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文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管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多數企業管理者,尤其是從之前作坊式的企業成長起來的企業管理者,開始重視對產品成本的管控,并了解了要想得到好的成本控制結果,前提是有好的成本會計來理清到底應該如何降低成本。本文主要研究在企業的成本控制、成本降低中,成本會計扮演什么角色、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關鍵詞 成本會計 企業 經營管理
對于企業的成本會計或會計到底在企業的成本降低、成本控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眾說蕓蕓,大多數人認為企業的成本控制就是成本會計的責任,或者成本會計在企業成本控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不然,其實會計到底在企業成本控制中能起到多少作用,誰都說不清,需要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管理水平來分析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成本會計在企業成本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至少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決定性作用。
成本即企業在生產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所消耗的企業資源。對發展初期或粗放型管理企業來說,成本會計可以通過梳理成本核算流程以及產品的作業流程,找到一些成本浪費的點,通過消除或減少這些浪費來降低成本,但這僅僅只是控制浪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控制。要想達到真正意義上降低成本的目的,還要從認識產品的結構開始,要找到成本的動因,也就是導致成本發生的內在原因。
以一雙鞋子的成本為例展開分析,假如一雙鞋子的售價是70元、成本是50元、材料成本是40元(假如良品率90%)、加工費用是10元,傳統會計一般會覺得材料占成本的比例較大,因此通過統計來看其良品率是多少,如果高于90%,說明工廠做得很好,如果低于90%,證明工廠做得不好,要通過提升良品率來降低成本,或者從另一方面看加工費是否超支,通過這些可能會降低一些成本,但是降低的幅度是有限的。對此要找到突破口,就要分析清楚成本的動因。其實產品的成本80%以上是設計出來的,比如這款鞋子設計的時候用的什么類型的皮子、什么類型的大底以及鞋子的成型工藝是什么,這些才是決定鞋子成本的真正動因。就像目標成本管理法,在產品設計初,就讓成本會計參與其中,以售價倒逼成本,在產品設計初就設定好成本,再通過不斷地優化制造端達到目標成本或低于期初設定好的目標成本,這就是日本經營會計中的成本企劃。
現在企業中運用比較多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標準成本法,另外一種是目標成本法:
標準成本法:市場調查→產品特性→產品設計→工藝技術→原材料價格→成本估算→產品制造→成本分析→成本改進→不定期成本降低;
目標成本法:市場調查→產品特性→產品設計、工藝技術、原材料價格→成本估算并各部門一起分析、改進→產品制造→成本分析→持續成本降低。
在標準成本法下,各部門沒有在設計前期做統計的規劃,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沒有統一的目標,最后發現要進行成本控制的時候,只能不停地自下而上循環地推動,這種方式的效率較低,且很難實現,最終效果也不是很好。比如發現材料成本很高,要進行替代料操作,但在一些行業里,如果要替換BOM材料,就要重新在客戶端中驗證,因為替換材料還會影響產品的穩定性,所以即使通過了驗證,有可能這個項目就結束了,從而達不到想要的結果。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壟斷性、擁有定價權、賣方市場的產品,但目前很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很難做到產品壟斷。
目標成本法則是在前期使各個部門一起,在知曉售價的情況下,同步進行材料的選擇、供應商的選擇以及工藝流程的設計,產品的成本在投產前就比較清楚,如果成本太高在投產前就可以進行再設計、再選擇,而且在前期就能找到改進的方向,而不是在生產、交貨等完成后,會計事后分析成本太高的原因,再一層層往前追,這樣也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此,目標成本法更科學,更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日本的經營會計發展很早,且目前比較成熟,他們已經把會計管理的理念融入了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基本上每個崗位的人員都有會計意識,這樣就能把管理會計前置,消除浪費,做到精益生產。在日本倡導的精益生產里,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強調消除浪費、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一系列管理會計的理念,再加上日本大多數企業都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利潤本身較高,因此日本的會計核算相對簡單,事后分析較少,前面的各個環節控制得很好,存在的很多問題都在過程中就被發現、解決了。
根據10多年的財務工作,筆者對日本的經營會計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其實做事后分析工作,一是原因分析非常難,因為無法還原問題的真實發生過程,有可能歪曲事實;二是分析出來的問題很難得到真正解決,如材料成本高,采購需要找第二供應商、第三供應商來降低材料成本,找到了要經過研發驗證,有可能驗證好了,這個項目就結束了。
在成本管理的事前規劃、過程監督、事后分析3個過程中,前兩個階段的作用最大,因此成本會計發揮作用主要在前兩個階段。做好成本培訓,把成本會計的理念灌輸給每個崗位人員,使其在事前規劃時積極參與,整體推進各環節的開展,參與制定目標成本,在生產監督各環節按目標成本執行,最后通過數據來反映過程中的不足,然后循環改進。這樣一個閉環的過程之后,通常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及AI技術越來越成熟,事后分析工作會被各種系統替代。因此財務工作者,特別是成本會計,必須把工作前移,找到問題的根源,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斷充實自己,找準定位,使自己變得越來越重要,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被時代拋棄。
(作者單位為新綸科技<常州>有限公司)