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霞 姜子玥
摘 要: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潮產生于由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所帶來的生態危機之中。自誕生和發展以來,生態社會主義者致力于將生態和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并且指出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是導致生態危機的主要禍患。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主張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啟發,對發展全球生態理論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國;啟示
20世紀中葉以來,資本主義以生態為代價實現了一時的繁榮,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將社會主義和生態結合起來,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這一概念。生態社會主義追求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生態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生態問題相結合,試圖尋找到一條在通往社會主義的同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道路。
“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拓展以及對亞非國家的殖民活動是全球化開始階段的根本特征。”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站在自然的對立面,“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作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潤 ,而是謀得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剝削自然成為資本家的首要選擇。競爭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激烈的競爭促使資本家展開最大限度的爭奪和蠶食。
20世紀60-70年代,西方產生了綠色民間團體和政黨,他們組織集會和游行給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和企業立即停止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開采。生態運動的理論家企圖通過綠色運動達到理論主張與政治運動的結合,實現“保護生態的,自我管理的,解放的社會主義”。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成果,生態社會主義推崇的浪漫主義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
80年代,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開始建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為社會主義發展尋求新方向。生態主義者“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公開地、明確地自稱‘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注重有關生態社會主義模式的構想,在構建未來社會的理論中,明確提出了生態杜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要求”。生態社會主義在理論上逐漸成熟并且獨立于生態運動,形成了一套帶有自身印記的政治經濟綱領。
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成熟階段,生態社會主義內部出現了兩大對立流派:生態社會主義流派和生態中心主義流派。生態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轉向了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制度批判。
二、生態社會主義的主張
(一)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人類的生存依附于自然,自然通過人類所體現。人類和自然作為相互條件而存在,自然可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的行為也會波及甚至傷害自然。在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自然同人類一樣是有限的,但是面對著人類無限的欲望,自然界是無力的。所以,人類必須在有限的資源內,在遵循自然的規律下進行合理的開采和索取,追求一定的經濟利益,達到經濟和生態的平衡。
總之,“人與自然應是一種平等、和睦、共存、協調發展的關系”,人類必須“按照美的法則來塑造對象性的自然界、要求人通過勞動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導致生態惡劣的第一責任人
20世紀70-80年代,生態社會主義者們把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他們都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并著重強調了對社會再生產各方面進行改造的急迫性。在生態主義者看來,人類要想真正緩解生態危機,還給自然休養生息的時間,就必須逃離資本主義設定的制度框架,“資本主義的生態矛盾使所謂‘資本主義可持續發展、‘綠色資本主義成了不可實現的夢想,并且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騙局。”
(三)建立政治和生態平衡發展的社會
“現在,工業環境污染的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了貧困的農村人口身上,在‘世界工廠的旗號下,污染的成本不由得利者承擔,而由地方百姓承擔,而地方增加的那點財政收入也許遠不及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損失。”當生態問題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組織和個人都需要共同努力的難題時,社會主義是必須依靠的一種社會形態。只有將爭取正義的斗爭和為生態爭取利益的斗爭相結合,社會才能開始真正的變革。
三、生態社會主義對中國的啟示
通過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我們發現只有先進的社會主義才是全球生態保護的最佳選擇,既要堅持社會主義也要立足本國國情。我國目前的國情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新中國在建立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了自然生態環境,在新時期,我國應該在借鑒生態社會主義綠色經濟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發展的概念,從單純追求高速發展到更加注重節約資源和環境的同時增長。黨中央要重新認識發展的本質,走經濟社會長期友好、共同進步的道路。這種可持續發展包括市場經濟、生態環境和人類文明的全面進步。三人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是一種片面的、跛腳的發展,都會破壞發展的可持續性”。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事實上是一種損害效率和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要實現向集約型市場發展模式的轉變,轉變投資方向;完善市場體系,強化“看不見的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所有制結構,提高非國有經濟比重;關注行業的規模經濟,合理地投資和利用環境資源,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方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二)夯實基層民主制度,構建和諧社會
在分析生態危機成因的過程中,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只有分權的基層民主才能激發公民的責任感。生態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基層民主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在當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基層民主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的自治首先被納入整改的范圍。我國頒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則高度評價了村民自治制度“擴大農民基層民主,實施村民自治是黨領導億萬農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創造。”村民自治取得成功后,城市的改革也逐漸進入了這個過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計劃經濟體制作用正逐漸下降,這就需要一個新的機構渠道以適應公民參與政治的高漲熱情。因此,城市的公民自治也成為改革的焦點。我國城市基層自治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許多方面還缺乏經驗,因此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社會建設案例顯得很有必要。生態社會主義為我國更好地發展基層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民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三)增強全民環保意識,提高國民生態文化素質
提高全民族生態文化素質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關鍵是引導人們樹立環保意識。生態社會主義借鑒馬克思的生態理論,認為人類社會與環境處于同一層次,環境并不是我們的主導產品。我們應該承認自然的價值,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才能更好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否則只能走向毀滅。
通過重新了解大自然可以樹立人們的環保意識,引導人們真正認識自然環境的力量,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資源,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眷顧,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的黨和政府要引導人們加強環境道德建設,帶領中華民族走向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常務委員會要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破壞環境和污染生態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懲戒。在我國,盡管一些城市投入了巨大的財政整治生態問題,但在實際的操作中仍然忽略了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的破壞,只是在污染之后才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這就要求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保護環境和社會生產聯系在一起,杜絕"前污染,再治理"的舊本。黨和政府要運用政治手段,建設環境教育體系,糾正錯誤的生活習慣。在多媒體時代,政府運用新聞媒介是一種高效率的宣傳手段,如電視、報紙、網絡等來傳播純自然的經營方式和綠色人文的居住氛圍,普及環保知識,把生態意識熏染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提高全民族的職責感和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楊雪冬,王列.關于全球化與中國研究的對話[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8(02).
[3] 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納克. 綠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
[4] 王衛.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與社會主義流派[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2009.
[5] 陳學明.蘇聯東歐劇變后國外馬克思主義傾向[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 童大煥.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的當務之急[N].貴陽日報,2008-01-02.
[7] 張曙光.可持縷發展與經濟體制轉變[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8] 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1998-10-19(01).
[9] 董杰.生態社會主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10] 牛文浩.生態社會主義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3.
[11] 唐超.當代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作者簡介: 薛夢霞(1995- ),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科技文化發展;姜子玥(1997- ),女,江蘇泗洪人,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