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摘? 要: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長達6年之久,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智力、體能、人格健全的起步階段,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體驗式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符合這一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通過體驗式教學的實施,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供同行參考使用。
關鍵詞:小學心理課堂? 小學教育? 體驗式教學方法? 策略
1?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概述
體驗式教學模式具體是指,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及選擇,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模擬或是情景再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創作學生能夠有強烈代入感的環境,進而讓學生能夠有直觀的體驗,而不僅僅是枯燥教學內容的復述。通過體驗式教學的模式,能夠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獲得更多的直觀經驗,并能夠內化成為自身的知識。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模式以直觀經驗為主,通過體驗式教學的開展,符合這一學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小學階段教學重要的模式之一。
2? 當前小學心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1)形式主義嚴重。
現階段的小學心理課堂的教學存在諸多形式主義問題,雖然綜合素質教育的提出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但是在開展的過程中依舊難以徹底貫徹。很多學校依舊遵循傳統的教學理念,對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較為排斥,不能夠遵循新課標改革的要求進行,導致心理健康教學流于形式,形同虛設,心理健康咨詢室雖然開設,但開放時間極少,甚至從未開放過。
(2)教學水平不均衡。
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并不均衡,不同的地區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資金投入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水平受限,在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也較東部地區有一定的差異。即便是在同一地區,甚至是同一市內不同的小學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另一方面,當學校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不重視的情況下,對于心理健康課程設置也不會也過多投入,教師的專業性難以得到保證,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不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對于尚未發現心理問題學生不能夠發現其潛在的心理問題,不能給予及時的疏導。更甚至有一部分的學校將心理健康教學等同于一般課程進行,采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謄抄筆記的教學方式。
(3)家長不能夠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學。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家庭的建設是以父權為中心,家庭中父母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容子女質疑或反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諸多家長不能夠及時有效地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是壓抑學生天性的釋放。一部分的家長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持有抗拒的態度,拒絕同學校教師或是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正面溝通,讓小學心理健康課堂的開展難上加難。
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課程是一種通過人與人互動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學習并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完成一定的任務活動,使得學生建立一定的成就感,從而對心理教育有一個樂觀支持的心態,從而形成新的積極向上的情緒。心理教育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其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效果評價都是有很大區別的。心理教育學主要是促進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保障心理的健康發育,能夠處理一部分負面情緒和事件的影響。它的教學效果評價不像其他學科一樣有明確的對錯和準確的分值來進行教學評價,它是通過學生的知識和情緒以及心理狀態為導向,通過活動和體驗這一主要載體,以學生情緒和心理健康的改善為主要驅動力進行教學。從本質上來看,這不是一門通過教師講授就能夠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課程,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和體驗來感受心理學知識帶來的心理和情緒的變化。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獲取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轉變的過程;對老師來說這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的一個途徑和窗口。心理教育不僅不需要明確對錯,同時沒有特定的例子去限定學生的心理變化,讓學生領悟情感、情緒和心理活動的變化,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讓學生的課程中去理解,在課程中去學習。
4? 體驗式小學心理健康教學模式開展的策略
(1)通過情景再現,增強學生的代入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文字表述內容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難以抓住其中的重要知識,往往以直觀體驗為主,累積相關的經驗。充分利用小學階段學生這一身心特點,教師應抓住教學內容中的主要部分,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有著強烈的代入感及融入性,領悟到教學內容的重點,促進其身心健康地發展。教師在設置情境再現時,應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避免創建學生陌生的情境,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以學生為創作中心,才能夠充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的情況變化。例如,在教授學生控制情緒,調整心態等內容時,可以模擬考試前的情境,或是兩位學生發生爭執后各自的心理感受,通過情境的再模擬,還原當時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同理心及換位思考的能力。
(2)體驗式教學應當注重過程。
過程的進展是體驗式教學重要的環節,也是其核心內容所在。當教師不能夠抓住體驗式教學的過程環節,將必然會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教師在體驗式教學的環節中,應當深度挖掘學生情感及心理的變化,感受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在發現學生在體驗式教學環節中參與度不高時,應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情境再現的方式方法,以便能夠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其中,若還是有個別學生不參與其中,應當對個別學生的心理進行深入探究,以便能夠及時有效地發現其心理健康問題。
(3)注重分享。
體驗式教學的另一大核心則是分享。分享的對象包括但是不限于老師、同學、家長,雙方通過討論及交流,充分體驗分享的過程及心理得到疏解。教師可以通過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分享,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的社交能力也能夠有所提高,更好地融入社會團體的生活中,對其心理健康的建設也將大有裨益。例如,在老師在體育比賽后引導學生談談參與的感受,以及分享作為運動員需要堅毅品質來支持比賽進行,以及比賽后沒有得到名次或沒有得到滿意結果時,如何排解挫敗感,形成良好的心態。
(4)根據學生的不同,實施差異化教學。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別是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應當注重學生的差異性,而不是“大鍋飯”式的教學。教師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以及性格特點等多方面特點,并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同時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教學內容通過同一情境再現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學,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因此需要教師教學過程中細致觀察,以便能夠充分應用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狀體的持續保持。
(5)注重同學校家庭的互動。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二者相互配合能夠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循環,為其提供不間斷的良性循環,也能夠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提供穩定環境。學校作為小學生教學的主導,應當引導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的活動中。例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講座,邀請專業的心理講師對學生家長進行輔導咨詢。
參考文獻
[1] 金鳳宇,劉鳳林.體驗式教學在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農經,2017(16):23-24.
[2] 錢璐.體驗式教學在心理課中運用的基本路徑[J].江蘇教育,2018,1211(72):35-36,39.
[3] 劉琦.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探析[J].新課程,2017(5):173.
[4] 梁力丹.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運用[J]. 基礎教育研究,2017(7):60-61.
[5] 徐靜.“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463(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