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是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高水平的綜合素質的關鍵因素,而職業素養教育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素質,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文章從思政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現階段思政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了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徑,希望能對相關的教育從業者有所提示。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培養職業素養;有效融合
一、思政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培養正確的職業認知
思政課主要是從學生的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出發,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能否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作為最基礎的通識教育課,思政課的內容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還涵蓋了學生未來工作應該具備的諸多特質,如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學生的未來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要想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正確的職業認知,推動思政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全面融合是必由之路。
(二)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傳授專業技能,實現成功就業是高職高專教育的首要目標。雖然思政課不能直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但其對學生的未來就業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在當今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興職業層出不窮,同一崗位要求的職業素養瞬息萬變。而實現就業不僅僅是學生畢業后順利找到工作,更要注重學生的長久發展,即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適應行業的發展。因此,若高校只是傳授專業技術,而不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更新,很有可能讓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停滯不前或者很早被淘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高職院校就必須加快步伐,推動思政課與職業素質融合,培養學生適應行業發展的能力,讓更多學生的優勢和潛能顯現出來,促進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三)拓寬職業素養教育載體
由于社會的進步和教育制度的不斷革新,學生們的課堂已不僅僅局限于教室,教學與學生的校園生活不斷融合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大特點,思政課更是如此。不僅走出了教室,與學生工作完美融合,激發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熱情,而且充分利用了社團活動和企業實習等有效途徑,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思政政治素養。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思政課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的同時,也推動了社團活動的開展和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營造出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發展齊頭并進的校園環境,推動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二、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地位邊緣化
與一般大學相比,高職院校要想通過發揮思政課的職能,達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難度較大。由于就業為首的教育方針,高職院校的課程以工學為主,思政課這樣的通識教育課難以得到學生的充分重視,就連思政課被壓縮也是常有的事。基于這樣的教學背景,思政課地位逐漸邊緣化。相關學者的調查顯示:“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只重視專業技能培訓,不注重提升綜合素質的情況,功利化育人理念盛行”。 這一現象不僅大大增加了思政課與職業素質教育融合的難度,無法發揮出職業教育的優勢,而且與社會對技術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強大的專業技術、高尚的職業素養,嚴重背離。
(二)融合工作缺乏針對性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主要有兩大目的:首先應該需要滿足思政課的一般屬性,貫徹社會主義達核心價值體系,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價值判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其次,思政課還需要傳播現代企業的優秀文化,灌輸職業道德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幫助學生順利融入日后的工作環境。但就目前高校的思政課開展情況而言,多數院校停留在了第一步,授課教師理論基礎有余,實踐經驗不足,這一特點也導致當下的思政課的教學難以契合高職院校的特點,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接受程度和參與程度都不高。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思政課教材,思政課作為公共基礎,其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統一編寫,各專業一樣,這便意味著老師若是僅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授課,那各專業的思政課就是千篇一律的,毫無新意。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并非個別現象,任課教師完全脫離專業素養,從不主動擴充教學內容,拿著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更是讓學生與思政課的距離越來越遠。
(三)融合工作落實力度不夠
在教育部關于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意見中可以看出,只精通專業技能的學生從來都不是社會想要的人才,高職院校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正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辦學模式也在發生著改變,不僅學校和企業間的合作日益密切,教學和實踐的結合也更加融洽,學生在校園里接觸專業領域的機會不斷上升。與此相比,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情況并未有太大改變,課堂仍困于教室,上課時還延續著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的教學模式。但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近年來思政課的改革步伐從未停下,與之相關的消息不絕于耳,但為什么實際教學中成效甚微?一方面可以說是改革還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弊端也未可知,然而,更重要的還是各大院校難以把思政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工作落實到實處。這便出現了部分高校根本未進行實踐教學的情況,或是一些院校沒有完全按照改革內容,落實相關工作,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另外,雖然有的學校還大力引入了實踐基地,但完全照搬國家方針,基地環境缺少職業素質相關內容的熏陶。關于實踐基地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實訓基地多處于校外,受到交通、學時等客觀因素影響,難以得到多數同學的響應。
三、思政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
為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為國家建設輸送更多有用人才的目的,學校和任課教師應提高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在達到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特點,老師應該適當調整教學模式,拓寬課本內容,與專業特色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推動思政課與職業素養的有效融合。
(一)利用好思政課堂這一重要平臺,發揮思政課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中的關鍵作用
思政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及時制止思政課為專業課讓路的現象,緩解重技能、輕素質的教學風氣,讓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由“就業為主,育人為輔”向培養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轉變,讓思政課和專業課程得到同等重視。同時,在校園范圍內,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應該正確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屬性,思政課除了關系到學生的成績外,更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的形成,以及培養職業素質的關鍵因素。另外,思政課的基本課時必須得到保障,不可以再出現因為專業課需要而被無故削減的情況,這是思政課發揮其教學職能的根本保障。
(二)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素質
正如毛主席所言,“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不同質的矛盾。”思政課亦是如此,需要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由于思政課的學習關乎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思政老師的教學內容也應該與行業發展緊密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行業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在這一背景下,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教師接觸到行業發展或者參與相關企業運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教師自身得到鍛煉,真正地參與到了行業的發展中,才能真正掌握到不同行業的工作要求,培養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素質方面,除了要求老師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同一地區的高校更應該組織定期的主題培訓,一方面通過同類院校的教學經驗交流,保證教師能夠學習到先進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通過主題匯報,督促教師學習最新的時政熱點和行業發展,推動思政課教學的特色化發展,使思政課與職業素質教育更好地融合。最重要的是,任課教師應該經常對教學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教學上的不足之處,馬上調整,積累經驗。同時,在課間的時候,老師可以與學生加強交流,了解不同的學生關注的重點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引導他們加深對專業領域的認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把思政課的職能發揮到最大。
(三)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
首先,充分利用相關的教育教學平臺,傳播思政教育信息和行業精英事跡。其次,由學校牽頭,組織行業內優秀人才的講座,讓學生盡早掌握行業特點,清楚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要求。另外,思政課任課老師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還要適當拓展課本內容,結合行業發展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例子,讓高尚的職業素養在學生心中的形象鮮活起來,以及介紹部分特殊崗位對職業責任和職業精神的要求,讓學生為以后的就業提前做好準備。最后,建立健全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提出有用建議,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在考核內容上,由于老師需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情況,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和社會實踐參與情況都應該成為評價標準。在考核主體上,必須實現教師和學生互評、學生內部互評,便于老師提升教學效率,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
四、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不能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應該意識到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相關任課老師要盡快落實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在結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拓寬教學內容,將思政課與職業素質教育全面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學生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國勝.培育職業素養是高職教育第一要務[N].中國青年報,2012-05-21(11).
[2] 葉忠明.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工學結合疊加教學探索[J].廣西民族師范院學報,2013,30(01):138.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號)[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01):14.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109.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9
作者簡介:拜合提亞爾·帕爾哈提(1982.11- ),男,維吾爾族,新疆新和人,碩士研究生,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