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 ? 要: 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從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教學過程設計入手,論說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依據教學效果,分析反思適合思政課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模式,為打造思政課有效課堂提供意見。
關鍵詞: 思政課? ? 有效課堂? ? 混合式教學
引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思政課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同時課堂教學效果還需強化。
一、對思政課有效課堂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給新時代的思政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的思政課,功夫在課上也在課下,要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著力增強課程的親和力、針對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努力打造學生想聽愛學的“熱門課”。要打造學生想聽愛學的“熱門課”一個是抓住互聯網一個是提升有效性。高職的思政課要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特殊優勢,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強化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本文認為思政課的有效課堂是立足學生發展需求,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率、效果都能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
二、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思政課教學設計
“混合式教學是指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媒體技術,提供與適當的學習環境相契合的資源和活動,讓適當的學生形成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1](18-24)。“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新型技術的網絡化線上教學與線下傳統教學方式混合的創新教學方式”[2](45),既能滿足“00”后學生對信息化教學時尚性和互動性的需求,又能保留課堂教學的傳統性和優勢性,將思政課課堂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連接起來,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為例,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開展該門課程的混合教學設計。
(一)課程總體設計思路
依據國家統編教材,以理論聯系現實,以現實反觀理論,貫徹理實一體化課程設計理念。以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為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同理論成果為經,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在課程整體設計上,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體驗串聯,建構師生探究、平等雙向的教學結構(圖1)。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準備階段
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需要,把傳統課堂和網絡課堂的教學內容分離開來,完成教學設計。教師要把課程介紹、學習引導、知識梳理等學習資料信息發布在網絡平臺共享,例如第一章的學習引導(圖2)和知識梳理(圖3),供學生下載,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地利用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自主學習。
學生課前根據教師的建議,按照自己所感興趣的主題,自由組合成8人—10人的團隊,一起為課前、課后學習實踐活動做準備。
2.課堂內化階段
課堂是思政課教學實現的主渠道,是教學最重要的環節。課堂主要是聚焦問題、答疑解惑、深化認知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實施步驟一般是: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問題—教師知識點分析。學生在課前學習中遇到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教師對學生學習中提出的困惑進行解答,并根據問題的種類組織探究式或討論式課堂,力求把問題講深講透。教師總結分析本專題主要知識點,并強調重點和難點所在,完成與網絡課堂的對接,做到優勢互補。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解答,同時對個別仍有疑問的學生進行輔導,做到因材施教。
3.課后拓展與評價階段
課后根據學習內容實際需要,設置拓展實踐活動任務,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知識、技能。例如本課程設置了四個課外實踐活動:參觀革命紀念地、尋美家鄉、傳承優良家風、經典閱讀,學生可以自主四選二。課內實踐設置了七個實踐活動:毛澤東詩詞朗誦、觀看紅色電影、講述改革先鋒人物故事、主題演講“新時代的青年”、優秀傳統文化面面觀、觀看扶貧紀錄片、“大國外交的精彩瞬間”展示。課后教師收集學生學習資料,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課程全部結束時,導出平臺數據和最后課程測試給予學生最后的課程評價。
三、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效果分析
目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在2018級的部分班級中實踐了一個學期,在課程結束后針對教學效果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我們課程組抽取了部分學生和授課教師進行了訪談,從目前的調查和訪談的反饋來看,學生、老師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滿意度都有了明顯提升。
(一)調查問卷分析
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為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六個班級,共計249人,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42份,有效率為97.2%。問卷就實驗班混合式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表示通過“混合式學習”,我的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100%的學生認為“混合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已經習慣了。100%的學生贊同本課程的學習讓人感覺到學習的過程是愉快的。有94.9%的學生認為如果本課程學習上遇到困難,我能很快地得到幫助并解決問題。100%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我跟老師的關系更融洽了。95%的學生認為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我可以很好地與老師、同學互動。在學習評價上,100%的學生贊同老師在期末考評時,綜合考慮全部的學習表現。有97.5%的學生認為網絡平臺的數據對學習成績的評定更客觀。從總的情況來看,學生已經適應了混合式教學方式,對這種方式在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學習評價上是滿意的,學生十分喜歡思政課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嘗試。但在對老師的網絡學習資料內容是否具體,對學生學習作用如何的問題上,有80.9%的學生認為作用很大,有16.4%的學生認為有作用,有2.7%的學生認為作用一般。如果不能經常得到老師的指導,只有7.3%的學生不擔心學習效果,有92.7%的學生擔心學習效果不好,說明在網絡平臺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和學習輔導上還需不斷改善。
(二)師生訪談分析
我們抽取了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班級部分學生和老師進行了訪談,結果是大多數學生和老師對于混合式教學改革取得的效果是滿意的,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滿意的地方主要在: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的課程設計很新穎,有趣味性。網絡學習可以更自由,可以自己支配學習的時間和地點。網絡平臺讓自己和老師的交流更順暢,方便自己即時了解上課的重難點、上課的主要內容。學生表示這樣的教學方式方便預習和復習,對于考試成績的提升有作用。老師認為,網絡平臺上的簽到功能、討論功能平時用得最多,這些功能可以讓老師更好地管理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網絡平臺可以直接反饋,便于老師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幫助老師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強化教學效果。
意見和建議:學生認為,網絡平臺會占用他們的很多課余時間,希望合理安排課前的學習內容;老師認為,混合式教學對于老師而言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摸索和嘗試,會比之前傳統教學的備課更加耗時耗力,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平臺使用培訓輔導。
從問卷調查和師生訪談的結果來看,混合式教學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求實際,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效率、效果上都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達到了提升課堂有效性的目的,是可以在思政課中嘗試和推廣的教學改革方法,但是在改革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
四、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反思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一門較為抽象、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我們將這門課程作為混合式教學改革優先研究和實踐的課程,在研究實踐中通過教學空間、教學方式的改變形成思政課的個性化學習形式,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在改革實踐中我們不斷反思,本文認為如果要讓混合式教學與思政課更好地結合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要突出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注重線下的知識情感交流。網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交流不夠的不足,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網絡平臺得到了延伸。一些老師習慣于在手機或電腦屏幕前與學生溝通交流,而忽視了思政課是一門兼具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的課程,對一些知識結構性較強、具有探究性、挑戰性和互動性的教學內容,要側重直接的交流與溝通,幫助學生對相關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思政課也是一門育人的重要課程,思政課老師在網絡上是無法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思政課的溫度的,需要針對學生個體提供個性化的育人服務,注重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心對心的情感交流。
其次,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要給予教師平臺和技術支持,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習近平:“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是目前一些思政教師并不愿意嘗試混合式教學,究其原因是他們不能熟練操作網絡教學平臺,例如:優慕課、超星等網絡教學平臺,沒有體驗到混合式教學的創新性和趣味性。混合式教學對思政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師老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輔導。學校可以牽頭組織一些專門針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培訓,邀請一些優秀的教師開設混合式教學的公開課,分享教學經驗。網絡平臺的技術人員可以在上課期間及時有效地提供技術指導,開設一些例如視頻錄制、視頻格式轉換、音視頻上傳等基本技能的培訓,幫助老師解答混合式教學的難題。思政教師要轉變觀念,組建混合教學改革團隊,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再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要加強教學設計,提高線上線下課堂的把控能力。學生在線上以自主學習為主,沒有教師的監控,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自控力,但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有效開展混合式教學,需要老師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教師要針對不同班級有時甚至是不同的學生設計線上、線下學習環節,針對不同的對象設計哪些內容適合線上操作,哪些內容適合線下進行,哪些側重課堂理論講授,哪些側重課后教學活動,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思政老師要嚴格把控、緊密銜接,這就需要思政老師課前更精細化地備課,課上更深入地觀察,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目前,信息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教學實踐中,網絡技術和課程資源整合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新方向。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建造有效課堂是未來思政課改革可以積極嘗試的一種有效模式。思政課教師應該行動起來,轉變思想、提高能力,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讓思政課成為學生想聽愛學的“熱門課”。
參考文獻:
[1]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9).
[2]沈蕾.混合式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9(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職高專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課題編號:19JSSZYB040)最終成果;2019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課題編號:19SZC-010)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