材外延,有機、合理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筆者認為,在“寫”的能力培養上,應該大力提倡向課文學習,幫助學生搭建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橋梁,使學生有模可看,有樣可學,有路可想,有話能寫,寫話便不再成為難事了。因此,在教學課文后,我會伺機在“小練筆”上,稍做點撥,啟發孩子們思路,讓孩子們回家玩轉語言,樂于仿寫,微信打卡。我跟孩子們約定,誰寫得好,誰就能上曾老師的朋友圈,天真的孩子們認為這是莫大的贊賞,對于我布置的課文仿寫或者課后小練筆,都認真對待,為師深感欣慰。記得我朋友圈上一條學生小練筆,深受圈友們的喜愛,那是學完部編版《雨點兒》這課后,我讓孩子們想象雨點還會去哪?給那兒帶去了什么變化?學生們寫道:
小雨點,沙沙沙。落到土壤里,小草展綠芽;落到花朵上,花朵更嬌艷。
小雨點,沙沙沙。落到花園里,花兒張嘴巴;落到池塘里,魚兒搖尾巴。
而有一個孩子按照老師給的句式寫,但是他沒寫小雨點,他這樣寫道:
小鴨子,嘎嘎嘎。游在池塘里,池塘笑哈哈。游在鐵鍋里,別忘撒蔥花。
多么靈動的語言呀,真是屬于自己了不起的創作呢!孩子們的潛力真的不可估量,而老師用心去設計有效的作業,也是關鍵。仿寫,已經是我班孩子的常規化作業,微信打卡對于老師的檢查和反饋,起到很便利的作用,我從中受益良多。
例如,上完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一個接一個》這篇課文后,我要引導孩子們做一個樂觀的孩子,讓孩子們進行仿寫之前,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即興進行下水文示范:
早上,窩在暖和的被窩里做美夢的時候,鬧鐘正響起來,“該送女兒去上課了”!唉,我好想再玩一會兒啊。要是不這么早不那么遠上課就好了。不過,那么早那么遠地去上課,可以拉長一天,還可以吃上美味的沙茶早餐,倒是一件感覺很不錯的事呀!
聽完老師的下水文,一只只躍躍欲試的小手舉得高高的,大部分孩子也能脫口而出,連一個有待進步的學生,也充滿自信,激動地站起來說:“放學了,正玩著滑滑梯,就聽大人叫著:‘快回家洗澡!唉,我好想再多玩一會兒啊。不過,回家洗得香噴噴的,倒也是很舒服的呀!”,班級里立刻響起掌聲,為這位同學喝彩,說得真棒!真是一次愉快的創作啊,那么老師布置的仿寫作業變得簡單,孩子們沒有畏難情緒下去進行語言的訓練,顯得很輕松。
四、 看圖寫話,運用提升
向課文學習構思,向課文學習表達,這都建立在教師對課文進行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學生真正由已有的閱讀經驗遷移到新學習的寫作能力上。我班的孩子們,從開學第一天,就有親子閱讀和每日一說的第一層鋪墊;學完拼音,有每日一句、周末日記和看圖寫話的第二層鋪墊;語文課上,常有課文仿寫,進行語言積累,這是三層鋪墊;每天的閱讀打卡,更是鋪墊。孩子們的看圖寫話能力也在慢慢提高。承接平日里的仿寫作業,如何巧妙運用到看圖寫話上呢,筆者在一次《海邊的歡樂時光》看圖寫話中引導孩子們將《一個接一個》的課文仿寫遷移運用到這次看圖寫話的結尾,提升孩子們語言表達,孩子們想要表達自己對海邊歡樂時光的依依不舍時,他們這樣寫道: “時間過得真快,正玩著堆沙堡的時候,就聽大人叫著:‘快回家吃飯啦!唉,我好想再多玩一會兒啊。不過,回家吃飯,下周還可以再來嘛!” 孩子們學以致用的本領在一次次看圖寫話實踐中遷移、運用、提升。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皟灮O計和實施有效作業,可以實現作業上的‘五大轉變:筆頭形式轉變為活動性、探索性、體驗性;形式單一轉變為豐富多樣;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學生思維空間狹窄轉變為思維廣闊深刻;內容機械抽象轉變為生動活潑。”一年以來,我班孩子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有效作業下有效、穩步、循序漸進地整體推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也同步發展著。
參考文獻:
[1]董服相.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的設計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8(7).
作者簡介:
曾惠真,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