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根躍
【摘要】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應該是充滿愛心、具有奉獻、富有良心、肩負使命的。可曾幾何時,一個詞語——倦怠,把當前教育中負面的現狀一概論之。但,不少教育案例也在啟迪我們如果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傾注了使命、責任、愛心、人情、公心,教育的湖面會漣漪連連,教師的倦怠也將逐漸消散。
【關鍵詞】教師;倦怠期;困惑;思考
可以說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印象,九十年代的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都不怎么好,待遇也不高,但教師的工作積極還是挺高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有老師請假需要其他教師代課時,只要學校安排到,都不會推辭;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樣遇到需要代課一事,負責安排代課的領導卻感到特別棘手,至于其它比安排代課難度大一點的工作,就更不用說了。在外出培訓期間閑談之時,我們常會聽到現在的學校管理如何難的悵惘之言。多年的觀察和思考發現,造成基礎教育領域教師沒有以前那么熱愛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師的待遇相對比以前好多了,類似像代課這樣一節才幾元的工作,一些教師不屑一顧;二是教師的“覺悟”提高了,常把自己與公務員收入對比,覺得自己被“虧待”,于是,課堂上出現懈怠,課后消極之言脫口而出;三是由于對教師的考核機制,如績效考核、年度效能獎等理解不到位,出現較大的抵觸情緒;四是將教育的本質、職業初心拋擲腦外,導致有的學校一些教師堂而皇之出現了按時上班、到點下班,來去灑脫,全然沒有了“教師是良心工程”“教師是立德樹人”“教師是為學生美好的人生奠基”的概念了。于是,也就很難見到這樣欣慰的情景了:即使下課了手頭還有一點事還是爭取做完;學生有問題還是與他多聊幾句;這是棘手學生,還是辛苦自己下鄉家訪了解真實情況,別讓他自暴自棄,等等。于是,也就出現了一詞:教師職業倦怠期。
既然,教師職業進入了倦怠期中,那如何來解決這一難題就成為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一、重敲職業使命感之鐘,能喚醒教師再念初心
教書育人不同于其它行業,因為教師面對的永遠是鮮活的生命、家庭的希望,架構的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所以,教師不僅是謀生的一種手段、一個職業,更是構筑心靈的事業。教師當年的努力拼搏為的是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如今,成為教師,應始終不要忘記自己已成為引導學生改變命運的引航人、指路人、擺渡人,我們肩負起教育學生有目標、有行動、有自信、有意義地成長和學習的責任。為此,我們可通過教師政治業務學習、慶祝重要節日、介紹優秀教師事跡、歡迎新教師入職、祝賀教師光榮退休等形式,不時地提醒教師再念初心,牢記使命、踐行誓言。現在,我校堅持開展優秀教師教育分享活動、三八婦女節慶祝活動、新教師入職儀式、退休教師榮休歡送儀式,等等。一些網友見到我校教師退休慶賀儀式的新聞或相片后,發來信息進行點贊:這是好學校應該所做的事,這是好校長所做的事;做一位好校長不容易,做一位有人情味的校長該點贊。
學校管理要設法讓教師覺得管理工作富有人情、真情、激情,備受尊重,并激勵教師繼續進取。
二、充滿期待的辦學思路,能喚醒教師再增斗志
職業倦怠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費登伯格在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概念,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癥。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落實,作為教師,關注度再次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我們的言行也前所未有的備受關注。面對社會的輿論、組織的信任、家長的期望、孩子的渴求,新時期的教師,盡管掄起了膀子使勁地干。但日子久了,職業倦怠期的不期而至時刻困擾著教師:如今的教師做份內的時間少了,做迎檢的工作多了;現在的孩子強勢多了,老師卻被弱勢了;現在家長對教師的要求高了,卻對自己應付的責任少了;現在的輿論對教育負面的事情報道蓋過了對正面的宣傳,等等。教育之路,何去何從?面對現實,心系師生,我們提出了“正德為先,弘毅為本”辦學理念,立足校園安全、教育質量、文化建設三項工作,落實讀一本好書、寫一手好字、愛一種運動、會一種樂器、交一批摯友素質教育,不斷改善教師的辦公環境,不斷改善學生學習條件,努力創建安全校園、美麗校園、大氣校園、文化校園、質量校園,逐步實現“校風正、教風良、學風濃、質量高、聲譽好”的辦學目標,努力踐行“博聞樹人心懷天下,修身立德止于至善”的辦學愿景。師生們聽到“不斷改善教師的辦公,不斷改善學生學習條件,不斷提高師生的文化修養”這句話很有感觸,因為這是師生們最需要的。現實證明,我校校園面貌大為改觀,師生精神面貌也大為改觀。于是,他們在星級“最美辦公室”“最美課室”評比中,響應很積極,有的辦公室、課室能評為四星級最美辦公室或課室;他們在中考備考中非常拼搏,創下了自2010年以來中考最好成績,譜寫了我校中考歷史新篇章,這是我校園全體師生引以為豪的好事。師生們看到了自己的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心中有了喜悅,臉上有了光芒,工作增添了干勁。
學校管理一定要讓師生充滿期待和憧憬,并見證學校藍圖正在一步一步得以落實,讓教師覺得自己工作其實是在為自己創造幸福和價值。
三、規范的管理中折射關愛,能喚醒教師重拾信念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要想喚醒學生的靈魂首先是喚醒教師的靈魂,要像喚醒全體學生靈魂就得喚醒全體教師的靈魂。借助特定的事情驅散教師心中的陰霾、贏回教師的肯定信任、讓教師重煥教育的生機、重拾教育的信念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辦法。
在一次校長培訓班上,大家圍繞關于如何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時,聽到一個這樣令人唏噓的案例:一對夫婦平時工作不錯,后來妻子患了腰椎盤突出,丈夫患上肩椎盤突出,平時兩人都疼痛纏身,苦楚無奈,但還是堅持上課,實在不行只得請假就醫或臥病休息。有一次,兩人因疼得厲害只得住進醫院,且長達半個月。出院后,面對醫藥費和因病假請假需扣出勤費時,他們提出學校能否體諒他們不扣他們的出勤費,因為近十多年來,他們真的過得挺艱難的,但期間有的領導不體諒,有的同事不理解,有的還給他們一些冷眼、嘲諷和刁難。可是因病請假扣出勤費這是學校的管理制度,現任的領導覺得很為難,怎么辦?后來經過討論,找到了一個辦法:出勤費還是要扣,但學校以工會的名義對其夫婦倆進行慰問。這一舉措,讓他們深感欣慰,他們說慰問讓他們覺得學校體諒他們,也是使他們覺得被關心,心理覺得溫暖。
無獨有偶,我校也遇到這樣一事,妥善處理后,收到了這樣的感激信息:“這份遲來的公道如一束陽光融化了‘我內心的堅冰。長久以來構筑的那道坎終于邁過。”對于別人來說,這份關懷可能不算什么,但對當事人而言,卻是值得一生銘記的恩德。如,有的教師說:“校長剛來我校召開第二次全校教師會議時說到去探望了重病的退休老師時,我無法控制眼淚;校長平常對老師在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敦敦叮囑……”所以有“您的到來讓這所學校有了溫度!”一說。有的教師說:“我多次對學生說,我們的校長是30年一遇的好校長,希望你們要用心聆聽校長的教導,好好學習做人,珍惜青春時光,努力學習!”有的教師說:“如果學校由上到下都秉持校長德、學并重的理念來育人,相信學校教育的陽光會更燦爛。”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在學校管理中,制度是硬性,但如另辟奇徑,結果迥然不同。教師心中沒了陰霾,他在課堂里才能煥發心靈的陽光,學生才能學得陽光。
四、確定特定目標進行教育,能喚醒教師再長幫扶之智
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說:“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一年前的那一幕,還不時地會浮現在筆者的眼前:那是2018年春季學期一個星期一的下午,筆者站在辦公室走廊觀察學生課間休息情況,突然發現對面三樓一位男生向筆者使勁地揮手,一看原來是小財,他用手示意過去他班(筆者是該班的語文老師)。當筆者帶著疑惑走進課室一看,原來他們班準備第三節舉辦大食會。現在,學生正忙著擺放食品,見筆者進來,一位學生迅速遞來一杯飲料,筆者剛接著,小財也端來一杯可樂,走到筆者身邊,稍微低頭,雙手畢恭畢敬地將杯子舉到筆者面前,筆者用已端著的杯子示意他,已有了一杯不需要了。可是,他就不走,一直端著,一臉的微笑和羞澀。等筆者接過他的杯子時,他說了一聲“謝謝”,就迅速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了。見到這一幕,筆者內心無比高興,一年的教育效果終于顯現了:他已經懂得了感謝、感激、感恩。
記得2017年9月,筆者剛給他們上第一節課時,小財一會兒講話一會兒睡覺,筆者一看就明白了,今天不“搞掂”他,日后就麻煩多多。于是,筆者讓他自報姓名,問他姓名的含義,讓學生列舉他的特點,可是同學說的全是缺點。于是,筆者為他“找優點”:長得端正、反應快、敢說、有膽量。如果學會尊重人,做到認真聽課,上課不影響同學,那就很好。下課時,他一臉微笑。在后來的語文課上,筆者每節課都會給他至少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并在全校師生大會、教師每周會議上,不時提到他、贊揚他的優點,一下子,他成了全校的焦點,全校師生都知道八(8)班有位學生叫小財。其實,筆者從不同側面得知這位學生陋習不少,有時還會與社會青年一起玩,騎“飛摩”。這些做法與其說表揚他,還不如說是以表揚形式讓全校兩千多雙眼睛在觀察他,提醒他不犯錯,否則對不起校長的關心和表揚。筆者也一直關注他、暗中觀察他,把他作為特定教育對象,讓全校師生感覺到校長教育不僅僅是集會式的教育、大眾化的教育,也有個性化的教育、特定對象的教育,將教育落到個性,且盡量使教育效果顯現化。果然不出所料,從八年級直到九年級畢業,小財只打了一次架,且是在無奈的情況下(比較高大)才出手的,期間表現都不錯。2018年中考一結束,他是他們班第一位交錢報讀區職校的,注冊后,即刻去了佛山學修車。期間,筆者又用微信提醒他暑假修車是暫時的,一旦職校開學,就得回到職校讀書學技術以便將來發展得更好,他一一照辦。據了解,他在職校表現也不錯。后來,有老師告訴我,他也來過學校找筆者,遺憾的是那次外出會議了。后來,筆者通過向其他學生和他的班主任了解,他表現不錯,沒學壞。
作為校長,確定特定目標進行教育,目的是啟迪師生如何幫扶調皮學生,讓調皮學生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其實,每一位學生,尤其調皮學生或成績偏低的學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同伴的友誼。如果我們能將愛的陽光多照射他們,他們會覺得校園真的很美好、很溫馨。學生表現好了,教師的心境自然就愉悅了,成功感就有了,倦怠情緒也就消散了。
管理需要智慧,管理學生更需要智慧,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用真心、真情關愛學生,學生是會懂老師的。見到學生好了、調皮學生乖了,教師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哪里還會倦怠呢?只要我們將職業當成一種藝術品那樣去智慧地雕琢,人身的價值也就顯現了。
五、突破思維定勢,能喚醒教師對學校管理舉措的肯定
這件事的解決效果可以說出乎我們所有教師包括行政領導的意料之外,也讓筆者切身感受和理解了“《為學》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的道理。
有一天,筆者目睹學生上午第四節課。一下課,很多學生馬上百米沖刺,像一股巨大洪流滾滾沖向飯堂,只為早排隊早打飯一解饑餓之急的情景時,一種強烈的恐懼警醒筆者:這是極大的安全隱患。如果學生在跑的過程中,一旦有位學生跌到,后面的學生控制不住,跌到的學生要么被他身后的同學輕則踩傷,重則踩斷脊椎,甚至危及生命。教師會上,筆者將這一現象予以通報,并提出解決思路,當時一些老師一臉笑意:這么多年,沒有領導、老師提出這個問題,甚至說當年我們做學生時也照樣是跑步沖向飯堂的,也沒有見到學校加以制止和糾正。筆者找到負責安全的副校長,商量對策時,他也認為不可能解決。筆者于是說,我們先這樣操作,看效果如何:一是利用集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告訴學生跑步沖向飯堂打飯可能會出現的后果,并明確責任,如果一旦出現踩踏事故將追究責任;二是同時安排一位值日教師在校道旁值日,制止學生跑;為加強力度,筆者也與老師值日監管紀律。兩天下來,情況大為改觀,但還是有人跑;三是安裝三個監控攝像頭,對東區教學樓與飯堂之間的校道進行全程24小時監控;四是值日領導包括筆者不定時查考監控圖像,對仍違紀的同學將監控圖像截圖在該班級播放。如屢教不改,監控圖像在全校課室播放。這四招一落實,再也沒有學生跑步沖飯堂了。后來,在教師會上,通報這一情況,原來臉露笑容的老師一臉沉默,我們讓“笑”的老師心服口服了,因為我們這屆新的領導工作的出發點就是做些實實在在有利師生的事,讓全體師生覺得我們是在服務師生。直到現在,筆者還會不時地取查看監控錄像。三個學期下來,真的沒學生跑了。負責安全副校長在學期結束教師會上說:“真沒想到,黃校長帶領我們把我們認為根本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校領導層應該成為第一棵樹、第一朵云、第一個靈魂,只用這樣才能讓其它的樹、其它的云、其它的靈魂搖動、推動、喚醒,才能讓教師不倦怠,讓學生好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鎮西.李鎮西校長手[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
[2](德)卡爾·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