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德國為代表的應用技術大學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積累了諸多經驗,教師招錄程序嚴格、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成熟、繼續教育活動多樣、考核評價制度科學,對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國應在聘用條件提高、專兼職教師比例調整、多層次培養平臺搭建方面做有益嘗試。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校企合作
強教先強師,強大的師資隊伍是大學發展的基石。縱觀世界上職業教育發展成熟的國家,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高質量高水平的應用型教師隊伍則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德國、芬蘭、瑞士等國在應用技術大學的建設中進行了諸多開創性嘗試,其別具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經驗可為我國提供助益。
一、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應用技術大學的出現約有50年的歷史,1968年10月德國聯邦各州簽訂的《統一高等??茖W校系統的協議》,確立了應用技術大學是建立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高等教育機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獲得在工作崗位上從事工作的能力,簡言之就是就業技能。在這一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應用技術大學在德國及歐洲其他國家取得了快速發展,應用技術大學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獲得企業青睞。圍繞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用技術大學在師資配備上也付出了比傳統綜合型大學更多的精力。經過多年發展,以德國為代表的應用技術大學已形成任職資格高、結構合理、兼職教師規模大的師資隊伍結構。
(一)職稱結構
與傳統綜合型大學類似,應用型大學的師資也由各類資格人員構成。以德國為例,師資構成有教授、教學專業人員與兼職教師。首先,教授為最高資格人員,具有“終身教授”或“終身公務員”身份,由學校長期聘用,是教授治校的核心;教學專業人員包括講師、學術助理和學術雇員,合同制聘用。最后,在師資隊伍中占比60%以上的兼職教師,由教授、教學人員、助教構成。兼職教授一般來自政府部門和企業,兼職教學人員來自校企合作企業中的優秀人才,承擔具體教學任務,按課時取得報酬,助教承擔教輔任務。
(二)能力結構
許多國家并無教師資格的說法,但獲得高校的任教資格也需要具備相應能力并通過相應程序。以德國為例,獲得教授資格嚴苛,不僅要求具有博士學歷及相關理論和學術研究能力,且要具有5年的職業實踐經驗,其中3年必須在校外企業實踐,并通過“教授資格考試”。學術雇員至少為碩士學位,學術助理須為博士學位。來自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兼職教授需具備十分豐富是社會實踐經驗,兼職教學人員在校企合作企業中選擇,需熟悉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了解行業最新的發展趨勢、最新的技術和最前沿的產品,能保證教學與技術發展同步,也需兼具相應的師范教學能力。
二、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經驗
以德國為代表的發展較好的應用型大學的教師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同行無疑是更高的,在其本國內也受到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的尊重。究其背后原因,與這些國家尊師重傅的傳統,與之相配的專業化、高標準要求,以及嚴謹規范的運行規程是密不可分的。
(一)招錄程序嚴格
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除卻具備基本的任教技能外,還需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因此在招錄程序中要求也更為嚴格。各高校在具體操作程序上大體相同,在德國,要想成為應用技術大學的教授必須接受過博士學歷教育、通過兩次國家考試、在行業企業中進行3年以上的實習和預備階段,并最終通過學校聘任委員會的面試和試講,最終人選需由國家的文化部長確定。秉持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教授的招聘時間跨度較長,一般為1.5-3年,如招聘不成會重新進行。
(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成熟
應用技術大學與企業的關系更為緊密,企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應用技術大學的出現,學校反過來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庫。德國的“雙元制”校企合作模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發展已十分成熟。企業為教師和學生的實習、培訓提供基地,并贊助學校成立實驗室開展研究,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對企業職工進行培訓,接受企業委托進行技術研發等。校企合作培養模式貫穿始終,已成為教師培養的重要渠道。
(三)繼續教育活動多樣
應用技術大學的繼續教育活動靈活多樣,甚至通過法律法規予以強制確定。如德國法律規定,繼續教育是教師必須履行的義務,每年每位教師有5個工作日可帶薪參加繼續教育,甚至一些州規定每2年必須脫產進修一次,教授每四年可申請半年的“學術假”等。許多學校根據學校發展,派教師參加文化部、政府組織的培訓,或直接前往企業、公司工作一個學期,或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班、報告會等,甚至可以參加由教師聯合會、教師發展中心等非官方機構組織的培訓。形式多樣,時間隨機。
(四)考核評價制度科學
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十分注重對教師教學技能和實踐經歷的考核,建立了相對科學、動態、全面的考核評價制度,考核結果與教師的工資待遇、職務晉升等利益直接掛鉤。如德國一些大學規定每兩年對教師考核考核一次,考核合格可晉升一級,在30年內如表現優秀可晉升為見習校長。一些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管理小組用以監督教師的成果,督促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茖W合理的考核制度激發了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也對應用技術大學師資質量的提升十分有益。
三、對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
近幾年我國興起了一批應用技術大學,許多本科院校也面臨由綜合型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要求,因此師資隊伍的打造和轉型也十分緊要。我國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存在“雙師型”教師少、企業兼職教師少、青年教師職稱低、繼續教育機會少等問題。借鑒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經驗,我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師資建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著力。
(一)嚴格聘用準入制度,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
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對教師的聘用有嚴格的要求,尤其是教授。從條件上看,要想成為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不但有具備理論水平,同時還需具備豐富是社會實踐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應了我國“雙師型”教師的要求。相比國外應用技術大學教師任職資格高的特點,我國的實際情況還相對欠缺,如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比例較少;多數從業者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社會工作經歷;在教師資格證考取方面沒有嚴格規定,沒有通過經過系統的師范教育,沒有專修過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人員也可考取教師資格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的質量。因此,借鑒國外應用技術大學教師招錄的經驗,建議嚴格教師的聘用準入條件,將兼具理論能力、實踐能力的高水平人員吸納進學校任教,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質量的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
(二)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吸納企業兼職教師任教
1999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加快建設兼有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p>
強調高校教師除具備基本教師技能以外,還需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資格及企業工作經歷。但發展多年,我國許多高?!半p師型”教師仍占比較少,高校教師無學科背景或無精力發展其他專業技術職務,企業優秀人才沒有渠道獲取高校任職資格,學校想吸納企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技人員或管理人員到校兼職,但受到教學評估等條件的限制。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建立企業行業中掌握前沿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人員的準入制度,引進其到應用技術大學擔任兼職教師,以解決產教融合中產業融入教學的燃眉之急。
(三)搭建多層次培養平臺,實現一體化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加深校企接觸,將一線教師派駐行業企業進行實訓鍛煉,保證學習周期,幫助一線教師了解當前行業前沿動態,甚至一些強調動手實操的行業可為實習教師頒發師傅證書,在理論層面之外增加實踐經驗,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教師的繼續教育方面,雖然我國應用技術大學也十分重視,但由于現行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不盡完善、缺乏強有力的教師發展機構、繼續教育職能部門權責不清等問題,因此還普遍處于形式單一或形式大于內容的階段。當前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崗前培訓、教學技能培訓、學歷提升等形式,多是理論性較強,時效性、實操性、針對性較弱的培訓,學歷提升也受到多方阻礙。
因此,建議應用技術大學系統規劃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做好教師需求調研分析,針對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專業需求等實際情況,靈活采取多種繼續教育形式,如企業派駐、現場考察、掛職鍛煉、技能培訓等,鼓勵教師學歷提升,打通通道,實現校內校外一體化技能培訓。
四、結語
我國應用技術大學相比其他國家起步較晚,特別是與已經比較發達的德國、芬蘭、瑞士等國家差距較大,這些國家從政策保障、財政支持到學校招錄機制、晉升機制、獎懲機制等方方面面都已形成一個成熟穩定的環境,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也擁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的穩定和應用技術大學的繁榮。因此借鑒國外成熟經驗以期對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 李夢卿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 於鴻,方家玨.規范與標準: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德國經驗[J].繼續教育,2018(10).
[3] 劉傳熙.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職稱頂層設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8).
[4] 韓伏彬,董建梅.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的特點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5(11).
[5] 鄭晶.芬蘭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研究及啟示[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04).
[6] 周鋼,張凱.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歷程研究[J].山西科技,2019(34).
[7] 張亮,饒前程.從動機到方式——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校企合作與啟示[J].現代職業教育,2016(05).
[8] 萬軍梅,唐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參與培訓模式研究職教論壇[J].2013(18).
[9] 于喆.德國慕尼黑應用科技大學的辦學特色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9(10).
[10] 劉立新.德國推進“職業教育4.0”建設的策略與行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6).
作者簡介:張鶴(1990.01- ),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