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雁
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核心部分,對于小學生而言,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與技能是首要任務,文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掌握文字是學生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為此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開展識字教學,情境教學法就是很好的教學策略,本文就小學語文情境化下的識字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化:識字教學
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字表意國家,文字擁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使用的每一個簡體字,都是經歷漫長的歲月洗禮后簡化而成的,因此學習文字就是學習歷史,就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小學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理應肩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讓學生“會寫字”、“寫好字”是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一、小學語文情境化下的識字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文字識別熱情
漢字筆畫眾多、內涵豐富,在不同的語境中會表達不同的意思,在肯定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增強了小學生的識字難度,學生不僅要識別漢字的音、形、義,還要結合語境,合理的使用漢字,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如果教師采取傳統的以經驗為導向的“點對面”的知識傳輸模式,很難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鑒于此,采取語文情境化教學,把每文字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從情境中感受文字的魅力,知曉文字的應用價值,就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文字識別熱情,提高學習積極性。
2.降低認知成本,提高教學效率
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時,普遍采用講授法,遵循“三板斧”的步驟進行教學,“第一板斧”,讀音,教師帶領學生反復讀,讀準字音;“第二板斧”,字形,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書寫方式,一筆一劃的反復書寫文字,在刻意練習中掌握字形; “第三板斧”,字義,教師讓學生以查字典的方式找出字義,然后要求學生組詞、造句。傳統的教學模式呈現出知識輸出的教學模式,對于一些筆畫較少的文字依靠記憶或刻意練習,可以短期內掌握,可是對于筆畫較多,語義豐富的文字只是憑借記憶很難完全掌握,這就需要學生全方面的理解,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的設置情境,結合不同語境解釋文字的具體含義,清晰、直觀、準確的表達字義,降低學生的認知成本,提高教學效率。
二、小學語文情境化下的識字教學方法
1.借助多媒體技術,看圖拆字
漢字的掌握重在于理解,只有學生理解漢字的具體意義,才可以牢固的記憶文字,對于那些筆畫較多的文字,如果在缺乏理解的基礎上強制記憶,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就要采取情境教學的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看圖拆字,把復雜的字變得更加簡單,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掌握漢字。比如在學習“疆”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有關古代邊疆的畫面,畫面要包含四個元素,分別是弓箭、土地、農民和田地。接著,教師把疆字進行拆分,拆解為“弓”、“土”、“一”和“田”,結合圖片,告知學生四個部件所代表的內容,分別是弓箭、領土、農民和田地。弓箭是古代的防御性武器,邊疆戰士駐守在城樓之上,用弓箭來遠程進攻前來侵犯的敵人,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國家的領土,他們堅守在抗敵一線,保護城里的農民與糧食,因此“弓”和“土”安排在右邊,而右邊部分就是被保護的對象,即農民的和田地,“一”代表農民,“田”代表田地,構成了“疆”的右半部分。
2.借助象形技巧,讓識字教學充滿趣味性
“象形”是古人造字的常見策略,他們借助某種圖畫來表達具體的意思,隨著傳播范圍的增大,這些用圖畫表達的文字就具有了實際意義,教師在識字教學時,就可以借助象形技巧,通過實踐操作或圖畫的方式營造出具體、形象的展示文字特征,比如在學習“秉”時,其暗含“握住”的意思,將“秉”字拆分開,是向左傾斜90度的出頭“山”字和“禾”組成,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解釋,“山”字就像一雙手,緊緊的握住禾苗,然后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樹枝,用樹枝代表“禾苗”,模仿“秉”字的結構,進行演示,形象生動的動作演示增強了學生對“秉”字的理解與認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營造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識字積累的習慣
語文來源于生活,學習漢字不能離開日常的生活,教師要通過營造生活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中主動的識別文字,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然后回到家中,通過查字典的方式把陌生的文字搞定。為了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識字積累的習慣,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就要做好鋪墊,鼓勵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思考,比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時,就可以給學生播放《秋日私語》,讓學生閉上眼睛,跟著音樂的節奏,在腦中構想自己看到的物體,音樂結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剛才“看到”的東西寫在紙上; 《秋日私語》帶來了靜謐、深沉、無限感慨的音樂效果,因此學生“看到”的東西可能是“紅色的楓葉在空中飛舞,自己漫步其中,地面鋪滿了落葉,走累了,坐在路邊的木頭椅子上,開始感悟人生”,如此一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既然聽音樂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寫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可以形成寫字的習慣。
4.科學的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識字積極性
小學生都具有“向師性”,他們非常在意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借助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就可以采取科學評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在檢查語文作業時,發現錯別字,并不是簡單的劃出錯別字,而在劃出錯別字的同時,寫出正確的文字,并在空白處用簡短的語言寫出文字出現問題的原因,在作業評語部門鼓勵學生,相信錯誤的原因在于粗心或沒有用心,下次認真完成作業,就不會出現錯字。教師糾正錯別字的過程,就是學生重新識別文字的機會,教師糾正錯字,并寫出了易錯理由,引起學生重視,并提出鼓勵性的建議,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識字積極性,讓學生對文字充滿熱愛。
三、結論
小學情境化識字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學生興趣需求之上的教學策略,通過情境化教學可以降低識字學習的認知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的研究教學策略,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情境化識字教學,讓學生喜歡文字、熱愛文字。
參考文獻:
[1]趙煜,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 (52):186-187.
[2]蓋白楊,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 (3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