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要:在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教學中,《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是一門讓學生了解中國音樂發展史,懂得如何鑒賞音樂的課程,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有著莫大的幫助。傳統的《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教學存在著許多弊端,難以讓學生提高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較為枯燥的理論講解無法讓學生從音樂發展的角度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翻轉課堂通過轉變師生關系,讓學生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理解音樂,對音樂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本文從《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的課堂實踐出發,分析了翻轉課堂在這門課程當中的應用,從而為今后高校音樂教學中翻轉課堂的運用提供了更好的參考實踐。
關鍵詞:翻轉課堂? ?《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 ?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098-03
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在21世紀的今天,翻轉課堂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開始廣泛的應用開來,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踐成果。因此,被稱之為“現代的教學方法”的翻轉課堂也逐漸的被我國各個高校應用到了不同的學科中去,并在不斷的研究和改革過程中找到了較為合適的應用方法。通過應用翻轉課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教師也從主動的教學地位轉化為學生的指引者,讓學生更為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內容的學習中來,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高校音樂課堂一直以來都充滿著激情的氛圍,但是《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作為一門理論課卻往往難以讓學生提起興趣。通過將翻轉課堂應用到《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這門課程中來,采取較好的方式去轉變師生地位,讓學生開始主動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更好的體會這門課的內涵,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并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0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一個山區小鎮學校,有兩位教師為了給缺課的學生補課,特意制作了PPT將課堂上的內容傳到了互聯網上供這些學生學習,讓他們能夠彌補好之前沒有學習到的內容。然而,教師發現這些學生如果沒有經過他們的指導仍然無法很好地消化課堂上的內容,因此他們會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提出疑問,并為他們做出解答。這種教學形式完全區別于以往教師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反過來讓學生事先進行預習,教師只是在課堂中進行指導和講解,為學生們答疑解惑。久而久之,這種在互聯網上的在線視頻教學內容引起了其他學校的關注,這些學校的教師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夠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開始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最終翻轉課堂的實踐大獲成功,開始在美國中小學廣泛的推廣開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翻轉課堂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其中可汗學院的出現讓翻轉課堂在全世界都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網絡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學校也都能夠廣泛的了解到翻轉課堂所帶來的教學效果并不一般,因此應用的學校也變得越來越多,這一實踐也在中國開展開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從翻轉課堂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們可以得知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實踐形式是“相反”的。傳統課堂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新的內容,學生學習后在課后完成作業,而翻轉課堂則是由教師制作一個大約10-25分鐘的視頻,將學生需要學習的新內容放在視頻中讓學生進行學習,在視頻的最后還會提出一些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從而可以讓學生帶到課堂上來進行共同探討。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主要是考察學生在課前學習的效果,從而有針對性的對他們學習的效果進行講解,特別是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則會進行深入指導,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作用下更好的理解了自己之前自學所無法深入理解的內容,從而主動的掌握了書本知識,獲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通力合作,翻轉課堂幫助學生更好的發散了思維,養成了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二、翻轉課堂的主要特征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方法,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來充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創造性的思維發散中懂得如何去自己學習,然后在老師的指點中獲得真知。
(一)師生地位發生轉變,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的課堂當中,教師承擔的是傳業、授道、解惑的職責,而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則主要是解惑。由于傳統課堂的學生必須從上課的45分鐘里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集中精神或是沒有將知識理解到位,造成后續學習無法跟上進度。翻轉課堂則是教師通過一個個小視頻的形式事先將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精簡的錄制出來,轉變了以往教師占主導地位的方式,這些小視頻能夠讓學生自主的在網絡上開始學習,從而占據了學習的主導性,教師在課堂中則只是為學生解答一些他們所無法理解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師生轉變了交流方式,提升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眾所周知,以往的課堂形式是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新的知識,隨機的會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由于學生在聽講時只有45分鐘,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往往還不能很好的學習到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因此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往往缺乏主動性,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可能是有些“畏縮”。而翻轉課堂則恰好相反,學生能夠提前學習到這堂課老師所教授的內容,他們可以通過反復的觀看視頻的內容去內化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和同學之間進行相互討論,這樣一來他們在課前就已經將大部分知識掌握好,在課堂中只是需要將自己不懂的地方向老師提問由老師解答即可,完全的放松了自己學習的心態,讓自己有了一個更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的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因此,翻轉課堂轉變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讓師生的交流變得更加的簡單和輕松,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更為和諧和融洽,讓學生學習變得不再困難。
三、《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課堂實踐存在的問題
《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還是“口傳心授”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從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由古至今逐漸開始講解,然后會在課堂中加入一些作品賞析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教師內容的傳達去理解中國音樂的一些演變過程,從而對中國音樂發展歷史有著更為深刻透徹的理解。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發現,一方面教師單純的教授中國音樂史會讓學生感覺到有些枯燥,而且按部就班的講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賞析音樂作品時,教師主要采用的是多媒體的形式去播放視頻、圖片,雖然對學生而言會產生一定的興趣,但是缺乏深度的教學會讓學生只是淺顯的停留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沒有更好的去透徹理解這一階段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音樂體系。
綜上所述,當今高校《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的課程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教學模式是集體教學,主要以講師講解為主,學生聽講為輔,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然而理論教學其實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課程,很多知識并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因此,高校中國音樂史的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四、《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一)課前分析,為課堂開展做好鋪墊
翻轉課堂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在課堂開展之前制作好相應的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課前就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前學習,并預設好思考問題留待課堂中進行解答。《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中國音樂史和音樂作品欣賞兩個部分,教師在每次錄制視頻時都要根據這節課音樂史教學的進展來劃分內容,并安排合適的欣賞部分留給學生們事先進行賞析,讓學生們思考這一階段的歷史是如何延續之前歷史發展而來的,有什么樣的音樂特征,音樂作品欣賞后能夠得出的感悟等等。這時,通過提前發放的視頻,讓學生可以事先預習到課堂內容的精髓,通過在網絡上查閱相關的資料以及反復的鑒賞音樂作品,并記錄下自己學習的感受,以及在觀看視頻時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加強了自己對某一段音樂史的理解,也能更好的對這一階段的音樂作品進行賞析。例如,“伯牙撫琴遇知音”歷史典故就是出自于中國音樂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階段,最早記錄伯牙撫琴的故事是在《列子》當中。史志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如果在課堂上學習這些知識,那么學生基本上就是盲目的記憶這些內容而不是知其所以然,通過提前學習,能夠讓學生自主的通過網絡去了解這一段歷史,對相關的古文做一個深入的分析,從而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其中所表達的含義。
(二)課中教學,分組學習獲得真知
翻轉課堂以先學后教的模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課程作為一門高校理論課,它不只需要學生熟練中國音樂的發展歷史,更需要培養學生有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最大的不同在于課堂中知識的傳授,傳統課堂是在課堂上傳授新知,學生需要的是在45分鐘內掌握好所有的新知識,而翻轉課堂則是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點和疑問到課堂中來和教師共同討論。例如,在《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課堂的近代音樂作曲家的了解方面,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為4-6個小組,讓這些小組整合自己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如對冼星海作品《救國軍歌》《茫茫的西伯利亞》《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理解,李叔同《送別》收入到《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中作為插曲和主題歌的原因、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復雜心情等,并每組派組長提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讓其他小組也參與到這些問題的導論中來,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幫助其他小組答疑解惑。最后,教師需要將所有的問題進行整合,特別重視那些學生無法解答的難題,通過共同討論最后總結出答案。這樣做不僅能夠實現教學環境的激勵,同時還能夠保證對課前學習的充分利用,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三)課后反饋,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
《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雖然是一門理論課程,但是卻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課程,因此教師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從而才能更好地開展下一次的翻轉課堂。所以,等到翻轉課堂課程結束之后,教師的教學并沒有結束,最后還需要教師與學生能夠充分將自身的感受及學習心得進行分享,并對自身整個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其中包括所遇到的問題,得到解答的途徑及方法,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認清自我。翻轉課堂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未來的教育發展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課后反饋工作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充分的反饋,所以,就需要對考察方式進行轉變,要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自身的獨立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各個方面進行提升。
由此可見,翻轉課堂是一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互相整合、互相促進的階段,通過這樣一個循環讓教師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的課堂節奏,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最終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對傳統課堂的教學產生了沖擊,動搖了傳統教學環境下的傳統教學觀念。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被迅速提上日程。音樂課程作為傳統專業的必修課程,它的教學模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曾經的輝煌。當下,翻轉課堂這一新興教學模式給高校的音樂教學吹來了改革的春風。我們要抓住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探索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科學舉措,提高教學效率,為音樂學專業其他必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做好榜樣。
參考文獻:
[1]吳開志.翻轉課堂模式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黃河之聲,2019,(16):104.
[2]吳倩.芻議微課在高校音樂藝術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9,(10):74-75.
[3]古頌.翻轉課堂模式在公共藝術-音樂課程教學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04):122-124.
[4]陳娟.翻轉課堂在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9,(13):66-67.
[5]楊文文.“互聯網+”時代高校鋼琴微課教學與翻轉課堂的開展[J].當代音樂,2019,(07):31-32.
[6]張曉青.“翻轉課堂”模式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黃河之聲,2019,(10):116.
[7]劉文娟.“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北方音樂,2019,(12):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