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娟
摘 要:2018年,監察法頒布的紀元年。如何深化紀檢監察改革,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兩個責任”,充分發揮紀檢監察人員在執紀審查工作中的主動性和科學性,探究國有企業紀檢改革新方向,積極進行思考和研究,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闡釋新形勢紀檢工作的方向,對存在的新問題新難點作出剖析。
關鍵詞:國有企業派駐改革;制度建設;紀檢監察;兩個責任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與重點,國企改革為重中之重。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效率;鼓勵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股權多元化發展;改革國有企業干部管理體制,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國企改革的重點內容。近兩年,紀檢監察工作加強國有企業派駐監督,有效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有力提升企業監管質效,確保國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面對新形勢,如何開展好企業日常紀律監督工作是現今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現狀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就國有企業改革和反腐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明確國有企業存在黨的領導弱化、主題責任確實、黨的紀律松弛、頂風違紀違紀突出、監督管理確實、權力尋租盛行等問題。黨中央近年來加大巡視巡察力度,其目的就在于發現問題、形成震懾,發揮遏制和治本的作用。作為國有企業,充分認識到目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現國有企業紀檢派駐改革,深化“嵌入式”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舉措,是堅持依規治黨、加強黨內監督的有力保證。國有企業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做到由外部監督向內發力的轉變,真正將“利器”轉化為“助力”。
2018年,市紀委監委實行國有企業派駐紀檢機構試點工作,南京地鐵、城建集團等6家市屬國有企業作為試點單位,開展派駐改革工作。該創新模式形成了市紀委監委、派駐機構、市委巡察機構“三支力量”全覆蓋的監督體系。改革企業自身應該積極配合全面監督,充分建立有效的聯動溝通機制 ,暢通派駐機構日常工作指導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派”的特點和“駐”的優勢,區分行業共性問題和偶發性問題,善于從反復性的現象中抓住本質,從問題形成的軌跡中把握規律,推動制度制約,強化對小微權利運行的有效監督,切實做到黨委落實主體責任、紀委落實監督責任“兩手抓”、“兩手硬”,強化健全企業內部管控機制,將自上而下的監督進行有效的轉化和自吸收。一是建立責任體系。國有企業黨員領導干部主動繃緊黨政融合工作鏈條,黨委書記“一把手”強化責任意識,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要求,將“一崗雙責”責任扛在肩上,落在實處。二是規范制度執行。強化國有企業在人、事、財、權的管理,完善各級職能部門的制度規范,加強企業“三重一大”議事工作流程,杜絕“一言堂”等現象。形成教育預防、制度監督、懲治問責、容錯糾錯四大機制。三是做好風險防控。國有企業自身應當全面規范“三重一大”決策實施,緊盯權力運行的關鍵環節,防止權力濫用,預防腐敗滋生。汲取經驗,總結國有企業在巡視巡察中發現的共性問題,結合自身特點,建立并完善長效的監督機制,協助市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監察組落實企業日常監督工作,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發揮黨委、紀委作用,對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預防。加強日常行為的管控,及時糾偏改錯,剖析傳統的紀檢監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二、當前紀檢監察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紀檢監察機構內部設置存在不合理性
國有企業紀檢派駐改革后,國企撤銷紀委,監督執紀工作由黨委牽頭,派駐紀檢組進行指導監督。在進一步強化黨委領導責任的同時,也形成企業監督部門職能和定位的新思考,在發生違紀違法案件查處過程中,監督部門如何積極主動的行使監督權利,涉及基層黨員同志立案問題,怎樣履行立案過程,立案案件均需要提請黨委立案,程序的科學性還有待優化。作為黨委領導的下級部門,面對企業黨委和市紀委監委“雙重管理”的身份,如何看待自身的權利和責任,是否會存在即當裁判官又當教練員的窘境?早期國有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浮于表面、流于紙上,缺乏結合新時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對權利缺乏有效監管,監督工作存在“寬、松、軟”。另外,由于早期監督部門邊緣化現象相對普遍,紀檢人員的權利、影響力不高,對日常執紀監督造成了制肘,無法發揮對黨內各級機構的監督,其監督工作得不到正常開展和落實,往往成為了“背書部門”。
(二)紀檢監察部門不能全面落實責任
早期的國企紀檢監察部門自身缺乏完善紀律檢查約束機制,紀檢人員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基礎較弱,參加組織生活會不認真,把紀檢監察干部身份視為“護身符”,未能有效地推動監督責任的落實。甚至有的國有企業還存在紀檢監察人員濫用職權、思忖問題線索、選擇性辦案、濫用審查措施、干預夏季紀委執紀審查、跑風漏風等行為。隨著國企紀檢派駐改革,正是整治這陣歪風邪氣,震懾不正之風,凈化國企政治生態,強化監督責任的有效落實。
(三)紀檢監察制度缺乏有效的執行力
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特別強調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意義。在十八大以前,普遍存在執行能力不強的問題,紀檢部門缺乏將執紀監督的貫穿性,未能將監督責任放到較高的政治站位。紀檢監察制度的價值和生命力在于強而有力的貫徹執行力。要將監督責任落實落地,紀檢部門就必須加強內部控制機制不斷地完善。新形勢下紀檢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運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徑,防止權利濫用、責任缺失、管理越位等情況。不僅僅要監督和指導相關部門的制度制定和優化,更多的是要推動制度的落實和成效。
三、派駐改革新形勢下紀檢監察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一)完善紀檢監察監督管理體系
派駐紀檢改革以后,重中之重是完善國企紀檢監察監督管理體系,對監督資源進行整合,捋順頭工作流程。新形勢,國有企業應加大紀律部門的力量建設、部門設置的優化、充分重視責任的發揮,提高紀檢部門的作用。壓緊壓實“兩個責任”,建立以企業黨委為核心,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企業紀檢監督部門在市紀委監委派駐紀檢機構和企業黨委的雙重領導下,全面強化“嵌入式”監督的滲透。實現監督體系整合,企業內部監督部門需要將只能進行有機整合,會同監事會、董事會、審計、法律、財務等部門,在不同領域發揮自身作用,在職責上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完善多位一體紀檢監督體系,構筑大監督格局。
(二)加強紀檢監察自身隊伍建設
正人先正己,按照“打鐵必須自身硬”的要求,將理論學習、隊伍建設、干部任用貫穿與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不斷提升紀檢監察隊伍素質。一是加強廉政、警示教育。通過黨籍法規學習和貫徹,典型案例運用,增強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主動性,構筑反腐倡廉防線,營造出風清氣正的企業文化氛圍;二是做好自身建設,防止權利尋租。作為以監控權利監督為主要職責的紀檢監察機關,其監督權利本身也是一種權利 ,派駐紀檢機構融入,防止權利濫用,和監督的再監督。三是加強“四種形態”的運用,及時發現苗頭問題,警示提醒,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四是做好日常監督。增加制度的管理范圍和執行的力度,減少內耗、提高執行力。發揮職工群眾的監督力量,將監督執紀工作發揮到行業末梢,進一步完善舉報和信訪制度,提高紀檢監督的全覆蓋。這種制度對于黨委、紀檢部門加強自身建設造成一定的外圍壓力,著力解決“看得見管不著,管不著卻看不見”的問題,是一種督促的變革和創新。深化國有企業紀檢隊伍政治學習,提升執紀監督本領,有力打造現代化企業紀檢強軍,切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成果運用,為全面從嚴治黨夯實政治基礎。
(三)加強效能監督強化制度制約
國有企業要實現企業黨委和派駐紀檢監察組的“雙重領導”,提升和強化監督效能,要對行業廉政風險科學防控,特別對于企業工程施工、資源租賃、資產置換、改制改革等重大問題,要保證監督的全覆蓋,監督手段的全提升,監督效果的全體現。真正將監察對象囊括到監督范圍,權利運行關進制度牢籠。
一是強化聯系會商。派駐改革以來,市紀委監委加強和國有企業黨委的聯系,建立聯系會商制度,定期部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工作,通報駐在企業的政治生態情況,有效壓實“兩個責任”。二是加強案件研判。紀檢監察部門對國有企業在辦理問題線索處置將進行全過程指導和監督,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全程留痕無遺漏,辦件質量有提升。對查辦問題做到立行立改,及時反饋;有責必糾,及時提醒。三是做好執紀審查“后半篇”文章。起到處罰一個人,教育一片人的效果。
四、結語
黨要管黨,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國有企業義不容辭。在紀檢監察改革的新形勢下,紀檢監察部門必須肩負其從嚴治黨的責任,及時對紀檢監察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權利是一把雙刃劍,紀檢工作就是執行好人民賦予的權利,保障好企業良性發展的利器,對于紀檢人員自身,必須要加強政治定力,明確責任定位,全面配合派駐紀檢改革各項工作,推動國企內部監督的不斷完善和規范,從根本上杜絕腐敗,凈化行業政治生態。
參考文獻
[1] 耿華.當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1):153-154.
[2] 王荔紅.當前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2016(16):31.
[3] 車慧.紀檢監察系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4(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