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徐菊
摘 要 新時代,新思想下應用型大學必然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其中英語課程是實施課程思政必不可的載體。本文通過對課程思政內涵的闡釋,說明了在應用型大學的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原因:由于其辦學性質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建設,單純地將英語學習定義為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使得學生思想意識領域貧瘠,得不到應有的思想價值的熏陶。以及論述了應用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途徑: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利用實踐教學實施課程思政;開展第二課堂思政教學,來全面提高應用性人才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 應用型大學 課程思政 英語教學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idea must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mong them, English curriculum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due to its nature of running schools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ignoring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s simply defined as the learning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makes the field of students' ideology barren and can't get the edification of the due ideological value. It also discusses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pplied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by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politics; English teaching
0 前言
習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 特別是應用型大學的外語教學,由于其注重實踐教學的辦學性質使得應用型大學相對缺少人文素養。而外語教學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語言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更多的是提升學習者整體素質,在學習目標語的同時也應加深對本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外語教學應為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服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刻不容緩。高校應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政教育融入外語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中,在這方面,應用型大學的英語教學也因如此。用“課程思政”理念來培養新一代高素養、新思想的綜合應用型人才,才是實現社會對于未來人才的培養理念和踐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 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 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涵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2]單一地通過特定的課程在學生的意識領域進行思想教育已經不占優勢,而是要把課程思政這種教育理念融匯到所有課程中去,對學生的精神指引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課程思政”可以分解開來理解,“課程”是平時教師所教授的各類課,包括各種知識和技能;“思政”是課程的“副產品”,它滿足了學生對知識技能接納的同時完成了對學生思想、價值、意識的引領。所以在實際授課中,英語教師應努力挖掘自身優勢以及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承載的價值目標、去向和準則以高效、生動和具體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知識學習中。
2 應用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原因
應用型本科大學以應用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的學生是面向一線崗位,解決實際問題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技術應用性人才。[3]因此學校在培養目標上將掌握知識和技能并從事社會生產作為主要培養方向。所以,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難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語語言知識,以及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上。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建設,單純地將英語學習定義為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使得學生思想意識領域貧瘠,得不到應有的思想價值的熏陶,缺失正確的價值觀念引領,對人生目標缺乏明確地定位。學生除了通過學習特定的思政課程,機械地將思想政治當作一門課程去學習,使得思政課程沒有高效地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如白臻賢[4]所言,外語學習過程應成為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的過程,進而使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體會生命的價值,促進情感的發展,培養批判的精神,塑造獨特的個性,最終達成“人與人、社會、自然關系相協調的生態式發展”。應用型大學更需要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人文素養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高德毅,宗愛東)。[5] 因此,應用型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有其積極意義。
3 實施課程思政的途徑
3.1 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
對于教師來說,教師的言傳身教在教學效果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得有課程思政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9月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 用好校園陣地, 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 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 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所以,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教學應起著立德樹人的作用,加強道德修養,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并有效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者,為學生搭建能夠正確引領思想觀念的平臺。廣大英語教師需要做的是厘清語言于意識形態的關系,正如俞吾金所說:“傳授一種空洞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傳授語言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傳授意識形態的過程。”[6]可見,語言雖然是文化的載體,但是語言同時也是意識形態的載體。語言不能獨立地作為交流的工具,英語教師應該明確并充分利用語言的特性,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的意識形態上做好標桿,并且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導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努力將教師的培養理念不斷為學生傳達,只有學習者明確自己的方向,才能更有效的和教師的理念契合并為之奮斗,從而為學生的人生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肩負著既要教書,也要育人的重責,努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個教師應為之奮斗的目標。
3.2 利用實踐教學
鑒于應用型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實踐教學所占比重較大,可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將思政理念融合到實踐教學中去。在具體實施中,各個不同專業可以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走出校園,例如,理工科專業和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合作承擔科技會展等各種展覽的英語講解任務,現場感受人類先進與文明。這不僅僅是兩個不同專業之間的交流,也是目的語和本土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在準備的過程可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深厚以及目的語文化的精髓,在合作學習時學生之間的知識漏洞,通過交流學習互相填補。教師需提前布置任務,必要時進行指導。這樣的實踐教學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又無形之中將課程思政融入到了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養、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進行了“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另外,應用型大學很多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實踐教學的環節中,如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可以脫離課本,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涉外旅游團工作,將理論于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在真實的語境下是如何完成對外游客的講解服務。這樣的教學比在書本上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所學知識和技能帶給自己的滿足感;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獨自或者與同伴合作處理問題,這樣切實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到涉外貿易公司、跨境電商專業同學在互聯網對外客服公司都是實踐教學的合適場所,無形之中將課程思政滲透到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開展第二課堂
利用第二課堂實施隱形課程思政教學也是必要的。例如,英語辯論賽主題可選用從國際和國內視界對比分析的主題,放寬學生的視野,感受文化差異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用英語表演漢語話劇和小品,打破文化單向交流,領略文化藝術的溝通是無國界的;英語演講比賽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作為大眾文化引領學生的價值目標、取向和準則;英語配音比賽主題可以選取經典影視橋段、旅游介紹、科技、地理、考古、歷史等,主題豐富多彩,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點。第二課堂活動不僅是學生學習和娛樂的途徑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所以廣大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開展課程思政的隱性教學。此外,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實施課程思政也是很好的選擇,如今互聯網發達,為學生在網上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英語教師學要設計一些能夠引發學生產生同理心的、激發學生正能量的或啟發學生智慧的專題,然后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自主學習,最后在進行課堂討論,多鼓勵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潛移默化的思政內容作為情感目標最后產出。以學生為主體第二課堂教學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其舍棄了說教式的思政方式,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4 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要響應習總書記“立德樹人”的理念,就需要廣大教師潛心研究如何高效的開展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有關提高學習者文化間的認同與異同以及思政教育、理想信念以及人文素養的英語教學模式。承擔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所有應用型大學里的英語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課程思政的融入是大學英語改革的必然趨勢,然而英語教學改革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廣大教師真正意識到樹立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才能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革新教學方法;需要廣大學生明確教師的教學理念,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實施課程思政,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有意上的“協同”,讓課程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走進課堂。
參考文獻
[1] 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N].中國教育報,2017-03-21.
[2] 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1):84-85.
[3] 夏明忠.新建本科院校的應用型辦學特征[J].決策咨詢,2014(05):87-92.
[4] 白臻賢.外語課程文化自覺價值取向的后現代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7-39.
[5]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6]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