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英 章雨晨



【摘要】? ?管理會計是高職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改革與實踐,要從對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明確課程學習成果、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實行多元考核評價等幾方面著手,持續改進教學質量。
【關鍵詞】? ?成果導向;管理會計;教學改革
一、成果導向教學理念概述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是一種基于預期學習成果、以學生為中心的先進教育理念,1981年由美國著名學者斯派蒂(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視與廣泛認可,并已發展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主流教育改革理念。在這種全新的理念下,教學模式由多年來傳統的以“教師教學”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導向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以“學生預期能力獲得”為導向,使教學的重點聚焦于“學生預期學習成果”,并以此來指導和組織各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培養,突出能力本位。OBE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預期學習成果的過程是一種主動、建構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搭建起通往學習成果的發現平臺。OBE的教學評價也主要聚焦在學習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時間、學習方式上,特別強調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考核評價標準,根據每個學生的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和分析,幫助和引導學生改善不良學習狀態,也為后續的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二、基于OBE的反向教學設計思路
OBE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反向設計是從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人才培養目標,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由畢業要求決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再決定每門課程的預期學習成果與教學內容。
第一步,我們通過廣泛調研,了解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明確高職會計專業就業崗位群,對接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職業標準,并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行業特色,確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第二步,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確定專業的畢業要求,包括學生在畢業時應取得的知識、能力、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學習成果,即“專業預期學習成果”(Program Outcome,簡稱POC)。我們借鑒美國學歷資格框架,將會計專業預期學習成果分解為專業知識和技能(POC1,包含3個學業水平參照點)、拓展和融合知識(POC2,包含4個學業水平參照點)、職業能力和道德(POC3,包含6個學業水平參照點)、應用和團隊合作(POC4,包含1個學業水平參照點)、公民與國際視野(POC5,包含2個學業水平參照點)、創業與創新思維(POC6,包含1個學業水平參照點)6個學習領域,共包含17個學業水平參照點。第三步,根據專業預期成果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中的每門課對專業預期成果的達成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即通過各門課程的“預期學習成果”(Subject Outcome,簡稱SOC)的完成來實現專業預期成果的達成。第四步,以SOC為依據,設計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評價方法等,并根據課程實施效果不斷調整完善,持續改進教學質量?;贠BE的反向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三、明確課程學習成果,對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
管理會計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當前財務職能由核算向管理轉型的背景下,為適應“互聯網+”新經濟形態,滿足企業成長和管理需要,急需大量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本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加工和運用會計信息及其他信息進行企業內部的管理預測、決策、規劃、控制以及業績考評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團隊合作、文案寫作和自主學習的職業素質。我們根據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畢業要求,按照本課程和專業預期學習成果的支撐關系,參考中小企業預算、計財主管、成本管控等相關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素質要求,將課程預期學習成果分解為6個SOC,課程預期學習成果內容與專業預期成果及職業能力、素質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四、重構課程教學內容,明確學習成果形式
根據管理會計課程目標,為使學生完成預期學習成果,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們強調知識的整合而不是割裂,課程組成員多次與財務管理、成本核算與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等相關課程團隊進行研討交流,厘清管理會計課程與這些課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交叉,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避免了課程間教學內容的相互重復或知識遺漏。我們依托我國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應用指引設置課程內容框架,參考管理會計在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用的調研數據資料重構課程內容,同時融入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會計技能項目和財務管理技能項目中的相關比賽內容,實現“課賽融合、以賽促教”。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和預期成果形式,教、學、做相結合,并考慮了高職院校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特點,體現本課程在“管理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會計課程內容與預期成果形式如下頁表2所示。
五、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
課堂是教學實施的主要形式,為適應成果導向教育的要求,要努力實現兩個轉變,第一是從封閉課程向開放課堂轉變,實現時間、空間和內容上的開放,時間上從課堂內向課外延伸,空間上從普通多媒體課室向實習實訓基地和網絡拓展,內容上從教材向參考資料擴充;第二是從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重點培養學生預測決策、規劃控制、業績評價三大課程核心能力,同時使學生在溝通交流、團隊合作、方案寫作、創業意識、創新精神、自主學習等方面能夠全方位提升。OBE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在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緊緊圍繞達成課程預期學習成果進行。
(一)任務驅動
教師根據課程預期成果和課程目標,按課程模塊設計一個或幾個來自于企業管理會計應用案例的“任務”,強調任務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并對完成“任務”的具體要求、應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等予以簡單提示和說明,邊學邊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案例教學
課程組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同時深入行業企業,廣泛收集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素材,結合課程知識點和預期成果要求進行加工整理,設置一系列情境和問題,形成教學案例,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選擇恰當時機導入案例,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課堂發言或撰寫書面分析報告等多種方式對案例進行全面剖析,有助于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課程組在在線學習平臺上也建立了與理論知識點緊密結合的企業運營管理案例素材庫,案例素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并持續更新,以便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拓展視野。
(三)合作學習
成果導向課堂教學過程以學生的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的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為中心。管理會計課程在每個班級成立“合作學習”小組,每4人一組,模擬一個中型企業的運營管理團隊,分別擔任資金管理、營運管理、成本管理和績效管理崗位,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完成項目實訓任務或綜合大作業,教師有更多時間組織課堂、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和監控過程,體現了課堂的趣味性和職業性。
(四)在線教學
管理會計課程已立項為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課程資源豐富,包括微課視頻、授課錄像、電子課件、電子書刊、企業案例、拓展素材、作業庫、試題庫等,并實時完善和更新,還可以進行在線考勤、在線作業、在線測試、在線討論、問卷調查、在線直播、課堂搶答等,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端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學習、提問,大大提高了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效率,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化學習需要;教師不再受講臺的束縛,可以隨時在線發布課程任務、討論案例和網上交流答疑,師生互動交流更加順暢,有效延伸了課程的內涵和空間。
六、多元考核評價,持續改進教學質量
管理會計課程實施“三合一”考核評價模式,即課程成績=平時考核+成果考核+能力測試,其中平時考核占20%,成果考核占60%,能力測試占20%。
平時考核主要根據在線考勤、線上任務點完成情況、在線作業和單元測試、課堂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開課前教師先在在線學習平臺設置好考核項目權重,學期末可由課程平臺自動計算得出分數。
成果考核重點測評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及團隊合作、溝通交流、文案寫作和自主學習等職業素質能力是否形成,由6個課程預期學習成果成績構成,權重分別為SOC1占20%、SOC2占20%、SOC3占20%、SOC4占15%、SOC5占15%、SOC6占10%,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訓報告、綜合大作業、案例分析報告、PPT及現場匯報等學習成果進行評分,部分學習成果考核如現場匯報演示也可邀請企業專家組成第三方考評小組。
能力測試主要考核學生是否掌握了本課程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主要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形式,主要題型為選擇題、判斷題、計算題、案例分析題、簡答題等。
建立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也是OBE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課程考核結果,我們還需要對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短板,以便持續改進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 1 ] 章雨晨.基于DQP框架的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標準設計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6):222-224.
[ 2 ] 孫海濤,陳晨.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大綱開發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4). 156-157.
[ 3 ] 武永霞.《管理會計》課程改革實踐——基于“導學—案例—實訓”三維互動教學模式[J].現代商貿工業,2016,(30):165-166.
[ 4 ] 彭宏超.管理會計課程體系改進探討——基于《管理會計基本指引》[J].財會通訊,2017,(19):47-50.
[ 5 ] 王曉輝.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析[J].商業會計,2012,(9):125-126.
[ 6 ] 姚麗瓊.《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基于“四步一體”教學模式的探索實踐[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7,(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