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佳


摘 要:海關代表著一個國家的主權,承擔著關境進出口監管的職能,確保我國進出口貿易能夠有序發展。近些年來,隨著跨境電商等新興進出口貿易形式的發展,我國外貿企業在辦理通關業務時存在著審核制度轉變速度有待提升、對通關新規定理解不全面、過于依賴通關代理服務、口岸監管部門跨部門協作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通關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外貿企業的健康發展。梳理我國進出口通關發展情況,分析了外貿企業通關時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化解措施。
關鍵詞:外貿企業;通關問題;解決措施
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海關積極開展通關便利化改革,加快“單一窗口”建設,大力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的進展。2019年,我國進出口通關時間同比縮短56.36%和61.19%,跨境貿易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跨境貿易指標排名也從97位升至65位。
一、中國進出口通關現狀分析
(一) 跨境貿易指標排名快速增長
自2016年以來,面對國際貿易摩擦等諸多壓力,我國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快通關便利化改革,精簡進出口通關單證數量,加快進出口貿易大數據平臺建設,優化海關監管手續,減少外貿企業通關時間;提升港口、航空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港口作業無紙化改造。根據2019年世行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跨境貿易指標排名增長顯著,由2016年的98名上升到2020年的56位,跨境貿易得分也由71.68增至86.5,超過了日本、新西蘭等9個海運進出口國家的排名。
(二)進出口通關時間大幅縮短
海關總署于2014年開始改革試點,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建設。經過通過通關便利化改革之后,外貿企業能夠自主選擇申請報關、繳納稅費、貨物驗放地點和通關的模式;在傳統通關模式中,外貿企業需要到多地海關才能將各種各種手續文件辦理完畢,而如今則可在同一個海關處理,從而有效地簡化了通關手續。2018年,海關通關一體化建設以“單一窗口”為基礎方式,我國口岸各個部門在本身業務一體化的基礎下,逐步實現跨地區、跨職能部門等方面的業務協作,從而為外貿企業通關業務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務。口岸職能部門信息共享水平提升顯著,而作為通關一體化公共平臺的中國電子口岸,實現數據共享累計達21.8億條,原涉及通關查驗的數據元數量整體精簡59%,撤銷或合并數量達731個,而“單一窗口”標準版已覆蓋我國31個省(區、市)。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海關總署加快通關改革措施實施進度,以縮短進出口通關時間和成本。由圖1統計數據可知,我國進出口通關所需時間大幅縮短,出口單證合規所需時間由2016年的21.2小時降低到2019年的8.6小時,而進口環節中進口單證合規和進口邊界合規環節所需時間大幅縮短,分別由2016年的65.7小時、92.3小時縮短到2019年的24小時和48小時。其中,由于價格、歸類等涉稅要務逐步實現“前推后移”,企業可采取自報自繳或以擔保的形式來辦理通關業務,從而極大地縮短了整體通關時間。在通關一體化改革推動下,我國平均通關時間由2016年的6.54小時縮短到2019年的4.44小時,五小時內單證審結率提升到98.2%,24小時內通過率達到95.18%,從而進一步縮短了進出口通關所學時間,提高了我國通關便利化水平。
(三)進出口通關成本明顯降低
2018年,海關總署推出進一步通關改革措施,將行政事業類型的收費項目全部撤銷,為我國外貿企業降本增效。其中,停征檢驗檢疫費為企業減負約13億元,降低港口企業不合理收費為企業減少物流成本約35億元等;優化流程簡化手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實現全面融合,將原分別辦理的申報項目合并辦理,并將其申報總數量簡化到105種,而“單一窗口”申報應用率達到100%。
從進出口通關費用方面來看,由于外貿企業的申報手續更為簡便自由,能夠極大的降低企業進出口成本。2018年,我國政府將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列為全年工作重點,并持續優化通關流程,加快通關涉及部門的業務員融合;通關手續環節簡化,原有229個申報項目簡化到105個。由圖2統計數據可見,我國外貿企業進出口通關所需費用穩步下降,外貿企業出口單證合規、邊界合規費用分別由2016年的84.6美元、522.4美元降至2019年的73.6美元和214美元;進口單證合規、邊界合規費用分別由2016年的170.9美元、776.6美元降至2019年的122.3美元和326美元。
(四) 跨境電商環境得到大幅改善
近些年來,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國際貿易新形勢蓬勃發展,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保持著較高增長速度,由2016年的6.3萬億元增至2018年的9.1萬億元,2019年預計達到10.8萬億元。2018年的“雙十一”,海關需要審核清關的跨境電商商品達到2700萬票,最高峰時期一秒鐘要放行跨境電商商品1000單。面對國際貿易新業態的嚴峻挑戰,我國海關率先使用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而研發的智能審圖技術,以確保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實現快速通關。2018年,經由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交易總額達到1347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進口785.8億元,增幅達39.8%,出口561.2億元,增幅達67%。2019年1月1日,《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為跨境電商海關及監管和保護消費則權益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進一步明確了跨境電商監管適用范圍、參與主體責任等具體要求,明確規范了監管服務措施,從而進一步改善了跨境電商環境。
二、 新時期企業通關存在問題
(一) “無紙化”報關對海關查驗的影響
近些年來,“無紙化”通關在我國海關各大關區正在全面落實,海關由過去的人工審核逐步走向系統審核,從而縮短了通關耗時和減少通關成本。為進一步推動通關一體化改革,提升通關時效性,海關總署于2017年9月底取消稅單打印,實行自報自繳。當通關條件符合海關要求時,企業自行繳稅后即可自動放行,從而改變了先審核后放行的海關傳統作業模式,極大地縮短了貨物通關放行的等待時間,增強了通關的時效性,無紙化報關已經達到100%。在無紙化單證中,有60%-70%的由電腦直接放行而無需查驗,而30%-40%的業務則會轉成人工審核。受海關總署查驗率標準的影響,人工審核的單證查驗率是以前的2-3倍。由系統審核轉為人工審核的單證大部分是受參數布控影響,通常是高退稅、高風險產品等,而一旦轉為人工審核,海關查驗布控的針對性更強,審核力度更大,可能會使外貿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到連續的查驗。
(二)企業未能深入了解新通關政策
近些年來,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增勢顯著,僅2018年交易總額就超過9.1萬億元,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提升顯著。針對于跨境電商的進出口報關事宜,海關總署特意出臺相關政策,以規范其進出口通關業務。但在進出口通關過程中,一些企業對通關新制度的了解有待加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個別企業混淆了保稅電商和跨境電商的概念,認為進出口關稅優惠政策適用于所有的跨境電商業務;其次,個別跨境電商企業對于海關的監管、申報和檢驗檢疫等通關新政策了解不足,未能深刻理解保稅跨境電商和跨境電商等通關新政策的內容和要求。這些問題的出現,首先是我國跨境電商業務準入門檻較低,許多中小企業紛紛踏足跨境電商領域,且其整體素質高低不一 ;其次,由于一些跨境電商從業人員的外貿業務水平有限,對于通關操作的實踐不足,且外貿業務基礎較差;再次,因為跨境電商行業在我國屬于新興國際貿易業務形式,而許多通關政策及管理模式更新較快,外貿企業難以及時的了解和掌握相關政策要求;最后,部分外貿企業業務重心主要在于業務發展,卻疏忽于通關制度的了解和學習。
(三)企業過于依賴通關代理服務
近些年來,許多外貿公司已經不再是純貿易型企業,而是紛紛加大同生產型企業的深度合作,或是由生產型企業所開設的外貿部門。為節省企業運營成本,許多外貿企業不再單獨設置通關業務部門,而是將許可證、產地證、檢驗檢疫、訂艙、清關等通關業務統統外包給貨運代理企業。貨運代理企業的專業化、綜合化的服務雖然有助于外貿企業減少相關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使其人員配置和業務重心能夠集中在市場營銷和業務拓展上,但外貿企業的商業機密卻存在一定的外泄風險。同時,通關業務的大量外包也造成外貿企業和海關等通關監管部門的溝通渠道斷層,使得國家難以精準識別和監管外貿企業的各項進出口業務,從而造成進出口貿易信息統計存在一定的誤差,影響到國家外貿發展政策調整的精確性。
(四)外貿企業無意識違規
自主申報雖然極大的縮短了外貿企業的通關速度,但企業的合規責任卻反而更大。通關一體化改革之前,企業申報由海關逐票審核把關,而現在通關時不再逐票審核,而外貿企業的申報違規問題則可能積累較長時間,才會被海關在復審時發現,以致于增加了企業合規風險,這些無意識違規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外貿企業申報不規范問題易被發現。通關一體化改革之前,海關是基于每個報關單來進行審核,如今海關是基于外貿企業一段時間內的申報數據的縱向對比,以及同業內同行數據之間的橫向對比來進行審核。例如,某外貿企業長期使用同一個價格來進行進出口產品申報,但海關復審時發現其申報價格偏低于行業價格,就會出現違規風險。第二,從外貿企業方面來看,由于海關之前是逐單審核,問題能夠被及時發現并解決,但如今是一段時間審核一次,而企業報關時的問題則可能許久之后才在海關復查時被發現,這樣小問題就可能積累成大問題。第三,無意識違規問題出現后,溝通和解決的鏈條加長。之前,企業主要同屬地貨口岸海關溝通并解決問題,但現在由稅收征管中心來管控稅務風險。當出現違規問題時,企業在和屬地海關溝通的基礎上,還要和稅收征管中心溝通,即問題解決的鏈條增長了。第四,后續稽查風險增加。通關一體化改革將稅收風險置于通關之后的管控,強化事后對企業的后續監管,也及時提高稽查力度。所以,外貿企業將會面臨更多的稽查頻次。
三、新時期外貿企業處理通關問題的化解辦法
(一)合理應對海關查驗
海關查驗住要針對進出境的貨物、物品和運輸工具,其重點在于報關單證是否單貨線相符、進出口貨物歸類是否正確、進出境運輸工具是否存在改裝、夾藏等不符合海關監管要求的問題。海關查驗雖然屬于隨機抽查,但其中也存在一定規律。因此,外貿企業首先要如實申報進出口產品,并對申報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承擔相應責任,并在了解海關查驗的重點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應對策略,才能有效減少外貿企業進出口產品的查驗率。第一,外貿企業在申報時要確保貨物實際和申報要素的一致性;申報要素和箱單發票等各種報關單據要簡潔明了且高質量,以便降低海關查驗率。如果對無法確認商品稅則號,就應在進出口之前就向海關申請商品稅則號預歸類服務,如果時間緊迫,則可選擇退稅率較低的稅則號。第二,當進出口的商品較為復雜時,外貿企業在報關之間務必準備好出口發票、增值稅發票、產品生產工藝及材質分析等相關資料來證明貨物的價值,以合理便應對海關疑問。第三,進出口產品裝箱前,應記錄好擺放位置并拍照留檔。如果產品型號較多,應盡量挑出各個型號的產品并擺放在箱門處,以便于掏箱查驗,減少查驗費用,如果產品涉及知識產權授權,應及時提供相關授權書;而進出口產品為自主知識產權時,外貿企業應提前在海關辦理知識產權備案,以便于保護其知識產權。第四,外貿企業應盡可能提前提交報關單據給報關行,使其有足夠的時間來審單和錄單。
(二)及時掌握海關通關便利措施
為構建良好營商環境,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穩定發展,海關總署會同財政部等監管部門聯合提出多項改革措施,提升通關環節的便利化程度,以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穩定增長。第一,縮短通關時間,簡化通關單證。2018年,海關總署將86種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中的40種退出口岸核驗。2019年,海關總署將2種涉及食品監管證件退出口岸驗核。2019年底將進口藥品通關單等5種監管證件納入網上申報、網上辦理的范圍。第二,優化通關流程,提升通關效率。2019年,海關總署啟動“兩步申報”通關模式試點改革,即概要申報和完整申報。海關總署還聯同地方政府等部門,為農副產品進出口通關提高綠色通道服務。第三,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海關總署將聯同相關部門加快“單一窗口”實施進程,提高主要業務的應用率,加快通關各環節的無紙化進程。第四,降低口岸收費,減少外貿企業通關成本。海關等有關部門引導和督促國際班輪運輸公司、國際貨運代理,切實落實降費措施,減少進出口環節中的服務型收費,簡化通關工作流程。在通關便利化改革中,通關流程得到精簡,而貨物通關實效性得以增強,但通關一體化改革并不意味著放松監管,而是將監管的重心由前端轉向后續監督,以確保海關監管到位,嚴格查處走私違法行為。因此,在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中,企業在享受通關便利性的基礎上,應充分重視海關后續監管的重要性,做好風險應預案,以免因認識有誤而造成損失。針對海關監管重心后移的改革,外貿企業應及時轉變觀念,將通關管理和合規工作向前移動,在發貨之前就聯通關務服務團隊做好通關準備。
(三)減少通關服務外包依賴性
外貿企業將自身通關業務外包給通關服務代理商,這雖然能夠提升企業的通關實效性,降低通關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業商務機密外泄的風險。所以,外貿企業要提高風險管控意識,務必組織專人來負責事關企業核心商業機密的業務。企業應定期組織有關國家通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學習和培訓,以及時了解通關政策規定的改革進展,合理利用海關匯總征稅政策,積極提升自身信用等級。對于自然年度中月均納稅頻率高于四次的外貿企業,符合匯總征稅便利化政策規定,企業可先辦理貨物方行手續,然后在次月集中納稅,而觸犯通關操作規定的企業,海關則可撤除其相關待遇。由此可見,外貿企業應深入了解海關各項通關便利化措施,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才能真正發揮通關改革效用,提升企業通關效率。
(四) 加強企業通關的合規管理
面對無意識違規的風險,外貿企業要強化守法自律、合規管理。首先,如果企業難以確定完稅價格、商品歸類和原產地等問題,可向海關提交預裁定申請,在預裁定的3年有效期內,海關將對預裁定內容予以認可,從而杜絕外貿企業事后出現問題的風險。其次,外貿企業應加強自查自報,定期展開健康檢查,以便防患于未然,以便及時化解風險。當合規自我檢查發現問題時,外貿企業可主動向海關披露,按照海關的自我披露規定,外貿企業能獲得從輕、減輕處罰。再次,根據海關認證經營者制度,外貿企業應積極申請成為經我國海關認證的經營者,不但能享受許多海關優惠便利措施,還能一次取得守信聯合激勵措施。另外,在同我國海關有互認的其他國家海關能享受通關便利,從而有效壓縮進出口通關時間、降低查驗率,進而家少外貿企業的通關成本。
參考文獻:
[1] 王珍珍. “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外貿企業進出口業務風險及防范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19(20):50-51.
[2] 黃春燕.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退稅風控體系的建立[J]. 當代會計, 2019(2):11-18.
[3] 陸方偉. 我國外貿企業出口風險管理探討[J]. 管理觀察, 2019(20):23-29.
[4] 楊素琳. 新時期外貿企業進出口通關存在問題及化解辦法[J].對外經貿實務, 2016(3):67-69.
[5] 盧山. 關于外貿出口企業業財一體化建設的研究[J]. 中國經貿, 2018(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