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思思
摘 ? ?要:車輛段綜合開發是指以車輛段為主體(或載體),整合和安排各項城市要素(功能、設施),以“有機結合、功能協調、節約資源、綜合發展”為目標,通過軌道交通車輛段建設帶動土地和物業增值,實現軌道交通內外部效益最大化,保證城市軌道交通良性、快速和可持續發展。以南京軌道交通6號線棲霞山車輛段為例進行研究,分析車輛段綜合開發的必要性,總結設計中的四大難點問題,探討綜合開發車輛段交通功能、運營安全、近遠期方案預留的實現。
關鍵詞:車輛段;綜合開發;難點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不斷向外擴張,土地資源日益緊缺;而軌道交通車輛段作為必不可少的綜合基礎設施,一般造價高、占地面積大。從城市土地優化利用和城市空間整合考慮,結合軌道交通車輛段進行土地綜合開發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必然趨勢。在實現車輛段軌道交通運營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土地的經濟效益,是車輛段綜合開發的核心,本文就南京地鐵6號線棲霞山車輛段綜合開發的難點問題做詳細剖析。
2 ?棲霞山車輛段概況
南京地鐵6號線北起棲霞山,向西經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至燕堯路站轉南后一路南下進入主城,途徑玄武區、秦淮區、雨花區和江寧區,直至南部新城的南京南站,線路全長32.4km,全部為地下線,共設車站19座,均為地下站。全線設雙龍街停車場和棲霞山車輛段各1座。
棲霞山車輛段位于線路東北端終點附近,選址于繞城高速(長江四橋)以西、煉油廠專用線以北所夾西北象限,征地面積約32.5ha。棲霞山車輛段平行于長江四橋采用倒裝式布置,運用庫與檢修庫呈縱列分布于車輛段地塊南北兩端。該方案建筑物退讓長江四橋約100m,滿足退讓要求;退讓三峰石化存儲罐約100m,滿足建筑防火要求;退讓沿南石線敷設的架空原油管線20m,滿足輸油管道工程距離建筑物的要求。棲霞山車輛段預留上蓋開發條件,建筑物集中布置,上蓋范圍主要包括聯合檢修庫、運用庫、工程車庫、咽喉區等區域,上蓋總面積為12.29ha。
3 ?綜合開發的必要性分析
棲霞山車輛段位于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片區,緊鄰棲霞山旅游區和江濱港口,位于棲霞區聯系江北區域的門戶,區位優勢顯著;東側為九鄉河生態服務軸,西側為金陵石化煉油廠,北側毗鄰長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區位旅游資源豐富,位于棲霞山片區濱江旅游風光帶及仙林副城九鄉河生態服務軸上,對于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棲霞山景區和長江岸線,借助軌道交通在公共客運交通體系中的骨干作用,對板塊5~10年的長開發周期帶來了發展契機。
棲霞山車輛段上蓋的建設,除了庫房建筑、咽喉區上蓋部分外,還將周邊的空地一同歸入了設計規劃范圍內,這樣一方面能夠降低開發成本,另一方面實現了城市空間與軌道交通之間的統籌協調。
4 ?綜合開發設計難點
從地塊業態定位、建設規模、交通銜接、控規調整、消防論證到蓋下工藝站場設計等,我們經歷了多次研究論證??偨Y深圳、香港車輛段綜合開發設計經驗,蓋上蓋下的土地屬性不同,投資及建設方、管理及運營方也不同,車輛段為上蓋物業提供平臺;同時,上蓋開發將在遠期才能實施,蓋上開發單位尚未明確,設計需考慮遠期周邊環境的巨大變化,管理模式、商業模式乃至人們生活模式、工作模式的巨大變化,配套服務的能級提升等,建筑空間和各專項預留需盡量滿足多種可能,并能做到足夠的靈活性和可變性,需為上蓋開發主體進行全方位技術預留。
4.1 ?消防設計
“消防設計是目前地鐵車輛段綜合開發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由于我國上蓋物業開發起步較晚,在消防設計上缺乏明確的規定和法律依據,使得實際設計中暖通、建筑、給排水及結構設計人員不得不依靠自身的經驗和理解開展消防設計工作”。而消防審查部門也無法找到準確的審查依據,因此,我們對消防條件及其相關要求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多次咨詢和交流,獲取了很多設計意見和建議。蓋板上部建筑與車輛段的消防設計分別獨立設置,9m平臺以下為工業建筑(車輛段部分),9m以上為民用建筑,蓋上蓋下按各自高度計算;蓋板上部建筑與下部車輛段人員疏散體系獨立互不借用;蓋板上方設置環形消防車道,環形消防車道與地面市政道路兩處接口,蓋板下方生產、倉儲區域周圍設置環形消防車道,消防車道兼顧排煙和疏散需求時,蓋板下部消防車道頂部或側墻為開敞形式。
4.2 ?結構設計
棲霞山車輛段為綜合開發車輛段,蓋體部分主要分檢修庫區、咽喉區一、咽喉區二、運用庫區。運用庫、檢修庫為1跨2股道的框架結構,蓋板下為車輛段,蓋板以上為上蓋物業,建筑總高60m。咽喉區股道之間滿足限界的前提下設混凝土框架柱,咽喉區一蓋上為上蓋物業,咽喉區二蓋上為綠化公園。本次設計對檢修庫區、咽喉區一、咽喉區二、運用庫區蓋體按上蓋方案進行了模擬計算,建筑總高60m以下,采用框架結構。第1層9m高為車輛段;第2層6m高為停車庫,停車庫板頂為轉換層。經計算該結構計算參數有幾項超限,為特別不規則結構,且超規范框架結構最大適用高度,對此,結構專業進行了超限專項評審。
4.3 ?交通組織設計
車輛段與上蓋物業出入口分開,指向明確,流線緊湊流暢,并能與城市高效銜接。車輛段主出入口向東過九鄉河水利樞紐與棲石路相接;次出入口向西南與大件路銜接,預留一個出入口與規劃便民河路銜接;上蓋部分共設計5條機動車道上板,其中南側匝道上16m板,另外4對進出匝道上9m板。并設有3處慢行匝道,6處垂直通道,多層空中連廊串聯上蓋區、港池景區和地面區。考慮了建筑方案與交通設施的一體化設計,內外部道路網絡一體化銜接,公交軌道交通一體化接駁,交通設施與運行組織一體化規劃,通過立體交通組織,實現場站本體與上蓋開發部分與城市交通的有機融合。
4.4 ?綠化景觀設計
棲霞山車輛段位于長江四橋西側,門戶位置顯著,而且上蓋主體在遠景實施,近期需在大蓋板上做臨時覆綠方案,做好與遠期的過渡和銜接。堅持近期投入與遠期維護相協調、現狀條件與綠植種植相協調、建筑功能與景觀藝術相協調的原則,本次景觀設計提煉“鳳與云”的元素,合理分析周邊環境,從高視點景觀出發,運用大地景觀的設計手法,營造出一處以“引鳳來棲”為主題理念的景觀覆綠方案。設計提煉鳳紋元素,綜合考慮長江四橋的車行視線與未來景觀重造的要求,從易成景、易養護、含寓意三個方面出發,以花灌木拼合魔紋的形式,組成一處鳳凰展翅的大地景觀。設計整體以節約成本、減輕后期養護為中心思想,整體屋面采用零覆土;草坪采用人工假草進行覆綠,既能達到覆綠目的,也能節省園路修建開支與后期維護;中心鳳凰魔紋采用彩色塑膠硬質鋪裝做法;周邊節點植物可采用花箱、移動樹池進行種植、點綴。假草覆綠每平米約30元,預計總費用約400萬元。
5 ?結束語
車輛段綜合開發與軌道交通建設緊密相連。由于二者共用一個基礎結構,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優化的內容還很多。在車輛段開工前就應結合區域產業定位、總體發展規劃等研究確定上蓋區域綜合利用的產品類型;在結構施工階段通過加大柱網密度、優化柱網尺寸,增設小汽車庫等為后續上蓋物業建設荷載及功能需求預留相關條件。隨著我們對場段綜合開發的認識逐步提升,對減振降噪等技術的重視,對景觀與城市融合的需求,使開發建設從低端的集約利用土地逐步走向成熟的土地使用功能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繆東.對城市地鐵車輛段物業開發的思考[J].鐵道勘察,2010(4):114~117.
[2] 楊林山.地鐵停車場及車輛段上蓋物業開發規劃設計要點淺談[J].江西建材,2016(7).
[3] 徐蕓霞,聶光惠,李玉倩.城軌車輛段上蓋綜合開發的設計要素研究[J].鐵路技術創新,2016(4):84~90.
[4]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年度報告.2015[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5] 盧源,紀誠,金山.軌道交通綜合體的模式演進與設計創新—以北京地鐵車輛段綜合開發實踐為例[J].建筑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