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王偉 張桂蘭 張芳
摘 要:現如今,我國社會發展速度天翻地覆,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改變,大部分農民工涌入城市,雖然提高了農民收入,但是使農村家庭結構受到嚴重破壞,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尖銳。無論從日常生活中,還是相關新聞報道,留守兒童出現極端情緒的現象十分頻發,甚至觸及法律,最終造成嚴重后果。文章以此為研究目的,試析社會工作介入對留守兒童情緒管理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工作;留守兒童;情緒管理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導致城鄉人口結構失調。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我國迅猛發展的犧牲品,并且這一現象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因此只能通過緩解矛盾的手段進行干預,力求降低留守兒童對社會的影響,同時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一、為什么要介入留守兒童情緒管理
翻看數年來留守兒童違反法律的案例,不難看出大部分問題都指向其心理,也就是情緒管理。在生活中可見到大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很多都以膽小、不愛說話向世界展示自己,這與兒童心理相反;因為一個人的兒童時期應當充滿快樂,無憂無慮,對世界充滿好奇,也敢于探索陌生,恐懼應當只是成年人的懦弱表現,可是留守兒童卻與此心理相悖。有研究表明,人在成長早期,所經歷的很多事物會對未來個人行為產生極大影響,我國有諺語為:“三歲看一生。”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是需要從原始的經驗中總結與現世的共同性,發現問題才能改善問題,這些是研究留守兒童情緒的目的所在[1]。如果可以尋找出此類兒童心理的復雜面,探索出一個可以深入的切口,然后進行疏導,方能降低負面情緒對他們行為的干擾,然后幫助他們從自卑與缺乏關愛中找到成長的正確道路。
二、留守兒童情緒問題的根源
留守兒童在學校或是生活中,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常常的家庭健全的同伴面前表現出自卑與敏感,但是他們的心理與孤兒心理仍有很大區別,因為留守兒童在自卑時還會保留想念,但是長期的失落,等待后不歸,會將他們內心對家庭的威嚴感以及崇敬感一層層撕碎。眾所周知,一次性物品粉碎容易,但是得到相對簡單;越是珍貴,一旦被破壞將很難挽回。于是留守兒童的情緒會逐漸從自卑、敏感、膽怯漸漸演變為對父母的不滿、家庭的不滿、社會的不滿,最終結果就是犯罪,并且這類人犯罪往往不計后果,心狠手辣。因為對于一個人而言,家庭的約束已失效,父母從靈魂上失去,人格就會徹底粉碎。不可否認,有極個別留守兒童能從不幸的人生中堅持真理,并在往后的生活中仍然熱愛生活,努力工作,可是這種個例幾乎為零,而做社會工作需要考慮的是大方向,要從共性中尋找改變大部分人的方式,這一探索也將直接改變留守兒童命運。
三、常見的留守兒童情緒問題
(一)自卑
在留守兒童中,自卑問題最為常見,尤其是這類人在面對外界時,內心會不由自主的出現自卑情緒,要么面對人群沉默寡言,要么大喊大叫,總之都是有反常態的心理,和正常人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大為不同。這也可以看出,情緒的確會變相地控制一個人的情緒。筆者曾對留守兒童做過采訪,發現他們在做出異樣反應時完全不由自主。例如在人群中大聲說話,目的是為了吸引人群注意;但是效果不佳后會發出怪聲,借此吸引注意力[2]。可是他們對自己發出怪聲完全無法控制,當聲響的那一刻,自己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即便真的有很多人轉頭看他,同樣會感到無比難堪。希望得到別人關注或認可,這正是自卑的表現,當然并不是自卑都代表負面,人應該保持一定的自卑感,這會促使著我們不斷向前,在取得成就后保持應有的謙遜,是一個人健全的標志。但留守兒童的問題則是太過嚴重的自卑,已經嚴重到影響其行為發生怪異舉動,不得不引起重視。
(二)孤獨
孤獨是一種遠離社會、遠離群體的表現,而且該形式多表現在心理。例如有些人浪跡天涯,形式上遠離正常社會,脫離實際群體,可是內心關注生活,熱愛眼前遇到的一切,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雖然這類人長年累月孤身一人,但可以肯定,他們絕不會感到孤獨。而留守兒童的孤獨是生活在人群中的孤獨,是內心對社會以及集體的疏遠;他們和同齡人每天在一起學習、吃飯、走路,卻感到無與倫比的孤獨,并且這種孤獨感會慢慢演變成安全感喪失,究其根源正是缺少父母陪伴,家庭形同虛設,長久以來造成的心理壓力。
(三)冰冷
單獨將冰冷一詞形容兒童的確很過分,可是用在留守兒童身上,除了準確,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無奈。如果和留守兒童長期接觸,會發現他們的性格深處具有令人恐懼的理性感,尤其在思考問題時,感情很難左右他們的思想,每一項決定更多是來自于理性分析。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理性都是褒義,此處所述的“理”指的是個人內心的道理,并非廣義上理[3]。什么是個人內心的道理?例如有的人覺得闖紅燈被人制止,會承認錯誤,這是他們的“理”;有些人闖了紅燈,卻說自己上班快遲到,這也是“理”。留守兒童的心理因為長期沒有情感去維護,缺乏約束與管教,內心會漸漸形成屬于自己的道理,這也是他們三觀的雛形。正所謂學壞容易學好難,更多的留守兒童會在“深思熟慮”中逐漸走向極端,時間越久越難以改變。
四、造成留守兒童出現負面情緒的因素
(一)雙親
留守兒童的命運之所以慘,是因為他們還未成人就得按照成年人一樣生活,還未享受選擇權,就要被人強行安排生活。說到底,留守兒童問題始終是一個父母的選擇性問題, 與社會發展有一定關系,其實更多地來自于淺薄的物質誘惑。不難看出,幾乎所有的父母外出務工都是為了改善家庭生活,例如孩子問起何時回家,父母理由總是多掙點錢,我們是為你好。如果對這句話理性做思考,其實相當矛盾,外出務工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很多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卻更糟。
(二)社會
目前在我們國家,對于留守兒童的在幫助政策較少,社會上缺乏對該問題的關注。另外留守兒童對于日常發生的問題,不愿向臨時監護人傾訴,當他們需要幫助時給予關注的人少之又少。此類現象在我國農村十分常見,很多領導干部對此現象只能表示無能為力,因為留守兒童的數量太過龐大。即便政府也出臺一些政策,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并不能從根源治理此問題。如果不發生意外,留守兒童的問題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出現在我國,如果不進行干預,造成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比如目前在農村中有許多酒吧,網吧等場所不限制未成年人進入,煙酒等物品會隨意出售,這都對留守兒童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學校
因為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農村,在我國農村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教育力量相對薄弱,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重視力度不夠,老師在日常學習中也缺乏對留守兒童的關注[5]。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必須清晰認識,目前我國雖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對未滿九年義務的人員會采取強制措施,可是該政策在農村中的實行力度往往不盡人意,許多留守兒童人員會輟學,并且學校在勸導無果后會選擇放棄,這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嚴重危害。
五、社會介入的優勢
(一)彌補情感缺位
父母希望給孩子更優越的成長環境,多會選擇外出務工,造成留守兒童情緒問題的直接因素是缺乏父母陪伴。通過社會工作介入,讓大批社會工作者填補留守兒童親人缺失空白,這會使他們的內心安全感提升。
(二)彌補家庭教育
很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她們的祖輩,那些人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管理方式上由于存在嚴重代溝,往往容易產生很大的矛盾,這一矛盾將直接體現在家庭教育層面。可以看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為零,通過社會介入可以為其提供家庭教育,彌補這一不足[6]。
(三)社會需要
目前在我國,留守兒童是十分嚴重的社會矛盾之一,有必要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另外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父母關懷,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此類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由量變引起質變,最終導致留守兒童走向歧途。通過社會介入就是根據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提供各方面幫助,促進他們快樂成長,保障身心健康,消除負面情緒,塑造正確的三觀,正確管理情緒。
六、結語
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容忽視,在未來的過程中必然還會出現許多困難,但是社會介入十分必要,這會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矯正他們的情緒,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情緒,在未來步入社會后,內心有足夠的情感作為約束,認真過完一生。
參考文獻
[1] 何蘇珊.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救助研究——以隨縣為例[J].鄉村科技,2019(24):27-28+32.
[2] 王曉東,王淑玲,馬美玲,劉崢平,劉珊.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成長問題的教育研究——以E村留守兒童為例[J].知識經濟,2019(22):20+22.
[3] 王才章,王藝達.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工作的實踐與反思——基于X村留守兒童小組工作實務的探討[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04):71-76.
[4] 侯章磊.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以信陽市Y小學農村留守兒童為例[J].社會與公益,2019(02):66-71.
[5] 任嘉威.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9,34(01):37-42.
[6] 郭啟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0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