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越來越為重視傳統文化。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文化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本文將從語文教學的工作實際出發,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科目,尤其是初中階段的語文,對學生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在初中語文的教材中就包含著非常多優美經典的文章,意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審美,從中領悟真、善、美,形成良好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這是現階段我國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愛國主義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把握這個基本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勤于思考,充分發揮智慧,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
一、 發掘教材內涵,滲透傳統文化進行教學
語文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于引導學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繼續后續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教育是新課改的重要要求與目標,語文教學對于傳統文化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我國初中語文的教材當中,一直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教師在面對這些教材的時候,要深刻地發掘教材的背景,內涵,從多個角度賞析,這樣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就有非常多的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發揮,這樣也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材中,第一單元的古代詩歌四首就是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優秀示范內容,古代詩歌四首分別是《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天凈沙·秋思》《次北固山下》。中國是詩的國度,從古至今流傳出非常多的詩歌,也有非常多偉大的詩人產生。這幾首古詩雖然書寫的朝代不同,詩人所處的時間背景不同,但是無一不是通過書寫自然景觀來抒發自身的情懷,在詩中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對詩歌書寫的時代背景,詩人的生評以及詩歌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觀,歷史事件都進行細致的了解。初中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時候,已經對事務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對美丑有一定的甄別能力,但是當下時代的初中生,從小接觸的信息量巨大,并且在這個知識快速更迭,知識快餐化的時代對傳統文化所知甚少,絕大多數人需要深入學習,主動學習的知識都欠缺耐心。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以及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的時候需要進行引導,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古詩詞的閱讀對于初中生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困難,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么死記硬背,要么畏難怕苦,模棱兩可的學習,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尤其需要教師發掘詩歌的背景,拓展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進行學習。在《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歌的學習當中,首先我們應當了解這首元曲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通過多種景物的描述,表達詩人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宿徐思想感情。這首元曲總共28個字,但是描述來是一幅完整充實的畫面,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感情,語言簡練,意蘊深遠。教師要從文字中帶領學生領會語言之美,從詩歌的創作背景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詩歌的畫面描述中感悟深遠的意境。這樣學生對與這首元曲才能有一個具象的,立體的,多層次的了解,從而建立起對詩歌多層次的了解,在后續的詩歌學習中,也能用同樣的方法對詩歌進行賞析。學生學會了使用這種方法,在語文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就更加容易進行。
二、 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的教學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固然需要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但是同時也需要輔助多種手段來營造一個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不僅僅只是能夠讓語文教學的氛圍更加濃厚,這對于學校進行校風建設,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學風,培養學生的道德水平與思想意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的名言警句,學校中張貼懸掛的標語等等,這些雖然在日常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不起眼,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形成知識文化的滲透,語文教學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中要利用好這一塊陣地,將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滲透到合適的章節教學當中。或者將這部分內容設計成日常教學的小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的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這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細心的搜集,形成對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注意與興趣。另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也可以善于利用傳統節日,文化事件等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進行教學。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紀念白求恩》這一門課程的學習,教師可以提前規劃讓學生了解國際醫生這個職業,了解白求恩醫生在中國的年代背景,并且布置議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是一種激發熱情的學習氛圍的方式,為了討論議題,學生會主動地去學習關于這篇課文的背景知識,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當然在討論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引導語規范,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到課文中蘊含的深刻情感,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的精華,也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目前在學生群體中存在著一種羞于談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現象,甚至有部分的學生本末倒置,對于優秀的歷史文化人物嗤之以鼻的現象。在教學中使用討論或者類似的形式激發熱烈的學習傳統文化,討論傳統文化的氛圍能夠有效遏制學生群體中這種不良的現象,導致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還有許多種的形式,各個學校的傳統不同,有不一樣的活動與形式可以開展這種活動。例如,在學校的廣播體操時間,升旗時間,可以加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的活動;在運動會,文化節等大型的校園文體活動中也可以加入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內容;校園中的雕塑,標語等各項裝飾物都可以與傳統文化相關,甚至是在教室,宿舍命名中也可以采用使用歷史文化典故的形式,來營造校園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傳統文化教學的氛圍對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傳統文化教學也有強化作用,能夠加強教學效果。
三、 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需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中,同時教師也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實踐形式來強化這種教育。這是因為教學的效果需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實踐的形式非常多樣,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積極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更多的機會給學生進行實踐,諸如聯合其他科目的教學,組織各種規模的活動,班級之間,年級之間,校園內外等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是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并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至第二單元中,分別有關于春天,夏天,冬天的文章與詩詞,這些文章與詩詞對這幾個季節的景物有比較翔實的描寫,對于不同的季節對應表達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作文比賽,詩詞大會這樣的實踐活動,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相應內容的文章,詩詞閱讀。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國人對不同的季節的情感,以及不同季節所代表的情緒,諸如春天代表希望、秋天代表蕭瑟等等。學生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能夠主動的拓展閱讀,在閱讀中逐漸強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獨到的理解與認識。另外,除了這一類的教學實踐活動,對于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所出現的時間,例如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寒食節,春節等等,也可以組織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在不同的節日進行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們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對于這些傳統節日的認識,同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導學生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意義,了解傳統民俗,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也應當敏銳地意識到,目前的許多媒體,電視節目等等都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很多熱門的電視節目中如中華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如《國寶會說話》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在學生之間也非常有熱度。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契機,結合這些節目組織類似的教學實踐互動。例如,在班級,年級之間組織小型的詩詞大會,經典歌曲歌唱,校史,城市史的文化知識講解等等,組織這些活動并不難,對于語文老師來說也是專長所在,而且影響力巨大,能夠很大的激發學生之間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語文教學也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這樣的活動效果往往不僅僅局限在班級或者年級之中,還會在整個學校之中形成轟動效應,對整個校園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科目。在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要勤于思考,發掘教材的內涵,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同時也要注意結合校園,教室,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素材,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勇于創新,善于結合日常教學內容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激發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濃厚興趣,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獨到理解與認識,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新時代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坤.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8(8).
[2]徐靜靜.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9(13):270.
[3[麻樹德.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華少年,2018(20).
[4]李麗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新課程,2019(5).
作者簡介:楊繼賢,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新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